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镇,是山西省闻喜县下辖的一个镇。中国传统地名命名规律,一般是两两相对,比如有“山西”,就会有“山东”;有“湖南”,就会有“湖北”。而在闻喜,并没有与“东镇”对应的“西镇”。因此有学者认为,“东镇”很有可能并不是它的原名。
那东镇的原名是什么?我们先来看一段《左传》。鲁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秋天,晋国发生了“龙见于绛郊”的异事,执掌晋国实际大权的魏献子,就把史官蔡墨叫来“问龙”,蔡墨答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侍帝舜,帝赐姓曰董,曰豢龙氏,封诸鬷川。”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古飂国国君叔安有个儿子可以养龙,舜帝就让他专事驯养龙,赐他姓董,称其为“豢龙氏”,还把鬷川这个地方封给他。既然是董父的封地了,鬷川也顺理成章改称“董泽”了。关于鬷川和董泽在今天什么地方,魏晋时期著名的学者杜预说得很清楚:“闻喜东北有鬷川,即董泽也,舜封董父之国矣。”
今天的东镇官庄村,有董泽湖。而官庄、仓底、营里村一带,有俗称“白水滩”的地名。这都是古鬷川或古董泽后来逐渐退水干枯后的地质遗留。4000年前的古鬷川,可不是现在出产好藕的碧水荷塘,它是位于闻喜凤凰垣和峨嵋岭之间的带状大湖。董父承担了舜交付的豢龙任务后,必定考察了包括都邑“蒲坂”即今永济在内的多地环境,最后才选中鬷川作为养殖基地。鬷川不仅水面宽阔,周长超过40华里,而且水质纯净甘美,最适合豢龙。因此东镇这地方,古代就有“甘泉谷”或“甘谷口”的称谓。
北宋中国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闻喜“县东二十里有甘谷口,甘泉出焉”的记述。清人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也说,隋开皇十年(590年),闻喜县治由“绛州柏壁”“移治甘谷”。甘谷口和甘谷,指的都是东镇。
隋唐两朝,河东府闻喜县治居于东镇长达225年。把县的署衙安排在昔日豢龙的古泽之畔,也应该是那时特别讲求风水的选择。饮龙泉以骋志,干青云而直上,隋唐时期在甘谷执掌闻喜权柄的那几届官吏,不知道他们的官运是不是势如芝麻开花。
唐代李贺在他的《马诗》中说“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这虽然是书生式的牢骚和感慨,但也饱含着两条十分重要的历史信息:第一,在董父及徒子徒孙之后,古代不再养龙了;第二,到了李贺生活的年代,鬷川之水,也无法养龙了。
龙在舜及他之后一段较长的时间段,还没有被人们幻化成一言不合就升天的神物,还只是一种只能由一国之君专养的大型水生动物。那时最高统治者养龙的目的,是为了增添其天下独尊的威仪,借以维护其执政地位。自夏朝第14任国君孔甲之后,执国者再无豢龙的记载,后人分析,除了物种原因、气候原因、文化原因外,最重要的可能性是,帝王们均以“真龙天子”自居,什么人还敢吃了熊心豹子胆在水里养条龙?但这种仪轨还是被固化成皇家专有的制度性安排,皇族饲养虎、象、熊、狼、鹰等平民百姓根本没有条件饲养的猛兽猛禽,仍然是为了维持皇家不同庶民的神秘性。
而鬷川渐无豢龙的水源之利,查查山西地质史就可知道,正是从唐代某个时间段开始,随着峨嵋台地(即闻喜礼元到稷山那块黄土垣)的不断隆起,阻断了今临汾和运城两地之间的连通,汾河才被迫改道,不再从闻喜东镇经川口流过,直去平陆茅津渡,而是掉头向西,改从河津禹门口泻入黄河。
原来董父豢龙的东镇40里鬷川大泽,其实是古汾河在东镇境内的盘桓和潴留。剧烈的地质变化,让一川汪洋黯然消失。这么说,俗称白水滩里那个“白”字,算是对汤汤白水的永恒惦念。
古鬷川或古董泽,就这样凝固成东镇官庄村一带的古人类遗址。这处遗址,把闻喜古志书上标着的“董父庙”和“豢龙池”等全部涵盖在内。
董泽湖之西,有“营里村”,原名“豢龙庄”,村里姓董的人家不少;董泽湖之南,有“仓底村”,原名“董泽里”,村中原有一座建于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年)的董父庙,并以此形成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始、一直持续到三月十五终、以抬着董父雕像巡街看戏为主要内容的“清明庙会”习俗。但不知何时,大庙毁于战火,庙会习俗也在日寇侵占闻喜时被迫中断,从此不续。
写到这里可以揣测,东镇既然是董父的封地,那么“东镇”之名,也应由在此豢龙的董父而来。东镇,乃“董镇”或“董泽”之讹也。(马绍民)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