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西口古渡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家园,是一叶不歇的扁舟,
永久地摆渡在人生的渡口。
岳阳秋霁寺钟远,
渡口月明渔火残。
站在时光的渡口,
许你一个遥远的张望。
《渡口》是席慕容创作的一首诗歌,全诗展现了作者在渡口送别好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岀我的手,年华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是那样万般无奈地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这首诗歌,让人想起遥遥在望的古渡口,想起一段沉默无言的往事,一起久立的船头,一起紧握的双手,一起经过的前世今生的漂流。
何为渡口?指的是道路越过河流,以船渡方式衔接两岸交通的地点。包括码头、引道及管理设施,也指有船摆渡的过河的地方。万里黄河万里长,黄河两岸是故乡,黄河究竟有多少渡口没人说得清。毋庸讳言,这些渡口盘活了黄河,沟通了两岸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渡口文化,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永载史册。
黄河从偏关老牛湾进入忻州市境,流至保德冯家川出境,在河曲、保德、偏关境内全长200多公里。依赖这一水上通道,三县早在汉代就有了水上运输业,至民国时达到鼎盛。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说起渡口,自然会想到走西口。多少年来,一批又一批忻州人为了生计,在晋陕蒙交界处的古渡口,由此迈出走西口的第一步。这一走,就是三百年,留下了一个个渡口,也留下了数不尽的悲欢离合,唱不尽的春去秋来。走西口的移民潮,持续时间长,迁移范围广,是一部辛酸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对于推动北方各民族交流和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厚重史诗。
西口古渡位于河曲县城黄河大街的黄河边上,又因为地处古河曲城水西门外的长城之外、黄河东岸,所以也叫水西门渡口。这里的对岸西北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渡,西南是陕西省府谷县大汕渡,两渡口均为进入河套的入口。西口古渡在唐代得到充分发展,北宋时成为和西夏、辽国、契丹进行贸易的重要渡口,明代时为长城边口的大渡码头,到清代民国时,这里已是晋西北水陆物资贸易的集散码头,“南来的茶布水烟糖,北往的肉油皮毛食盐粮”。作为晋陕蒙水陆通衢之地,该处水通河套宁夏,陆走并州京津,船筏急流,繁华异常。昌盛时期,西口古渡南北客商云集,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从这里,走西口大移民迈出第一步,辉煌的晋商传奇、近代河套地区农垦开发,由此拉开序幕。
在西口古渡,有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的禹王庙,也叫河神庙,位于西口古渡之中段,坐东面河,平面布局为长方形,主体建筑有正殿及抱厅,附属建筑是戏台,其结构形制相仿,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戏台背靠黄河,二人台艺术和走西口历史在这里完美结合,台上的表演生动活泼,唱腔委婉流畅,取材于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006年,二人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忻州人从西口古渡出发,远赴内蒙古一带开垦荒地,传授技艺,发展贸易,把河套地区建设成了人口稠密、商贾云集的塞上江南。直到现在,河曲、偏关在河套地区的人口为本县人口的两到三倍。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人们齐聚西口古渡,举行“放河灯”,将365盏河灯放入黄河中,预示着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而每一盏灯代表着一颗心,就是一个希望,盏盏河灯漂向远方,寄托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缅怀思念,也承载着对下一年的美好祝愿。放河灯时节,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西瓜、红枣、海红果应季上市,让人一饱口福。
2018年,古渡广场因龙口水电站泄洪和大雨受毁。2020年,河曲县委、县政府投资5000多万元,对河堤、路面及护栏进行加固和重修,重建后的广场再次成为河曲城市休闲集聚区之一,并纳入黄河西口古渡景区,成为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口古渡焕发新颜。
故城村位于保德县城西南10公里处,坐落于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孤坪梁上,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东挨前会村,南接花园村,西北和陕西省府谷县崇塔、狮子石、傅家场村隔河相望,鸡鸣犬吠清晰可闻。
