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绛州澄泥砚几十道工序细打磨

绛州澄泥砚几十道工序细打磨

发布日期:2019-05-08 13:42 5896人浏览 文章来源:


        绛州澄泥砚产于山西省新绛县,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是“四大名砚”中唯一的陶质砚,它属于陶瓷却又有别于陶瓷,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一种炻器。


砚台.png


        其制作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至唐宋达于兴盛,明代取得进一步发展。历代都将澄泥砚奉为贡品。


        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利用汾河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择取沉积淤泥,经过滤、制坯、雕刻、煅烧等几十道工序,历时年余制出成品。正因为如此,这种砚产量稀少,价值颇高。


       澄泥砚的特点是质坚莹润,哈气生津,抚似童肤,纹理纷呈,色泽素雅,应用时晶莹细腻,不损笔毫,贮水不涸,厉寒不冰,发墨极速,墨色泛光。澄泥砚可按颜色分成多个品种,其中“鳝鱼黄”、“绿豆砂”、“玫瑰紫”、“朱砂红”等都是难得一见的上乘佳品,深为历代帝王和文人学士所喜爱。


        由于历史原因,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至明末清初已基本失传。为了抢救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绛州人蔺相如的后裔蔺永茂、蔺涛父子多方搜集资料,潜心研究,反复实验,苦磨精炼,终于恢复了澄泥砚的生产,使这一国之瑰宝得以重放异彩。


        2008年,山西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理优势


        新绛位于我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河在此折向西流,横穿中部。新绛能产澄泥砚,很大程度上在于汾河的恩赐。


        河上游多是峡谷,水流湍急,而到了新绛,河道拓宽,流速减缓,浊水变清,富含着多种金属矿物质的泥沙沉积成床,这些得天独厚的澄泥资源,为澄泥砚“窑变”为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檀香紫等自然色彩创造了条件。


历史演变


       根据“镜必秦汉,砚必唐宋”这一说法,在唐宋时期澄泥砚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制作工序。明代末期,随着石砚的大量开采以及铜砚、瓷砚、铁砚、漆砂砚、木砚等的出现,澄泥砚由于制作技艺复杂已明显处于下风。


       明末清初,由于战争频繁、经济衰退,绛州澄泥砚的生产技术几近失传。到了清中期,绛州澄泥砚的制作几乎没有成功之作。


       1775年,乾隆皇帝曾命绛州知府在汾河取泥,打包运送到京城,再命造办处找杭苏工匠烧制,制作“绛州澄泥砚”,历时10年之久,至今故宫库房内还保存有完整的汾河之泥。之后,民间不断有很小规模的制作。


       绛州澄泥砚在中国砚史上享有盛誉,但遗憾的是,历史文献上并没有留下绛州匠人的姓名,没有一个完整的传承谱系,只有“绛人善制澄泥砚”等群体传承的记载。


砚台3.png


制作工艺


        按照史书记载,绛州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宋代的 《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对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均有记载。


        古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然后“令其干,人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


       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再用黑蜡、米醋相掺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


        随着时代的变迁,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澄泥砚的制作已不完全遵循古法了。


       主要工序为: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滤出极为细致的澄泥,经过澄泥过滤、绢袋压滤、陈泥、揉泥、制坯、阴房晾干、雕刻、砂磨、入窑烧制、出窑、成品水磨等工序,制成一方砚需一年半的时间。


       澄泥砚产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一般一年烧10次至12次,装窑量在180方至300方之间。成品率受季节、风力、窑温、窑变等等因素影响较大,一般一窑的成品率在30%至40%之间,最好的时候可以达到80%。


       如今,绛州澄泥砚的生产以家庭作坊为主,忙时也雇用一些从事简单工序的人员。由于劳动量不是很大,除了少数工序为男性外,多以年轻女性为主,工人的流动性大,大部分为季节性的短工,但烧窑等工艺则是作坊的主人亲自操作。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