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西阎民歌唱响翼城

西阎民歌唱响翼城

发布日期:2019-08-30 10:18 3677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1.jpg


  西阎民歌,是在山西翼城县西阎镇十河村历代村民唱酒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间小调,因其歌词诙谐风趣,朗朗上口,曲调欢快动听,好记又好唱而广泛流行于翼城城乡。2009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统民歌类项目。


  据当地老艺人口口相传,西阎民歌已流传500多年,它最早起源于民俗闹洞房时新媳妇唱的小调。之后,不喝酒的男人也学着新媳妇唱一曲小调以求过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种词语活泼、曲调优美的小调称为酒曲,历朝历代的传唱下来,并使之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曲牌和传统的歌词,成为民众表达心中美好愿望的地方民歌,流行于翼城县和周边的浮山县、曲沃县、绛县等地,成了翼城一张传统文化的名片。


  上世纪40年代,翼城老区的文艺工作者对西阎民歌进行了改造,重新填词编曲,使之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子弟兵奋勇杀敌的革命战歌。新中国成立后,西阎民歌还担负起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任。


  西阎民歌的演唱方式一是清唱,无伴奏乐器,或在田间地头,或在打谷场上,人们高兴了就会唱上几段段。二是舞台演唱,有伴奏,可独唱、对唱、大合唱。


  历史上西阎民歌的传承以家族传承为主要方式,可考的歌手已有三代,延续百余年。第一代的老洋(生于1875年)、侯其胜(生于1905年)、侯宪台(生于1907年)等;第二代的侯其德(生于1918年)、侯兴望(生于1927年)、侯潘玉(生于1928年)等;第三代的侯立业(生于1930年)、侯安荣(生于1945年)等。上世纪,西阎民歌在家族传承的基础上开创了文化馆培训的新形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西阎民歌从广大农村唱进校园、机关、厂矿和社区,唱响在翼城大地。(董文达/文 贾根生/图)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