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佛光”五台山佛光寺
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姗姗而来,走过岁月,刻下三生石之约。翘角飞檐,雕梁画栋,五脊六兽,榫卯相扣,背山面水,坐北朝南,蕴含万千气象。
每每捧读杜牧名作《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总觉得邂逅那些金碧辉煌、精美绝伦的建筑是十分遥远的事情。行走在忻州大地,与一处处形态多样、风格迥异的古建筑近距离接触,它们在古老岁月里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显现宏伟的气势和隽永的风采,不得不让人赞叹敬仰,由此生发出无限遐思和感动。
忻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地百姓为安居乐业,建造房屋茅舍;为保家卫国,修筑城墙关隘;为护佑一方,兴建庙宇寺院。在忻州,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全国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有两座在忻州,依附于古建筑中的彩塑近万尊,寺观壁画达2万多平方米。忻州的古建筑可谓星罗棋布,瑰宝随处可见。
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说法是,“要看唐代木结构建筑只能去日本”,而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却始终坚信中国有唐代建筑,他们“按图索骥”的重要资料,是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壁画《五台山图》。1937年6月,二人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前往山西,历经艰险,终于在五台山发现了佛光寺。佛光寺三面环山,高低层叠,坐东向西,寺内有殿、堂、楼、阁120余间,其中东大殿7间,为唐代建筑。
佛光寺被誉为“亚洲佛光”,东大殿被誉为“中国古建第一国宝”,寺内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人称“四绝”,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佛光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之际已经是五台名刹,到了唐武宗时期大举灭法,五台山佛教寺庙被大量摧毁,佛光寺也未能躲过此次浪潮。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长安城内一名叫宁公遇女子,出资在佛光寺内东面的台地上兴建了一座木结构大殿,这座大殿仍完好保留了1000多年前的样子。
2023年5月,忻州师范学院编创的大型舞剧《寻找东大殿》成功上演,再现这段历史,讴歌了梁思成、林徽因的家国情怀,让人们得以铭记这座瑰丽国宝的前世今生。
佛光寺和此后另一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的发现,将五台山推到了中国以至亚洲古代建筑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南禅寺的大佛殿为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体现了我国唐代中期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大佛殿为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平梁上仅用两根叉手承托脊枋,简洁凝练,坚挺有力,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正殿于公元782年重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
南禅寺为四合院式,除大佛殿外,其它建筑均在明、清时期重建。上世纪70年代,大佛殿进行了落架大修,但一砖一瓦、一梁一楔都编了号,极为严格细致,一钉一铆都保持了原样。殿内同样有唐代彩塑,人物形象顾盼有神,动静相宜,典雅明快,古趣盎然,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正因为如此,赵朴初先生满怀激情地写下“二唐寺,瑰宝世间无”的诗句。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带给我们的是历史的厚重感。金洞寺位于忻府区合索镇西呼延村村西,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为儒释道三合一寺院。这里枣树成林,景色宜人。寺庙不大,但历史悠久,有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之一。文殊大殿西南是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以前修建的转角殿,面宽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殿内依两个后金柱支持的神龛,系金代制作,是按实物比例制作的二层楼式的建筑模型,实属珍品,为国内独有。
唐代之后,忻州所在的晋北地区历经数次政权更迭,辽金统治推崇佛教,大胆创新,不断建造佛教建筑,书写着木构建筑的传奇。建造于金代的有佛光寺的文殊殿、定襄的关王庙、五台延庆寺的大佛殿等。其中,佛光寺的文殊殿可以称为“人字柁架”,这种梁架结构,比较明显地扩大了室内空间,是中国古建大木作营造中一个大胆创新的技术。定襄关王庙是我国现存较早的武庙之一,建设大殿的工匠们别岀心裁,巧妙地节省下一条四椽栿,令人叫绝。关王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集结构艺术和彩绘艺术于一身的瑰宝。建造于元代的五台县广济寺大雄宝殿,体现了元代灵活多样的建筑特点,是元代木构建筑的杰岀代表。
代县阿育王塔俗称白塔,始建于隋朝,自建600多年中历遭三次劫难,元代改建为砖塔。阿育王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塔身为上肩略宽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砖雕艺术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早在2001年,阿育王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建造的建筑更多,首推代县边靖楼,其造型雄伟,结构合理,斗拱规整,梁架精巧。边靖楼居整个古代州城的最高点,是历史上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可守望瞭敌、指挥作战,是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建筑,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美誉。登楼可北望雁门,南俯滹沱,是古代州的标志性建筑。与边靖楼齐名的是代县文庙,初建于唐朝,到元朝时因战争而被毁,元末明初重建,明、清两代不断增修,清朝同治年间再次大修,历时2年,形成了占地1.5万余平方米的古典建筑群。该庙共有三重院落,前院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泮池等。中院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内有祭祀孔子的大成殿,金碧辉煌,布局疏朗,大成殿两侧的房舍,原本是学生读书的地方。后院则是祭祀历代儒学高人的地方。代县文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州级文庙,在全国比较罕见。
五台山寺院集群区的寺庙大都重建于明、清,最“年轻”的也有百年历史了。显通寺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之一。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明初重建,太祖赐额“大显通寺”。该寺坐北朝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中轴线建殿七座,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其中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忻州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忻州古城素有“晋北锁钥”之称,这里有署衙庙宇、城门城墙、市集商铺……堪称晋北地区文化的“博物馆”,承载着忻州历史的发展脉络。
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是忻州第一所学府。书院依地形而建,由上、中、下三院组成,其中上院为主院,中院、下院为书舍。书院旁边是文昌寺,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了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为全城最高点,可俯瞰全城。大文豪元好问曾吟诗赞叹:九龙冈上望青川,水色悠悠接远天。
六角亭旧称廖天阁,原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廖天阁,实现梦想。穿亭绕榭,翘檐飞斗,廊坊台柱,琉璃碧瓦,守护古建,寻觅古城记忆,传承古建文化。秀容书院是忻州的地标和文化血脉,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变迁的缩影,也是山西难能可贵的文化教育财富,其文化影响至今不绝。
古建静美无语,见证岁月沧桑,一处古建筑,就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古建筑记载了忻州的文化文明,凝聚着先人的创造力,为研究中国建筑历史、建筑美学、建筑结构、宗教艺术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物证。走在曲径通幽的街道上,时间好像静止了一样,在这里感受历史与文化的余韵,享受一份怀古思今的心境。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要从城市的全局和整体发展来统筹考虑,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古建筑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2022年底,我省首次明确充分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全面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为山西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发生历史性变化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想方设法保护“家门口”的文物,是对城市文化、乡愁记忆的深情守望,也折射出有关部门接地气、办实事的创新政务思维。文物保护需要细心考察、用心对待,可增强公众古建筑保护意识,坚持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改建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古建筑保护范围,以及加强对古建筑的维护等,利用现代科技使古建筑维护过程中的环境、人为损坏程度降到最低。
和谐共生,资源利用,彰显内外兼修之自然美。斗转星移,风雨沧桑,大国工匠精神永存。先人的宇宙观,来者的人文情怀,不朽的古建筑,蕴含历久弥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图片:刘纪森
文字:栗旭晨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