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太阴寺方位标新立异 独木卧佛更是一绝

太阴寺方位标新立异 独木卧佛更是一绝

发布日期:2023-05-23 18:43 2177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青年报

  

  卧佛在寺院中很少见,因为其代表着佛陀一生最后一个重要时刻——涅槃。在运城市绛县的太阴寺便保存有一座金代卧佛,且由独木雕成。


  太阴寺位于绛县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东华山下,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它的朝向竟然是坐南朝北,这与一般佛寺皆坐北朝南的惯例截然相反。小编带大家走进这座古寺,探索其独特之处。


“太阴”之名名副其实


  在绛县有座东华山,传说,其与西岳华山有“血缘”关系——神话故事《宝莲灯》中的沉香劈山救母时,华山被劈为两半,一半在陕西,一半分到山西绛县,绛县的这一半便被称为“东华山”。太阴寺便坐落在此。


  东华山以险得名、以奇成名,海拔较高,每年盛夏时节,山麓间仍能见到积雪,是个极佳的避暑胜地。该山坐南向北,高峻而寒冷,山下终年难见太阳,故又名“太阴山”。


  山叫太阴山,为何寺也叫太阴寺?太阴寺依山势而立,背南面北,与一般建筑尤其是宗教建筑惯例坐北向南的方向正好相反,属阴向,寺名便与此相关。太阴寺始建于唐代,绛县境内与它同时建造的还有一座寺院叫“太阳寺”。无论“太阳”,还是“太阴”,与道教理念中的“阴阳”都有撇不开的关系,由此可见,不同宗教在中国融合的痕迹。


  此外,寺内的佛像也有阴的讲究。在当地,人们还将“太阴寺”称为“卧佛寺”,因为该寺的镇寺之宝,就是位于正殿内的一尊巨大的佛祖释迦牟尼木雕卧像。太阴寺卧佛呈现的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形态,区别于他在阳世间弘法、参禅、讲经的形象。生为阳,卒为阴,这也是被称为“太阴”之名的又一个原因。佛、寺、山,样样离不开阴,“太阴”之名可谓名副其实。


大雄宝殿金代遗存


  走进太阴寺,从北往南依次建有山门、过殿和正殿。山门虽然不大,但色调崭新明艳。山门对面是过殿,又被称为“南大殿”。


  太阴寺原本气势宏伟,寺内有丈余高的四大金刚塑像,如今已损毁。山门的背后,雕有“僧会司”三个大字。“僧会司”是古代宗教事务的管理机构,是管理佛教僧团及培养佛教人才的地方,类似于现在的宗教局。由此可知,太阴寺曾是周边地区的佛教传播管理中心。


  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太阴寺始建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南大殿也就是太阴寺的“大雄宝殿”,是该寺唯一一座金代建筑。尽管明清时期几经修缮,但南大殿基本保留着金代的建筑风格。大殿完全是木结构,现存的梁、柱、枋、斗拱、门窗均为原木本色。殿门上方悬挂着镌刻有“大雄之殿”四个大字的木匾,是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由端氏县(今沁水县一带)籍的一位骠骑将军题赠。


整根木头精雕而成


  作为太阴寺的镇寺之宝,佛祖释迦牟尼木雕卧像的每处细节都可圈可点。


  卧佛长4米,高1.5米,是用整根红杨木精雕而成,中间没有任何衔接的地方。仅就这根木头而言,就是千年古木,十分罕见。释迦牟尼佛祖头东脚西,双眼微闭,面对殿门的西北方向侧卧着,表情安宁神圣。朱砂涂底、赤金贴面的袈裟雍容华贵。整尊卧佛安放在一幢木制佛龛之内,佛龛置于大殿正中,佛龛内还绘制有明洪武年间的精彩壁画。


  正常人的上下身比例是1∶1,但这座佛像却是腰长腿短,腿还没占到全身的三分之一,甚至只有四分之一。这在艺术上被称作“变形美”,使得佛像观感更加庄重肃穆。只有这样的比例,才会产生浓厚的宗教氛围,也体现了释迦牟尼佛的宝相庄严,让人体会到佛教和木刻艺术共同达到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由此可见,古人高深的美学眼光和精湛的技艺。


《赵城金藏》在此雕印


  太阴寺还有一点值得称道,其与《赵城金藏》渊源很深。


  《赵城金藏》是以我国第一部宋代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为标准,刻版刷印的一部大型经藏,共6980卷。因雕印于金代,发现于山西赵城县(今临汾市洪洞县)广胜寺,故定名为《赵城金藏》。现有4813卷藏于国家图书馆,被视为镇馆之宝。


  在太阴寺前院的西侧,有一块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所立石碑,碑名《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此碑高223厘米、宽97厘米,全碑2169个字,详细记载了《赵城金藏》雕印的缘起、发起人和雕印过程中发生的事。这通石碑可以说是《赵城金藏》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由此也佐证了太阴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碑文记载,藏金募刻劝缘发起人为尹矧乃,推翻了民国学者蒋唯心关于雕刻金藏的发起人是金人“潞州崔进女法珍”的说法,崔法珍是尹矧乃的弟子。《赵城金藏》的补雕和后期整理工作是在太阴寺住持慈云及其门人法澍、法满等主持下完成的,慈云也是尹矧乃的弟子。碑文还记载了向朝廷献藏经的崔法珍曾是广胜寺住持,这也解开了藏经为什么会在广胜寺存放的谜团。碑文还证实,今天的晋南地区,在金元时期是我国佛教文化重要的传播中心。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日,太阴寺外,东华山上,桃花盛开,杨柳摇曳,绛县、翼城、曲沃、闻喜等地的人们扶老携幼,赶来礼佛。


  绛县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持续发力发展旅游产业。在聚焦地上文旅项目建设上,厚植产业根基,凝聚发展动力,持续丰富文旅供给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挖掘郝家窑村下沉式地窨院传统窑洞民俗等旅游资源,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山西晋尧民俗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在开发文旅品牌、引领文旅发展上,绛县推广“尧乡晋都,四宜绛县”旅游品牌,展示了丰富的文旅资源,助力康养休闲业发展。如今,在文旅融合的推动下,绛县文旅名片越来越响亮。  


  文字:卢   亚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