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紫塞幽河关山远

紫塞幽河关山远

发布日期:2024-03-04 17:21 19022人浏览 文章来源:文化旅游周刊

  

6694c2de-20f1-45c1-8d40-2c10b79c0086.jpg.jpg

河曲路铺烽火台


6c66fb07-81d9-47e6-b604-ca5fa276b026.jpg.jpg

保德天桥水电站雪景


6f3d8186-452e-406a-95a4-3b10d4151e60.jpg.jpg

娘娘滩


e5d456e6-7779-463b-971c-3112f41146f7.jpg.jpg

老牛湾秋色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万里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起源,越草原、穿流沙,一路风尘滚滚而来,在平静地穿越河套平原之后,从鄂尔多斯高原奔涌而下,像一把利剑,将黄土高原劈为两半,开出一条深邃的峡谷,人们习惯上称为晋陕峡谷。在这700多公里的晋陕峡谷漫游,犹如走进了一个长长的画廊。而河水流经的忻州市偏关、河曲、保德段,又是峡谷中水利资源富集、风景优美的一段。


  晋陕峡谷是从内蒙古河口镇南的喇嘛湾开始的。喇嘛湾,亦称君子津,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黄河渡口。据说,在汉桓帝时,洛阳有个商人在这里投宿,不幸坠河身亡。津长不仅掩埋了他的尸体,还妥善地保存了他随身携带的财物。事后,商人的儿子从洛阳赶来,津长将遗物交给他。他即拿出一部分金银酬谢津长,津长婉言谢绝。此事传入汉桓帝之耳,赞曰“君子也!”于是,老百姓就将津长管理的这个渡口称为“君子津”。


  “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从君子津进入峡谷,河道逐渐收缩,水流加快。黄河的泥沙逐渐增多,河水开始变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晋陕大峡谷使这条河变成真正的“黄”河。只见两岸黄土高原上的条条沟壑,像挂在脸上的条条泪痕,含怨悲切地嗔视着黄河。当暴雨来临,来自高原的上百条支流,汇集雨水泥沙,如同条条黄龙扑向黄河,掀起层层黄浪。唐代诗人刘禹锡吟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看来确是黄河的真实写照。


偏关:双龙汇聚障北环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神奇的是老牛湾。黄河进入山西的第一个村子叫老牛湾。老牛湾,是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其实,从现在看,不是一个村,而是两个村,山西一个老牛湾,内蒙一个老牛湾,两村隔河相望。因长城和黄河在这里相聚而闻名于世。老牛湾有许多美丽神奇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当地民谣所唱“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犁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这里长城逶迤于群山之间,随山势起伏,黄河随峡谷曲折,似巨龙狂舞,烽燧、古堡点缀其间,织成一幅雄壮苍茫的边关山水图。


  老牛湾堡是明代重要的边塞堡垒之一,是一座屯兵的城堡。堡墙由夯土筑成,并用砖和石头包裹。整个城堡只在东南方设一个城门,并建有瓮城。堡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呈牛头状。该堡北控黄河,南接偏关,是黄河河防长城第一堡,是黄河边墙的起始点,是山西长城的最西北角,是黄河与长城开始比肩并行的地方。然而,如今的古堡已风光不再,颓败的古堡已经无力保护边墙内的大好河山,甚至已经无法保护自己。


  春天来了,大地泛绿,百花盛开。站在古堡的制高点上向北望去,老牛湾三面环水犹如一座半岛插入黄河和它的支流之中。老牛湾村紧紧依偎在古堡下,几十座民居院落紧密地聚拢在一起,灰白色的石块和石条砌垒起的院墙简洁而齐整。半岛的边部,是一座独立于古堡之外的望河楼,望河楼亦称护水楼,明嘉靖年间建,“夏守边而冬守河即为寇卫”。如今高大的望河楼依然包着厚实的城砖,就像一位渴望征战的将军,坚强挺立,尽管烽烟散去,却不愿褪去征衣。眺望黄河,一如十几公里外的万家寨库区,平静舒缓。看不到黄河荡舟,也看不到农人耕作,没有朔风凛冽,也没有黄沙扑面,碧蓝的天空下,给人的感受真是宁静,除了宁静,还是宁静。


  沿黄河而下,不远处就是万家寨,现在的万家寨因著名的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而闻名,并因此而形成一座新兴城镇。万家寨最初名为庄窝铺,系明代大司马万世德的祖上数代人曾负责戍守的石寨,万家寨因此得名。古寨址位于村西南陡峭河谷中的一座孤峰上,为扼守通往黄河的石栈道而建,南、北、西三面悬崖,东边筑围垣,其选址的地势之险峻令人唏嘘不已,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气势。


