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一处大同

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一处大同

发布日期:2019-09-03 18:28 4743人浏览 文章来源:


        

        三代京华,两朝古镇。“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大同古称平城,或称云州、云中,建城历史悠久,曾为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历史悠久,文华渊远,集魏晋风韵为一山,辽金风流为一堂,明清风骨为一城,当属旅游之胜景。


 ▍北魏文化  


        自东汉末年开始,群雄割据后形成三国鼎立,中国历史进入了长期动荡混乱的阶段。统治者无暇北顾,边塞南移至雁门关一线,平城被迫遗弃塞外。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拓拔猗卢从刘琨“求句注陉北之地”,并“徙十万家以充之”,“而地卒入于北魏。”建兴元年(313年),“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天兴元年(398年),拓拔珪称帝,定国号魏。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拉开了平城建设的序幕。经历道武帝初创,元明帝、太武帝改扩建,孝文帝臻于完善,历时96年,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北部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形成以云冈石窟、北魏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


云冈石窟 


1.jpg

2.jpg

3.jpg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北岸。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


        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灅水》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作为北魏建都平城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是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近70年之久,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云冈石窟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亦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4.jpg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高僧昙曜选择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5.jpg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多种因素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6.jpg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的“秀骨清像”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的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悬空寺

 

7.jpg

8.jpg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有过修缮。北魏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余58米,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以西为正,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是建筑精华的体现。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有“壮观”二字,是诗仙李白的墨宝。


        悬空寺的建筑有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在中国众多寺庙中,悬空寺称得上奇妙。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悬空寺却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名副其实,其设计思想可谓真绝,其建筑艺术可谓真高。这里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建在这悬崖上,或者说像是粘贴在悬崖上似的,真有凌空欲飞之势,惊险奇特,别具一格。远远望去,只见神楼仙宫,凌空危挂,丹廊朱户,傍崖飞栖,仿佛是玲珑的雕刻镶嵌在万仞峭壁间。游人登临,钻天窗,穿石窟,跨栈道,步长廊,如临仙境。这些建筑都集中一个凹进的庞大崖龛里,每逢暴雨倾盆,雨水从寺顶突出的岩头上飞流直下,泻入谷底,便给这琼楼仙阁挂上了一排排晶莹的水帘,蔚为奇观。


 ▍辽金文化 ▍


        五代时期大同仍称云中县,为云州治,属河东道。石敬瑭以契丹有援助之功,将山前代北地即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至此,大同被契丹、女真和蒙古统治长达四百多年。辽代初年称云州,仍沿用唐代的云州城,未加扩建。随着西夏势力的增强,大同的战略地位变得十分突出,重熙十三年(1044年)升为西京,相应地扩大了城市范围,形成了广袤二十里陪都。金灭辽,因其旧制,仍以大同为西京,未加增广。元代改为大同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大同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展现为以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觉山寺塔、圆觉寺塔为代表的辽金文化。


华严寺

     

9.jpg

10.jpg

11.jpg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末因为战争,寺院局部建筑被毁,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辽、金两代,平城都是当时的别都,该寺受到皇室的重视。


        辽保大二年(1122年),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


        至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通悟法师等重建大殿、观音阁、山门、钟楼等殿堂。后省学、慈慧法师又广植花木,征集藏经,使华严寺得到恢复,但规模已逊于辽代。金大定六年(1166年),金世宗曾到此巡视。


        上华严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


        在华严寺内北隅,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始建于辽,殿身东向,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体建筑面积达1559 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高的月台上,月台前正面置有石级,周围装勾栏,台上有一清式三间牌坊,左右分别是明代增建的六角钟鼓亭。殿的前檐装板门三道,都是壶门,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檐高9.5米,出檐达3.6米。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很大,高达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是金代的原物;南吻是明代制作,也是中国古建筑上最大的琉璃吻兽,顶部覆盖筒瓦,黄、绿色琉璃瓦剪边。大殿外檐斗拱为双抄重拱五铺作,计有7种,形制硕大有力。


        下华严寺位于上寺的东南侧,相距不远,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等。下寺大殿为薄伽教藏殿,意为佛教的经藏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正脊两端矗立着高达3米的琉璃鸱吻。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檐柱显著升起。


善化寺


 12.jpg

13.jpg


        善化寺俗称南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大同城内西南隅,始建于唐,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俗称南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台,左右设有钟鼓二楼。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从东往西依次排列: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殿内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殿内西、南两壁之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绘壁画,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建于金代天会至皇统年间。正面佛坛之上供有“华严三圣”佛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西为普贤菩萨,东为文殊菩萨,故而此殿称为三圣殿。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的两层楼阁,高高耸立于寺院之内,建于金代贞元二年。楼阁坐西向东,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


        山门位于善化寺最前沿,也称正门,门内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塑像。善化寺是一组比较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群,气势宏伟,粗犷豪放。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门,中为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左为文殊阁遗址,右为普贤阁。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


观音堂

 

14.jpg


        观音堂,位于大同城西7.5公里的一座小山岗上,建于辽代,曾毁于兵火。 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大同,观音堂再次毁于兵火。现存的建筑系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在旧址重建,屡加修葺至今。1996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布局紧凑,戏台、观音堂、三真殿、台殿楼阁沿中轴线由前至后排列,迭层至高。 山门结构为砖门洞,门额上书“观音堂”三字。一座戏台,坐南向北,建造于离地8米高的洞口,洞下是古代车马人行之道。戏台与正殿之间的腰墙相隔,进入腰门,左右两侧各有钟鼓楼台和碑廊。正间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悬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内增置抱厦以扩大佛事活动场地。殿内正中有一尊6米高的石雕观音立像,头饰花冠直达屋顶,观音两侧有2米高的石雕胁侍立像两尊,这些雕像均为金色粉装,系辽代所作。殿内东西两侧伫立着十大明王,壁上还绘有二十四幅画,讲述观音菩萨救难的故事。寺前有三龙琉璃照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照壁,为明代遗物。寺西摩崖上镌有三米见方的双钩“佛”字,据考证为辽代遗迹。


