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太行根据地存在一条联系延安的秘密交通线,对此,史学界早有定论。但秘密交通线位于何处,不见专项研究成果问世。积淀在众多抗战史料当中对这一秘密交通线的叙述,往往言语不详,缺少细节,且互相矛盾,使得太行秘密交通线的真相至今依然尘封在历史的迷雾当中。本篇文字并非专业考证文章,只是笔者在整理杜家山史料过程中的偶然感悟,希望对揭开太行秘密交通线的神秘面纱有所帮助。
要弄清太行根据地通过晋绥根据地联系延安秘密交通线的具体方位,首先要对“太行根据地”概念有个正确的认知。太行山位于河北与山西交界地带,北起北京西山,南至河南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公里。抗战期间,太行山从北到南皆为抗日根据地,但是并非都叫“太行根据地”。1937年9月,日军占领娘子关,控制了正(定)太(原)铁路,太行山区被拦腰斩断,正太铁路以北属“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正太铁路以南属“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宣告成立。1940年6月,鉴于晋冀豫边区已被日军分割包围,中共北方局与八路军总部决定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鲁西5个军区。其中,太行军区机关由129师师部兼任,刘伯承兼司令员,邓小平兼政委,下辖五个军分区。 由此可知,抗战期间“太行根据地”概念指称的仅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军区,不包括太岳、冀南、冀鲁豫、鲁西根据地和晋察冀根据地。八年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始终坐镇太行根据地指挥华北各地的抗日战争,因此,通过晋绥根据地联系延安的太行秘密交通线必定处在太行军区辖区之内。
从太行军区五个军分区的分布看太行秘密交通线的具体位置。一分区司令部在河北赞皇县黄北坪村,五分区司令部在河北涉县西达城村,两分区均位于太行东麓,辖冀西豫西各县,不具备东出太行的条件。三分区司令部在武乡县熬垴村,四分区司令部在平顺县东寺头村,两分区均位于晋东南地区,有上党盆地、太岳山脉、同蒲铁路、太(原)汾(临汾)公路及汾河的重重阻碍,也没有向西联系延安的区位优势。最后再看二分区,太行二分区司令部位于晋中榆社县的堡下村(杜家山以南30公里),司令员张国传,政委赖若愚,辖平(定)西、昔(阳)西、和(顺)西、寿阳、榆次、太谷、榆社、辽西、祁县9县,具有西出太行穿越晋中平川交通晋绥联系延安的区位优势,是太行秘密交通线最适合的起始地点。
再从地理形势上来看太行秘密交通线的走向。延安所在的陕甘宁边区,南有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窥视,北有晋绥军傅作义部阻隔,欲与晋察冀、晋冀鲁豫以及华中、华东根据地联系,只能东渡黄河通过吕梁山区。抗战期间,始终被八路军控制的黄河渡口只有晋绥根据地的黑峪口。黄河东岸的黑峪口镇,自古就是沟通晋北高原与陕北高原的物资集散地。抗战初期,120师在贺龙、关向应带领下东渡黄河创建了晋绥根据地,黑峪口渡口成为沟通晋绥边区与陕甘宁边区人员往来和物资转运的重要渡口。
黑峪口东距晋绥根据地首府兴县城25公里。以兴县县城为起点“抗战期间建立了北、中、南3条交通线。北线经岚县、静乐、忻县、醇县到达晋察冀边区北岳二分区;中线亦称东线,经临县、方山、交城、文水、徐沟、太谷,进入晋冀鲁豫边区太行二分区;南线,经临县、方山、交城、文水、汾阳、平遥,进入晋冀鲁豫边区太岳一分区。其中,中线和南线都需要通过晋中平川敌占区,跨越太(原)汾(阳)公路、汾河、同蒲铁路三道封锁线,穿过星罗棋布的大小敌人据点。从晋绥八分区交城边山,到太行二分区太谷、榆次边山,从晋绥八分区文水边山,到太岳一分区平遥、介休边山,相距百余里。”(《抗日三条秘密交通线交汇于兴县从黑峪口通往延安》黄河新闻网,2018.1.21)
上述中线(东线),即通往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军区的交通线,具体走向可分四段。从黑峪口东行至兴县城,转南行到临县城北城庄镇,再转东行到方山城北麻地会,入文峪河谷东南行至文峪口,此为第一段,约220公里,始终在晋绥八分区掌控中,安全有保证。出文峪口,经开栅据点,穿过太(原)汾(阳)公路、汾河、同蒲铁路三道封锁线,通过晋中平川到与之遥相对应的范村口,此为第二段,约65公里,属敌占区,安全风险大。小常村是交通线上中间站——太行二分区与晋绥八分区交接地。小常村位于太谷、徐沟、榆次三县结合部,虽然处在敌人据点包围环伺中,却是三不管灯下黑地带。加上群众工作基础好,有党支部的坚强堡垒作用,当时就有“小延安”的美誉,也是小常村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抗战史料当中的原因。
太谷之所以名太谷,因地处太行山谷口的缘故。太谷城东25公里与文峪口遥相对应的范村口,也叫象峪口,是象峪河西出太行进入晋中平川的河口,也是太行东麓通向晋中平川最重要的山口。河口北侧为大塔山主支脉余脉,河口南侧为八缚岭余脉与太岳山北端的结合部。从范村口进入象峪河谷,经北田受、北曲河、东曲河、郭堡村、岳家庄、彭温庄、沿寨村到达温家庄,从温家庄东南翻越八缚岭,由汾河水系进入浊漳河水系,再经琵琶窑、红焦寺东南行,到达太行二分区司令部所在地堡下村,约40公里。象峪河谷为古驿道,是晋中商人东出太行交通中原的古老商道,理应成为延安联系太行根据地交通线的必经之路。但是所有抗战史料当中对此均无记载,未免使人疑窦丛生。