  如今蓄水的大坝将黄河拦腰截断,它的作用不仅控制着黄河下游的水流量,而且由于黄河流速减缓,泥沙沉淀下去,在很多人印象中浑浊的黄河水在这里呈现出难以置信的青绿色。大坝前面不远处的一座蓝色高脚吊桥连接着黄河两岸的山西偏关和内蒙古准格尔旗。站在桥上观望是另一番风光,近500米宽的黄河,安静、清澈地盘卧在山间,很难想象这就是那条桀骜不驯、奔腾咆哮了几千万年的黄河。


  万家寨水利枢纽是国家“九五”重点工程,是山西省“引黄入晋”水源龙头工程,也是黄河中游梯级开发规划的第一级。工程主要是向山西供水结合发电调峰,同时兼有防洪、防凌等作用。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5米,坝顶长443米,坝顶高程982米;水库总库容8.9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4.45亿立方米,设计年供水量14亿立方米。其中,向山西供水12亿立方米,向内蒙古准格尔旗供水2亿立方米;坝后式厂房装有6台单机容量为18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08万千瓦,设计年平均发电量27.5亿度。


  为什么要引黄河水?这还要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说起。山西多煤,但严重缺水,要建供应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有大量的水作为发展工业的支撑。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黄河流经700多公里,但因河低地高,千百年来干旱的三晋大地“紧靠黄河没水灌”。建成的引黄工程每年要从黄河引12亿立方米的水,其中有6.4亿立方米向南送往太原一带,5.6亿立方米向北送往朔州、大同一带。这就等于在山西的中南部再造了一条汾河,在山西的中北部再造了相当于滹沱河和桑干河水量的另一条大河。权威专家罗西北说,山西增加这么多水,就是遇到光绪三年的大旱,把水用来灌溉农田,也可保障山西人民的基本生活,不会再饿死人了。


  引黄济晋是山西人两千年的夙愿。


  据记载,早在汉武帝时,就有人建议从内蒙古包头附近向东开运河,将黄河引入雁北的桑干河、北京的永定河,因工程浩大未被采纳。1917年,阎锡山统治时期,其幕僚提出从山西偏关老牛湾引黄河水入汾河,限于当时的财力、技术,加上连年战乱,没有具体实施。


  1958年3月,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在“成都会议”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想从内蒙古的清水河县岔河口引黄河水200个流量,100个流量经桑干河流入官厅水库,100个流量入汾河。毛主席听了表示同意。于是引黄入晋正式列入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但由于工程艰巨、耗资巨大,近40年,几次要上马却又不得不搁置下来。


  8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紧锣密鼓筹划上马,但在学术界、水利工程系统出现了该不该上马的争论,争论也影响了一些领导,这个板一下不好拍了。为统一思想,山西省水资源紧缺综合对策讨论会于1987年1月22日在太原召开。会议由时任山西省省长王森浩和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共同主持,会议得出了“引黄入晋,刻不容缓”的结论。


  1989年8月,时任省委书记李立功亲自带领引黄指挥部、水利厅、忻州方面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沿着规划中的南北干线、总干线进行了现场察看,然后在偏关县召开了现场办公会,逐一研究了引黄工程前期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了安排和部署。


  1992年,胡富国来到山西后,引黄工程项目得到快速推进。


  1993年7月,万家寨水利枢纽经国家批准立项,由水利部、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三方投资兴建,同年10月进入工程前期准备阶段。1994年主体工程开工,1995年12月截流,1998年10月开始蓄水,11月28日首台机组发电,2000年底全部机组发电。2002年10月引黄南干线一期工程完成,人们盼望已久的黄河水终于流进了太原。2011年9月16日,北干线竣工通水,黄河水流进了朔州、大同,至此,标志着山西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引黄入晋工程全部完成。


  引黄工程历时17年成为跨世纪工程,引水跨越汾河、桑干河,成为跨流域、跨水系工程。就目前世界范围的引水工程来讲,创造了好多世界之最和亚洲之最。引水隧洞最长,209公里的引水隧洞加上泵站进出隧洞和管道,长度约300公里,居世界第一;南干线7号洞位于宁武境内,单洞长43.5公里,比英吉利海峡地下隧洞还长,堪称世界第一引水隧洞;引黄工程扬程高达636米,大流量、大高度,全国绝无仅有。


河曲:千秋水流兴波澜


  黄河水在万家寨水库变清后,碧波荡漾。经过巨大的落差,水流从水轮机下涌出,奔腾汹涌,呼啸南下20多公里后入龙口。龙口既是这一段长峡的结束处,也是这条长峡里最凶险的所在。因为河水急遽下切,河床骤然收束,河水顿时暴怒,像一条巨蟒一样来回滚动身体。水大浪急,涛声轰鸣,水雾腾腾。船到峡口,水下的巨石将河床突然抬高,不怀好心地斜插河心。新中国成立以后,航运炸礁队经过几次爆破,搭了好几条人命,但那块巨石仍然伏在那里。这巨石被船汉们称为“龙口门槛”。