这里曾是北宋淳化年间的古城遗址,解放初工作人员填报材料时误将“古”写成了“故”,沿用至今。这不经意间的一改,让这个小村庄多了几分思念和历史的厚重感,有了诗意也有了故事。作为古渡口,这里曾经有商贾往来,交易频繁。明代五省总督陈奇瑜,雇用县城四五十名能工巧匠,在故城西面的悬崖峭壁经过三年开凿,完成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石洞,具有备战生活和防御融为一体的天然体系,就是现在的故城钓鱼台,这里“轻鲦出水,地势险峻”。如今,故城村深挖文化资源,发展黄河风情旅游业,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晋黄河古道上,还有一个渡口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这就是保德东关古渡。古称沙谷津,北宋时期设置,明朝时改称下园渡,明末清初,又改称东沟渡,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称保德渡,人们习惯称东关渡。宋代,在保德对面的麟、府二州,朝廷派驻重兵防御西夏,驻军的物资全靠河东的保德渡进行供给,航运十分繁忙。到了明代,由于长城沿线防卫的需要,这里又成了重要的运兵通道。
公元1697年,清康熙帝第三次平定葛尔丹时,御驾亲征,大军就由保德渡口登舟渡过黄河。今府谷县城城址位于刘家川,其时刘氏为望族,多为船户,此处设有渡口,称刘家渡。康熙帝渡河时正值刘姓老艄摆渡,皇帝见其水上技艺高超,滚滚巨浪中舟行平稳,龙颜大悦,便口占一联:“古渡远年始至宋,舟人今日仍是刘”。到清代末年,保德渡口物资转运繁忙,人口商铺越来越多,附近有商号200余家。1972年,保府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保德渡口结束了历史使命。
关河渡口地处偏关县城西的天峰坪关河口村,该村与内蒙古准格尔旗头坪村隔河相望,是偏关县境内的关河流入黄河的汇合处。渡口坐落在关河与黄河的冲积小平川上。此处的河道是石槽型,与偏关另外几个渡口相比,此处靠村近,紧邻县城,可自然靠岸,成为偏关城内最大的货物集散场所,以及到内蒙古、宁夏等地商船的必经之路。
关河渡口有着辉煌的历史,繁华热闹是其代名词,过去年轻女子都以嫁入关河口村为荣。关河口村是近代晋西北重要的商埠码头。乾隆年间,黄河沿线的水上商运开始兴起,老牛湾、万家寨、关河口、黑豆埝和寺沟五大渡口曾盛极一时。其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关河渡口,其周围长城、古堡、烽火台等古迹也随处可见。
关河渡口主要的运输形式有三种:一种是船工拉着空船逆流而上,赴内蒙古喇叭湾、五原等地装运粮食和货物;二是船工沿上述路线到磴口后再折向西南的宁夏、甘肃一带;三是货物从内蒙古一带抵达关河口后一直顺流而下,到河曲、保德卸货,或继续南下到禹门口、河津一带。若货物到达碛口可行销全省,弥补山西粮食和食盐之不足。
据《忻州地区志》记载,关河口的张罗羊独家经营着10余艘大船,从事偏关到包头的水上运输,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他家的生意遍及黄河一带,西至宁夏甘肃,南至山西河津甚至河南,不仅出钱造船,还兼营造船业和商业贸易,其中商业贸易是其最大宗的收入。
偏关,黄河与长城在此“握手”。黄河入晋后的第一个古渡口——老牛湾古渡便在这里。深秋时节,伫立在古渡口,层林尽染。在历史上,这里船桅林立,还有货栈、客栈、酒肆、戏台,喧嚣百里,热闹非凡。关于老牛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上古时期,天降倾盆大雨,接连九九八十一天,天地一片汪洋,人为鱼鳖,民不聊生,玉皇大帝派太上老君下凡,老君骑着大青牛,给牛套上牛轭,想就地犁岀一条河来,让洪水归道入海。当青牛犁到老牛湾时,天上仙人提着神灯来帮忙,太上老君赶着青牛继续前行,洪水拐过九十九道弯,直奔大海。村里人说,老牛湾对面的明灯山,就是青牛看到神灯时一惊一乍留下的痕迹。有道是: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岀个老牛湾。
老牛湾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所有的建筑和生活用品都与石头有关,城堡中的旗杆居然也是石雕而成,简直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石头村”。老牛湾有一个地标性建筑——望河楼,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老牛湾墩像一位威武的大将军,在渡口边守护了几万个日日夜夜。老牛湾渡口是在清代边备废弛之后才逐渐兴起。河水流到老牛湾时,水势相对平稳,形成了天然的良港码头,吃水再深、吨位再大的船只也能顺利停靠。这座兼作军营的要塞转变成了一座边地商城,货物吞吐量十分惊人,渡口达到极盛。
如果可以,
我只想做一抹浅浅的时光,
守着寂寞的年华,
在古老的渡口,
和某个归人,
一起静观日落烟霞。
遥望奔腾不息的黄河,
穿越岁月烟云的古渡,
商船行驶,
运粮载物,
既有铮铮铁骨,
又有似水柔情。
“一泓清水入黄河”,
我们有责任有理由,
从古渡中汲取奋斗的力量,
珍视历史文化,
讲好忻州故事,
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为黄河永续造福中华民族做出忻州贡献。
图片:张存良
文字:栗旭晨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