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非遗杰作——黎侯虎

非遗杰作——黎侯虎

发布日期:2019-09-04 16:42 4167人浏览 文章来源:史志山西



        黎侯虎,衍生于黎侯古国。2006年,黎城境内发掘西周古墓群时,出土了一只做工精美的玉石虎,由此完整诠释了黎侯古国虎文化的美妙传说。


1.jpg

黎城塔坡西周古墓出土的商周玉虎


        早在2700多年前的商朝,黎城是一个方国,称黎国。《左传》记载,商纣王为了向各诸侯国逼进贡品,在黎国举行了一次威武雄壮的阅兵仪式,但东夷首领拒贡而叛商。当时,商朝行将没落,西伯见商朝气数已尽,便纠集数十国兵力讨伐商纣。但灭商必先灭黎,由此发生了历史上的“西伯戡黎”。西伯从陕西沣水一带出兵,由周文王亲征挂帅,首先伐黎。不料,激战数月,折戟损兵,久攻不下。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一谋士献计曰:不能得胜,皆因黎国有一只上天赐予的玉石虎。此虎灵气十足,遇火不焚,遇水不化,是保佑一方的神物。如不夺其宝物,恐战之难胜。周文王听闻后,挑选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勇士假扮成黎民百姓,潜入黎国君府将玉石虎盗出。果然,没几日,黎国大败,黎民生灵涂炭,黎国国君流亡他国。黎国灭掉没多久,周文王与那位献计的谋士就相继辞世。民间一时传说,周文王盗取玉石虎有违天意,是上天的报应。周武王闻听后,不得不忍痛割爱,将黎国的镇国之宝“完璧归赵”,并将流亡别国的黎国国君请回,封为黎侯,改黎国为黎侯国。自此,黎侯国在玉石虎的保佑下,国泰民安,富庶强盛。黎国国君死后,臣子们出于对国君的敬仰和崇拜,将玉石虎作为国君的随葬品入殓,以求国之富强、民之平安。正是这个传说,使历史上以“虎”为图腾的黎侯古国,繁衍出如今的非遗杰作——黎侯虎。几千年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黎侯国君和镇国之宝玉石虎,用不同材质制作各种虎,从开始的造型简单、制作粗糙,逐渐演化到今天的集故事、布艺、面塑、书法、剪纸、草编于一体的黎侯布虎;形象从原来的凶煞强悍演变到今天的憨态可掬、喜气吉祥。


2.jpg


        黎城民间不论豪门富户,还是贫民百姓,婚娶贺庆、开业盛典,黎侯虎乃必备之品。尤其是小孩满月时,孩子的姥姥必将亲手缝制的黎侯虎放到小孩的怀中,以祝福小外甥像虎一样健壮,从小有虎气,到大有胆识。所以黎侯虎在民间被赋予赐福增寿、镇宅祛邪、安家生财等民俗功效,成为祝贺喜庆、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成为一种深深根植于黎城寻常百姓家的民俗文化。


        黎侯虎伴随着古黎文明,走过了数千年的漫漫长路。它集山川之灵秀、汇人文之精美、融历史之精髓,以诗一般的神韵、画一般的明丽,在古黎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闪烁着特有的丰富内涵。1998年,邮电部发行“戊寅年”特种邮票。邮票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长、中国当代摄影协会会长、邮电部邮票印制局工艺美术师王虎鸣先生设计。“黎侯虎”虎虎生威,在“山东虎”“秦岭虎”等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虎年生肖邮票图案。其原型取自黎城县黎侯镇赵家山村谷驼自然村农家妇女高秋英之手。邮票内容丰富多彩,印制美观精致,设计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民间风情和古朴的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北方民间传统文化的美。


3.jpg


        1998年1月5日,戊寅年生肖邮票首发式在布老虎生产基地黎城县谷驼村举行。从此,黎侯虎通过中国邮资邮票这个品牌登上了华夏文化的殿堂,风靡全球。


        黎侯虎这个民间手工艺品有着一种内在的争强韧性和进取的秉性。2008年,黎侯虎带着远古先民的历史真象,带着华夏人民由崇拜演化为生命、婚姻的象征物和保护神的神秘感,带着浓浓的地域传统民俗文化特征,带着民间艺术家的聪明才智,走进当代人的视野,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民间工艺参展品。


        2010年,黎城布老虎又走进上海世博园,登上了世界级盛会的大雅之堂。如今,黎侯虎已成为黎城县旅游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黎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从西周时代的远古文化到今天以创新发展为主的现代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走过沧桑坎坷的文化苦旅,以黎侯虎为代表的古黎民间艺术,犹如从太行山汩汩奔出的一条艺术长河,其流淌的纹路、舞动的姿态和隽永的气韵,显现出了民间创造的独特禀赋和匠心。(朱富根)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