  以龙口命名的黄河龙口水利枢纽,2006年开始建设,2009年9月工程全部竣工并网发电,一座混凝土大坝在这里把黄河拦腰截断,高峡出平湖,黄河的龙头再一次被扎紧,变害为利,使之心甘情愿为人类服务。


  离龙口电站不远处的河岸上,有村子叫石城村,村脚下是黄河峡谷的万丈悬崖。悬崖上有处以雄、奇、险而闻名的景观叫弥佛洞,整个景观由弥佛洞和弥佛洞古寺两部分构成。弥佛洞是一座石窟佛寺,在黄河峡谷绝壁上的一座天然石窟上建设而成。石窟面阔、高、深各三丈,怪石倒垂,犬牙交错,人至其中如入虎口。向河而望,大河风光,尽收眼底。1988年夏,《吕梁英雄传》的作者西戎先生来到弥佛洞,“果然这里风光无限,眼前这座黑黝黝的大山,被从中劈成东西两半,莽莽黄河,好似一条黄色巨龙,怒吼着穿行其间。河两岸的绝壁,呈灰褐色,石崖的横断面,直上直下,兀然对峙,仿佛远古时代,有神人力士用刀劈凿而成。这里河床狭窄,水急浪高,漩涡在水面转动,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西戎《弥佛洞一游》)。


  石窟之上,有建筑称为弥佛洞古寺。据史料记载,弥佛洞古寺,初建于明代,兴盛扩建于清咸丰到民国初年间。这个时期黄河水运繁忙,跑河路的船工们为了平安闯过龙口峡谷“神门”、“鬼门”险关,就在这里修建了庙宇,每逢过险关之前,要进香叩拜,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民国初年,当地有僧人真宝,四处募化,重修佛洞,并在洞以上平坦处,用石砌成一处两层的院落,称“石径禅院”。每逢正月初八,佛洞庙会,进香者络绎不绝。


  顺河下行,不远处便是被称为“母子双滩”的太子滩和娘娘滩,河水中分,绕道岛屿两侧流过。相传,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大权落到吕后手中,吕后培植吕姓势力,迫害刘姓子孙。当时已怀上汉文帝的薄姬恐遭陷害,为保刘氏血脉,无奈躲到这里避难,后生下文帝刘恒,聪明精细的薄姬又将孩子转移到另一个岛上,或娃来或她去给孩子喂奶,以防不测。吕后篡政失败后,刘恒被拥为文帝,其母后为薄太后,后人便将这两座小岛称为“太子滩”和“娘娘滩”。


  太子滩位于蒙晋陕三省交汇处,现属准格尔旗最南端的龙口镇。太子滩是黄河上的一个悬水岛屿,地处黄河河道中心位置,地势较高,高出水面四五丈,四周全是悬崖峭壁,人畜难以攀爬。占地约108亩,遥而望之,似在开阔河面上的一艘巨型舰艇。太子滩上有温泉,热气汩汩而出,试之烫手。这里常年干旱,树木花草难以存活,自然地里的收成也好不到哪里去。


  与太子滩仅隔数里的娘娘滩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绿树掩映,田畴交错,鸡犬相闻,恍如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据旧县志记载,滩面最大时“广可五顷”。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岛上仅剩土地300亩,但全部是上等水田。环岛四周白杨挺拔,绿柳婆娑,阡陌纵横,以种植玉米、小麦、糜子等粮食作物为主,兼种各类瓜果蔬菜。由于地肥水美,作物年年丰收,玉米亩产超过千斤。近年来,岛上农家又于房前屋后栽植了不少干鲜果树,金秋时节,紫的葡萄,黄的酥梨,红的海红,更是把整个滩头装点得色彩斑斓,分外好看。靠着这块土地的岛上人家大都丰衣足食。所有的娘娘滩人也深深眷恋着这块黄河中仙境般的乐土。娘娘滩隶属于河曲县。


