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厚重的古安邑

厚重的古安邑

发布日期:2019-08-30 10:21 4593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1.jpg

太平兴国寺塔


  运城盐湖区安邑虽是乡镇,却蕴藏着年代久远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厘清其脉络可见古安邑厚重的历史文化地位。77岁的景锐,是运城盐湖区安邑人,50余年痴心研究安邑文化、发掘安邑文化、振兴安邑文化,在当地素有“安邑文化乡贤”和“安邑文化活字典、活档案、活化石”之誉。


证实关龙逄墓就在安邑


  关龙逄,夏末忠臣,被誉为“千古谏臣第一人”,关于其墓究竟在何处的争议历来颇多。2011年4月21日至22日,全国关氏宗亲总会将各地关氏宗亲会长和五方代表召集到郑州,共同论证这个问题。


  平定、长垣、灵宝、陕县的有关人士先后各抒己见,最后发言的景锐详述依据、侃侃而谈:“我认为关龙逄葬在山西安邑有几大理由:一是安邑火车站附近有关龙逄的墓地,墓前有两通市、区政府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碑;二是1994年版《运城市志》(县级市)453页载:关龙逄墓地‘在安邑城东北1000米……墓冢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墓前原有‘夏大夫关龙逄之墓’大型碑刻一通。据《解州全志·卷之十一安邑县古迹六》载:‘夏关龙逄墓在县东北二里玉沟山,河南灵宝县亦有关大夫墓,当以安邑为正。’;三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版《安邑县志》211页载:‘夏关龙逄墓在县东北二里玉沟山……’;四是唐乾元年间立有碑,由张谓撰文,此碑已失。但《安邑县志》220页载:‘夏大夫关龙逄碑乾元中立,张谓撰,在城东北二里许关龙逄墓上。’可惜此碑在上世纪60年代平田整地时失去。但县志所载不虚;五是明嘉靖年间也立有一碑,是解州判官吕楠撰文,文曰:‘夏大夫关龙逄谏桀而死,其墓在安邑东北三里……’此碑已断为两节,我同康杰中学关回恩拿《安邑县志》金石记部分所载与此碑文对照,一字不差;六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宋在诗所编的《安邑县志》图八是关龙逄墓图;七是历代文人吕楠、王道晖、杨愈节、康如琏、李甲黄、景昌会、柴晋芳等都到此祭奠过,并留有诗句,他们都认为关龙逄埋在安邑;八是关龙逄去世时,夏朝的国都就在安邑(现在的山西水利学院所在地),他作为‘囚犯’被杀后拉出都城埋掉是合乎情理的;九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河东地面关氏宗族年年清明节到此祭奠;改革开放后,海外关氏宗亲会代表也不时来此祭奠,他们都认为关氏始祖关龙逄埋在安邑。”


  依据各地发言推断,关氏全国宗亲总会长关群生当场宣布定论:“关氏的始祖关龙逄就埋在山西安邑。”


老骥伏枥编撰《安邑志》


  2014年,景锐在编撰《安邑志》过程中,听人说到“山西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本清朝乾隆二十八年编写的《安邑县志》”,他闻言大喜,不顾年迈体衰,乘坐绿皮火车两赴太原,复印了山西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安邑县志》作参考。为让后人看到最原始的安邑古城图,他发动几位编撰《安邑志》的老会员,各自发挥行文、绘图、收集资料等特长,以步丈量,以绳计长,用得出的精准数据绘制出一幅完整清晰的安邑古城全貌图。


  在编撰《安邑志》时,景锐发现原《安邑县志》载,卫夫人是安邑王范人氏;1994年版《运城市志》685页也载:“卫铄(272-349)字茂漪,东晋女书法家,汝阴太守李矩妻,人称‘卫夫人’,叔父卫恒,祖父卫瓘,曾祖父卫凯,都是当时的达官显贵,尤其是书法,自成一家,素有‘书圣’‘妙手’之称誉。”684页又载:“卫凯,东汉征士卫皓的曾孙。卫皓,代人,湛于儒学。孝明皇帝闻其贤,遣使到代征皓入洛阳。行至安邑王范(今运城市王范村)病卒,即葬王范村南五里鸣条冈上。从此皓的子孙家于王范。”且有卫家墓塚、卫家祠堂和卫家巷作证;但中学历史课本、《辞海》《夏县志》却载:“卫夫人,今夏县人氏”。


