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从右玉历史文化看右玉精神的基因传承

从右玉历史文化看右玉精神的基因传承

发布日期:2019-09-03 11:31 6307人浏览 文章来源:朔州晚报

1.jpg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右玉之所以能产生右玉精神,从历史的角度看是缘于右玉是一方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沃土。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滋养


  历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携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DNA。右玉的历史文化,最早见著史籍记载的,据《山西历史地名录》记载: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秦时治所在善无。在右玉县一节中又说:右玉县,西汉置善无县,为雁门郡治……东汉雁门郡南徙后,为定襄郡治……北魏设置善无县,初隶畿内,后于县兼置善无郡。公元前325年——前293年,赵武灵王为建“四达之国”实施“胡服骑射”强国称霸治国之略,从上述记载得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右玉筑善无城,设雁门郡,历经秦、汉,延及东汉、北魏。作为东汉定襄郡郡治,北魏善无郡郡治,善无作为北方重镇辉煌耸立八百年之久。善无,这个集中体现古代贤哲治理理念,首善之地,无为而治,开启了这一方的历史文化。其间,诚如《朔平府志》人物志所言:执干戈,卫社稷,捐躯断脰,临大节而不夺,此非至大至刚,气足以配道义者,其孰能之?

  

        身经百战,汗马之绩著边疆者,如李广、卫青,几出雁门征讨匈奴。汉景帝时,雁门郡太守郅都为政清廉,当他蒙冤要离开雁门太守之职时,用木头刻了自己的偶像,竖立在雁门郡城外匈奴交通的大道旁,为大汉尽忠卫国。为表彰苏武不辱使节,效忠汉室的高风亮节,在右卫城北曾有苏武庙,《朔平府志》“苏武庙在城北四十里”。


        至于昭君出塞,更是家喻户晓。


  唐天宝四年(745)河东节度使王忠嗣在善无城的遗址上筑静边城,天宝十四年(755)郭子仪率军在静边城(今右卫城)与安禄山叛军展开决战,斩杀敌骑7000多人马,重创安禄山叛军势力,史称静边城之役,是大唐中兴的转折之役。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善无、静边城遗址上又筑定边卫城,永乐七年(1409)大同右卫迁来,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徙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合称右玉林卫。


  明代正统年间,在威远就办起卫学。


  嘉靖三十六年(1557)鞑靼大军冲入边内,攻陷太原以北七十多座城堡,唯右卫城孤城坚守八个月之久,城内军民砥砺誓众,粮断柴绝,先是杀战马后是捕鼠雀以充饥,居民拆掉自己闲置的房子,供军士生火煮饭,右卫城孤城坚守八个月之久,受到了嘉靖皇帝的奖赏,赦赐建造“忠义坊”,“巩固晋蕃坊”,表彰右卫军民。


  也就是这一时期,麻家将乘势崛起,一门出了30多位将军总兵,明史有“东李西麻”之誉,在右卫城设立牌坊表彰其功勋。《朔平府志》坊表一节说:“古之有德者,言可坊,行可为表。坊,方也,表,标也,邑有名贤,即其所居之方,标名于榜,表厥宅里。”


  也正是在坊表的昭彰下,右卫城可谓之“牌坊”林立,人才辈出,如万历年的进士何廷魁,担任辽阳副使时,为大明殉职。天启、崇祯年间,曹文昭、曹变蛟、曹文耀为大明尽忠。


  清代,顺治七年(1650)在右玉杀虎口设税关;


  顺治、康熙年间驻将军,驻防满、蒙、汉八旗官兵,雍正三年设置朔平府。


  同时修建了文庙以及学官衙署,雍正四年(1726)设立府学,道光年间创办了玉林书院,历时一百多年,光绪年间又创办了恒阳书院。


  民国年间又创办了山西省立七中。


  康熙年间,在康熙大帝三次率军亲征准格尔部葛尔丹叛乱之际,为了保证大军的后勤供给,晋商应运而上,为了保证商旅通行,杀虎口卖油的捐钱建卖油桥,寡妇捐钱建寡妇桥。


  2006年中国民俗委员会命名右玉为“中国古堡之乡”。长城、古堡作为文化载体,他承载着这里的居民为国尽忠的家国情怀,守土有责的负责精神,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长城、古堡筑进了先民的信念与信仰,也筑进了他们坚守刚毅的品格。


  清代的西口,成为晋商崛起跳板,由此,也成就晋商以义取利,诚信公平的价值取向。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为右玉精神固本培元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10月,八路军一二O师雁北支队,警备六团,奉命挺进洪涛山地区,以右玉的南山、西山、东山为基点,开辟了和(林)右(玉)清(水河),右(玉)山(阴)怀(仁),左(云)右(玉)凉(城)后演变为右玉、右南等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了相应的县委、县政府组织发动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其间,1937——1945年,胡一新、陈一华、任一川、宇洪四位县委书记为保护部下和人民群众光荣牺牲;


  白兴元、王金相、刘永顺等200多党的领导干部英勇奋战光荣牺牲;


  反扫荡中,李顺、李富才、高四等400多党员牺牲;


  1948 年 4 月 8日,晋绥军区独三旅,攻打右卫城之敌,战争中团参谋长兼一营长罗天泽、二营营长黄光福、王树楷等120多名指战员牺牲;


  右玉的民众踊跃参军参战,也有近 千 人 牺牲。


  抗 战期右玉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体现了他们的奉献精神。


  1、1940年,抗日战争进行“四项动员”,右玉人民捐献粮食4200石,白银8.5万,军鞋1万双,165人参军参战。


  2、1945年,保卫延安,根据地人捐粮4730石,白银47000元,都用于保卫党中央,支援延安。


  3、1948年,支援绥包战役,粮12455石,参军1457人,支前民工256230个民工,支前车辆250辆,修路115公里,支援畜工73175(个),担架850副,担架队4250人,其它民工22150个,运输队560民工,520头毛驴,畜工2760个,军鞋17000双。


  4、察绥战役(集宁呼市)


  支援担架510个民工100副,运输队80头马、骡。右卫、杀虎口、威远、下窑、腊家屯设立6个伤兵转运站;在右卫、杀虎口、高家堡、威远办起了4个野战医院。


  组织支前物资:云梯80个,马掌500副,棺材250口,电线杆800根,粮食9600石,蔬菜1.6万斤,食盐2万斤,煤炭58万斤,饲草65万斤,粮站5个(粮7500石),支前民工233351个,畜工70415。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军民团结浴血奉战,用生命与鲜血,点燃了民众的心灵圣火,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战斗中,形成了两个共识,其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其二,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是民族、国家、社会的精神支柱,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也就是集体人格。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右玉像我父辈那一茬领导,怀着赤诚的感恩之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全身心地带领群众把植树造林、改变家乡的面貌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恪尽职守、任劳任怨,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耕耘。在右玉人70年的绿色梦中,凝聚结晶出了右玉精神。毋庸置疑,右

玉历史上的文化底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红色基因,是右玉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王德功)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