觉山寺塔

 

15.jpg


        大同灵丘觉山寺塔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觉山寺村,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觉山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建在古马道旁,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觉山寺塔位于寺院西部,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年),十三层,高43.54米。塔基分三层,下为八角形须弥座,中为平座勾栏,上为莲台。雕刻多在须弥座束腰处和中层平座、上层勾栏华板处,题材丰富,以狮首、力神、伎乐天女等最为生动。塔身简素,十三层塔檐逐层收分,最上部为铁刹。此塔为典型的辽代密檐塔,第一层塔身中空,有辽代壁画60多平方米,多为冥王和菩萨像,为辽代人物绘画精品。


        觉山寺庙内的佛教殿宇非常齐全,有钟楼、鼓楼、梆楼、点楼、天王殿、金刚殿、罗汉殿、韦驮殿、弥勒殿、贵真殿等等。


圆觉寺塔

 

16.jpg


        圆觉寺塔是大同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密檐塔。明朝成化年间(公元 1465 - 1487 年)重加修缮。八百多年来,它一直风雨不动地屹立在恒山北麓浑源县县城内的圆觉寺之中。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位于县城北隅,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建筑。整个圆觉寺塔分为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塔座高约4米,也是效仿木结构建筑的。塔座有上下两道堂门式束腰,座基四周雕满砖刻浮雕,总计浮雕三组,其中有舞乐人像40个,有的作长袖舞,有的作长绳舞,有的手抱琵琶,有的撑羯鼓吹羌笛,有的拍击板,姿态各异,逼真动人,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的歌舞、乐器有一定的价值。雕刻的花鸟禽兽也各具形态,楚楚动人。


明清文化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大将常遇春经太原打下了大同。明王朝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境安全,把大同列为全国“九边”之一,并派大将军徐达镇守于此。


        为了防范北元残余势力的南下侵略,明王朝又在大同以北整修了长城,构筑了宏赐堡、镇川堡、得胜堡等二十多座屯兵堡和上百个烽火台。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改封他的第十三子豫王朱桂为代王,坐镇大同(封藩于大同)。此际,大同又开始了大兴土木,兴建和修整寺院庙观和楼阁府邸。当时大同有新旧寺院、尼庵、道观上百座,真可谓是寺庙林立,殿堂壁连,香烟缭绕,经诵不绝,古城俨然是佛国胜地。耸立在城东御河东岸高岗上的曹夫楼,也是此时所建。


        清朝推行省制。大同为山西省大同府。在以后的二百多年间里,大同又陆续重修与新建了楼阁寺观和街道。慈禧看到高大的城墙、城楼、角楼、望楼和清代以前时毁时修的历代寺庵道观、楼阁亭台,以及清代重建的三元宫、龙王庙、圆通寺等上百座丹柱瓦顶、金碧辉煌的建筑,以及井然有序的大街小巷,和繁荣的商业时,赞叹说:“大同可为福地宝城”。此时大同呈现出以边塞长城、兵堡、龙壁、明代大同府城为代表的明清文化。


边塞长城 


17.jpg

18.jpg


        大同长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同自古就是南方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割线,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长城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都有长城遗迹,包括有: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隋长城、金长城、明长城、清长城。


        在大同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会合,被称为内、外长城。边墙五堡是指大同明长城上修建的堡城。大同镇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说的“边墙五堡”是指“内五堡”,即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五堡;“外五堡”为镇羌、破鲁、灭鲁、威鲁、宁鲁五堡;“塞外五堡”为得胜、拒墙、拒门、助马、保安五堡,均在大同城北。如今,由镇边堡西经三墩、镇川口,西跨西寺梁山,抵宏赐堡这段内五堡长城,为黄土夯筑,墙体十分坚固,保存较好,城墙高五米以上,是大同市境内明长城较为突出地段,又与永固陵、万年堂邻近,是边塞风情旅游的最佳地段。登方山,越长城,攀堡台,一条巨龙飞腾在塞上古城崇山峻岭之间,配以内堡外墩,烽堠相望,边塞风光尽收眼底,蔚为大观。


龙壁

  

19.jpg

20.jpg

        

        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至今还存有龙壁九座之多。其中:一龙壁四座,三龙壁一座,五龙壁三座,九龙壁一座(据传说大同原有一座七龙琉璃壁,但早已无存,无可查考)。这些黄、绿、蓝、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龙壁群,造型风格既出同源,又不雷同,制作工艺高超,气宇不凡,使古城大同锦上添花,愈加绚丽多彩。


        龙壁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既可作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建筑物,使其展现出更加肃穆、壮丽的风貌。在佛教的经典里,龙为天龙八部众之一,有神力,能护持佛法,于是就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因此,在寺院山门前,也往往用龙的图案来镶嵌照壁。


        据统计,山西省除长治市城隍庙、阳城关帝庙、平遥太子寺、平陆县井坪镇等有数的几座龙壁外,象大同这样能将如此众多的龙壁荟萃于一地者,国内实属罕见。特别是大同九龙壁,无论建筑规模或艺术价值,还是年代的久远,均为全国龙壁之冠,独占鳌头,堪称为国家的瑰宝。


(华雅楠综合自网络)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