  卫夫人究竟是何方人氏?景锐联同乔兆坤、曲陕定几次驱车赴安邑王范村、夏县尉郭苏庄一带,反复查资料,找文物,访百姓,寻祖坟,看墓碑,多番寻踪探幽考证得出结论:夏县尉郭苏庄的卫姓是从王范村(原安邑县)迁徙而来的卫夫人后裔,属于卫夫人宗族的一个分支。因此,卫夫人故里不在夏县尉郭苏庄,而是在安邑王范村。


  之后,景锐又和乔兆坤、樊培学、樊宇岗、郝运生,还有王范村村委主任,找到运城市市志编篆办公室,陈述其理由,经市志办反复研究后,2018年版《运城市志》即将卫夫人故里改为“东晋河东安邑(今盐湖区)人”。


确定太平兴国寺塔始建朝代


  安邑有座太平兴国寺塔,虽屡遭地震而分分合合,仍屹立至今,被公认为中国最高的古塔,但关于塔的建造朝代却说法迥异。一说“始建于隋代”,据隋史记载,隋文帝曾诏各州广筑佛塔,以践“我兴由佛法”之言,但细查无更多史料为证;二说“创建于唐贞观年间”,依据是清康熙版《平阳府志(卷三十一)·古迹》载:“兴国寺塔,唐贞观年建,有碑记。塔高三十丈,基广亩余,尽以砖甃”;三说“创建于宋代”,依据是《山西通志》载:“塔建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四说“唐建、宋修”,依据是1994年版《运城市志》载:“太平兴国寺塔,位于市区东7公里的安邑城内东北方。唐建,宋修。”


  该塔究竟建于哪个朝代?景锐与乔兆坤等在编撰《安邑志》时,反复查阅考证了《平阳府志(卷三十一)·古迹》《解州全志·安邑古迹》、1994年版《运城市志》《山西通志》、民国版《安邑县志(卷十二)·古迹记》、民国版《安邑县志(卷十五)·文选》、民国版《安邑县志(卷十六)·诗选》和民国版《安邑县志(卷十三)·金石记·谯郡太守曹恪碑》。


  《文选》载:民国十二年(1923年)县长郑裕孚所撰《房公祠存碑记》云:“安邑县署东有兴国寺,建自元魏延和二年(公元433年)。寺有塔耸然而特立,又有造像三五石委弃于颓垣野草之间,民国十年四月,余由临汾移守斯土,拟徙石而存之……又得残石二十七种,悉置于房公祠。”


  《诗选》中有民国元老、县志主编、著名学者景定成(即景梅九)诗作:“塔高兴国寺,瑞霭海光楼。和尚庵常在,畦田盐自收。”并自解道:“邑中太平兴国寺,建自元魏,有塔高二百六十尺……塔内有元魏造像。”


  《谯郡太守曹恪碑》曰(大意):曹恪原籍安徽,其祖父官宦河东郡,父亲跟从太武帝征讨盖吴有功,致仕休养于安邑。父母皆卒于安邑……太守本人,年近九十,一心向佛,曾倾其家资造佛像、佛塔,手抄佛经,朝夕诵读,公元544年因病逝世。”


  郑裕孚曾见、并存放过寺中造像、碑碣,所言“安邑县署东有兴国寺,建自元魏延和二年(公元433年),寺有塔耸然而特立。”理当为据;景梅九断言:“塔高兴国寺”“建于元魏”“内有元魏造像”说得明明白白;《谯郡太守曹恪碑》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安邑古塔建于唐宋以前。因为曹恪90岁(534)时仍生活在元魏朝代(386-534),距隋(581-618)、唐(618-907)还隔着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四个朝代。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在元魏和东魏朝代的高龄老人朝夕诵读佛经,若无寺院近在咫尺,势难想象;况且当时雕版印刷尚未兴起,手抄两部佛经不可能跑到很远的地方,更不要说造佛像、佛塔送给外地寺院了。如此,寺院和佛塔必定在安邑。


  据此论据,景锐与乔兆坤等人得出结论:太平兴国寺塔建于元魏延和二年(公元433年),距今1586年,比西安大雁塔唐永徽三年(652)还早219年,是中国建筑年代最早的砖塔。(王志英 武安亭)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