雁丘,一个埋葬大雁的地方。
800 多年前,元好问到太原参加考试,汾河岸边一位捕雁人对他说,早上捕捉到两只大雁,杀掉了一只,撞网逃脱了一只。那只逃脱的大雁没有远走高飞,而是在他头顶的上空来回盘旋,久久不愿意离去,到后来直接撞地而死。
元好问被这只殉情的大雁深深感动,便买下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边,为它们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叫“雁丘”,并垒石为记,写下一首为世人传颂的《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那一年,元好问十六岁。一个十六岁的孩子,竟对殉情的大雁产生了同情之心。买雁、葬雁、垒石、写诗,表达了对这只殉情大雁的困惑与不解。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难以用语言和文字回答的问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清嘉庆《大清一统志》中记录:雁丘在阳曲县西汾水旁。汾河,流经太原那么长,两岸又是那么宽。多少次来太原,多少次看汾河,多少次问朋友,当年的雁丘在哪里?汾河两岸,桥梁一座又一座,景点一个接一个。
迎泽大桥和南内环大桥之间,汾河东岸,绿树掩映着鲜花,绿草遮盖着沙土。沙石板和鹅卵石相间铺就的小路,古朴原始,弯弯曲曲。不远处,便是雁丘。修建汾河公园时新建的一个景点。我万万没想到,这里如此寂静,一切由你独享。两块大沙岩石紧紧地靠在一起。正面刻着“雁丘”二字,背面刻着元好问的《雁丘词》全文。两块沙岩石,像那两只殉情的大雁,静静地卧在这里,向人们诉说着800 多年前曾经发生的一幕,诉说着汾河滩发生的巨大变化。
由于四下无人,我端详得分外仔细。词的开头有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此处明明刻着“问人间,情是何物”。于是,我怀疑着自己的眼睛,怀疑着自己的记忆。后来才明白,原来,这首词是在元好问十六岁时写下,又在他年老时改定的。
儿时的秋末冬初,常见一群群大雁从蔚蓝的天空中飞过,那“哇哇”的叫声吸引了玩耍的孩子,吸引了农田里劳动的人们。大雁空中飞,孩子们地上喊。只见那大雁一会儿排成“人”字型,一会儿排成“一”字型,任凭孩子们怎么叫,它们只管向前飞行。
大雁飞得很高,飞得很远,它们要飞往南方,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再经过长途飞行,回到很远很远的北方度夏。老人们传说,大雁南飞时的叫声是“哇哇哇”,那是它们悲伤的哭声。返回来的叫声是“嘎嘎嘎”,那是它们欢乐的笑声。这里没人伤害它们,它们可以欢乐愉快地度过美好的夏天。它们哪里会想到,当年的汾河岸上竟也有捕雁人。
大雁体形高大,禽中之冠。古时被称为“仁、义、礼、智、信”五德俱全的灵物。唐王勃的《滕王阁诗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宋陆游的《幽居》:“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金崞县人王特起的《喜迁莺》:“千里,关塞远,雁阵不来,犹把阑干倚。”都是在写大雁。
民间传说,大雁情深义长,雌雄相配,一生不变。不论是哪只先死,剩下的一只孤雁,决不会再找其他伴侣。飞行中的大雁,纪律严密,长幼排序。老雁引领,其后紧跟,谁也不会赶超到老雁之前。
《雁丘词》赞美了大雁。雁丘,彰显了元好问的一颗仁爱之心。元好问出生于忻州。他7 岁能诗,人称“神童”。14 岁时,随父登临太行,师从郝天挺。这一次考试,他就是从陵川来太原的。
曾经的记忆里,元好问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他游览过宁武天池,并写下一首《游天池》:“ 天池一雨洗氛埃,全晋堂堂四望开。不上朝元峰北顶,真成不到此山来。”元好问从政十年,其间用五年多时间,在河南省的镇平、内乡、南阳三个县担任县令。他任县令之时,女真王朝政局已经不稳,民众生活生产非常困难。
《新修镇平县志》记载,元好问“律己守法,政平讼理,暇时则赴劝农,形迹脱略,如家人父子,每岁开征,不事科扰,民竞劝乐输无愆期”“以德化民,政声翕然”。然而,仅仅七个月,他被调往内乡县。
那时的内乡,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黄河以北大批难民逃难于此。元好问到任之后,安抚流亡、规劝农民耕种土地,督促农民挖渠淘井、耕种土地、灌溉良田,百姓有了收成,赋税有了来源。同时,他抑制豪强、约束属吏,教化民众、培育民风。第二年春天,内乡农村就出现了“桑条沾润麦沟青,轧轧耕牛闹晓晴”的喜人景象。
《内乡县志》记载:“元好问在内乡任县令期间,为官清正,勤于政务,催民农桑,安抚流亡,不负皇命,乐于助民,调离内乡时,百姓攀辕卧辙,挽留不舍,去任后吏民皆怀之。”他在《偶记内乡》一诗中写道:“桑条沾润麦沟青,轧轧耕牛闹晓晴。老眼不随花柳转,一犁春事最关情。”他给内乡留下的诗词有五十多首。
内乡,我脑海中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因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县衙而名声鹊起。县衙展览馆二堂和三省堂之间的夫子院左侧专设有元好问展室,图文并茂记录了他的一生。
元好问在南阳任县令时,为当地人民争得减免3 年的赋税。《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元好问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而且是一位清官,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的好官。(齐文义)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