由榆社县堡下村东行10公里到和顺县石拐村。石拐村为抗战初期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后为太行二专署和二地委(晋中地委)驻地。由石拐村东上榆(次)辽(县)公路南行,经辽县(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驻地)、黎城,至涉县(129师司令部驻地)转东南行,穿越武安、磁县之间滏口陉(太行八陉之四)出滏口关,抵达河北邯郸。从邯郸向北至邢台进入冀南根据地,向南至安阳进入冀鲁豫根据地,向东经大名进入鲁西根据地。由石拐村至滏口关180公里,为延安联系太行根据地交通线第四段。滏口陉是联通晋冀鲁豫四省咽喉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长平之战等许多著名战役发生于此。曹操经滏口陉伐高干写下著名诗篇《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抗战期间,此段路径为太行根据地生命线,始终处在八路军控制下,绝非“秘密交通线”。
通过以上分析,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从黄河东岸的黑峪口到太行东麓的滏口关,延安通过晋绥边区联系晋冀鲁豫边区交通线四段路程中,除穿越晋中平川第二段路程外,其他三段路程均在八路军控制范围内,应该畅通无阻才对,为何需要另辟秘密交通线?这一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解开太行秘密交通线谜题的关键所在。
1937年11月7日,太谷沦陷。同日,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总部进驻和顺石拐村,宣告晋冀豫军区成立。11月9日,秦基伟率领“太谷县抗日游击支队”沿象峪河谷向石拐村集结。11月27日,日军1000余人占领范村口,建立了扼守象峪河出口的据点。这说明,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刚一成立,象峪河谷就被日军卡住了脖子,从石拐村到范村口的通道并未成为晋冀豫根据对外交通线的组成部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相关抗战史料当中,找不到有关象峪河谷这条古老商道记载的原因了。
1937年10月31日,就在日军占领榆次县城前4天,赖际发及中共榆次支部和牺盟会榆次分会成员,率领晋华工人自卫队奔赴紫坑,拉开了创建榆次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序幕。11月17日,榆次路东抗日民主政府在上黄彩成立。11月19日,赖际发率晋华工人自卫队从上黄彩出发,经白田、杜家山、庆城开赴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石拐村。以上三条线索,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赖际发没有选择走榆(次)辽(县)公路沿长凝河谷去庆城的路线,是因为日军从寿阳逼近榆次城东,正太铁路沿线已被日军控制的缘故;二是从萧河南岸同蒲铁路东侧的郭村经东墕、庄子、紫坑、黄彩、杜家山、庆城到和顺石拐村的道路,是晋冀豫根据地创建初期人员和物资转移输送的主要通道。
黄彩战役的发生,证实了上述推断。1939年12月,阎锡山为加强与日军勾结,在发动“十二月事变”的同时,派晋绥军19军暂编第二旅1500余人占领了上黄彩和南凹村,在紫中坪设置了炮兵阵地,明显的企图就是切断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对外交通线。晋冀豫军区为了维护交通线的畅通,不得不采取坚决的行动,命令陈赓指挥八路军385旅、386旅,于1940年1月30日发动了围歼暂二旅的黄彩战役。
日军利用晋绥军封堵晋冀豫根据地交通线失败后,1940年春天,在建立长凝据点的同时,建立了北田据点。日军行动给出的重要提示是,在日军占领榆次城后,北田取代郭村成为这一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至此,由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和顺县石拐村,经庆城、杜家山、黄彩、桥头、东祁、北田,到太谷小常村的交通线浮出了水面。这应该是最早的“太行交通线”。1937年11月27日,在日军占领范村口当天,由象峪河谷东进的太谷游击队与从黄彩南下的晋华工人自卫队在和顺翟家庄合兵一处,成立了129师第一支游击支队——秦赖支队,秦基伟任司令员,赖际发任政委。随即,秦赖支队以一连兵力前出上黄彩,帮助榆次路东抗日政府建立基干连,以维护晋冀豫根据地对外交通线的安全。然而,这条交通线并非秘密交通线,一开始就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八路军总部不惜动用129师全部主力发动黄彩战役就是明证。同时也说明庆城—杜家山—黄彩—北田交通线对晋冀豫根据地的创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未完待续)(周山湖 王刚)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