  今天的娘娘滩上,仍然居住着二十多户人家,全部姓李,每一个李姓的人都坚定不移地说他们是李广的后代。岛上现在建有圣母祠以纪念薄姬,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据说是文帝的生日,村民要在圣母祠前烧香摆供祭祀。上世纪80年代末,村民耕作时刨出古瓦,长约一尺五寸,宽约六寸许,整瓦呈半圆柱形,瓦当为整圆,上刻汉代隶书“万岁富贵”。一时间,娘娘滩出土了“汉瓦”的消息不胫而走,通过“汉瓦”更加佐证了薄姬母子的故事所言非虚。据传,刘恒被封代王时,求母亲同去代地。薄姬习惯了这里安静的田园生活,不愿离去,刘恒便派人在岛上建设宫殿,供母亲居住。几年后,刘恒被推举为皇帝,又派人来请母亲同赴都城,薄姬不忍离开,无奈之下,来人放火烧了宫殿,断了薄姬在此继续生活的期望,至此薄姬才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黄河小岛,为后人留下许多美好的传说。清代道光年间,河曲知县曹春晓曾作《娘娘太子滩》诗一首,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为娘娘滩平添几缕迷人的隽永和灵秀。诗云:黄河迤逦渺无端,忽向中流露两滩。麦穗连云迷雁字,杨花坠雪冒鱼竿。平安惯引扁舟渡,富贵时寻片瓦刊。太子娘娘看不见,至今犹说汉宫残。


  千百年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娘娘滩,太子滩,水长它长两只船。”意思就是这两个河中小岛,从未被水淹过。不过,也有例外,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村里的一帮年轻人,不听老年人的劝阻,请来一个戏班子,在娘娘庙前唱了一天戏。结果,那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人们正围坐在炕上吃年饭,再看,地下、院子里全是水。人们冲出院外,只见娘娘滩一片汪洋。事后才知道是下游冰塞,河水涨溢。政府派飞机炸开了冻在一起的浮冰,河水正常流动后,大水退去。虽然没有造成灾难,但娘娘滩上的人着实经受了一次魂飞魄散的惊吓。事后老人们讲,娘娘滩本来是娘娘躲避灾难的地方,是不能有响动的。


  近年来,随着黄河沿线旅游的逐渐热络,娘娘滩成为游客争相光顾的景点,田园生活,古朴纯真,让人流连忘返。然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太子滩却备受冷落。本来是“母子双滩”却“天各一方”,分属两省(自治区)。原来,在乾隆四十八年,清政府将黄河西岸准格尔旗境内64个“三不管”的自然村划归河曲代管,主要代管官司诉讼。1918年,民国政府考虑发展经济及距离河曲县城较近的因素,正式将这一地区划归河曲。抗战时期,河曲划分五个区,河西为四区。当时共产党建立的政权在河曲本土,阎锡山属下朱五美部在河西建立了河曲县政府。也就是说抗战时期河曲出现两个县政府同时并存的局面。1948年1月30日,晋绥军区集结解放军万余人,很快全歼了朱五美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重新划界,原属河曲四区的64个村子划归准格尔旗,而且连位于河中心的“太子滩”也“陪嫁”内蒙。河曲人戏称,“太子”靠“太子滩”上的几十亩薄田无法糊口度日,没办法背井离乡走了“西口”!


  从娘娘滩顺流而下,看到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几”字的大弯,这就是河曲县城。在殷商时期是古方国“沚”的中心地带,为殷商开疆拓土起过重要作用。明代这里是黄河沿线防御的重点地区,称为河保营。后来随着走西口的人越来越多,黄河水运空前发展,县城移驻这里。位于县城西部的西口古渡,既是走西口的哥哥踏上未卜前程的离别地,又是往来船工停靠、货物装卸的重要码头。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里举行河灯会,别有韵味。


保德:黄水曲曲涛西下


  黄河进入保德境内,需先过天桥峡。天桥是保德州志记载的古八景之一,诗曰:“百里黄河九曲弯,东西对峙万重山。朔风吹至冰桥结,车马行人去复还。”在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一书中,讲到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之间的时候,曾对一段峡谷有这样的描述:“其岩层岫衍,涧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一段峡谷中岩石犬牙交错,谷涧深而曲折,很多巨石坐立在河谷,望上去,像有千万丈之高。河水经过这里,由于峡谷的陡峭高深,加上谷底巨石的隔挡,顿时涌起数丈高浪,其声音像电闪雷鸣,响彻天地。


  郦道元在书中把这段激流称之为吕梁洪,好多注释《水经注》的人,查找不少资料,都难以判断这吕梁洪在哪里。到了清代,才有人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吕梁洪应当指的是天桥峡。天桥峡全长20公里,两岸峰峦延绵,峡底急流翻滚,浊浪排空,涛声震响山谷,显现出黄河无穷的力量。那横截在峡谷中部的险滩,被称作“雾迷浪”。险滩中央,几座犬牙交错的礁石如山峰耸立,又相互搭成一座座拱门,急流从拱门中冲过,浪花腾涌,水雾排空,遮天蔽日,简直难以辨清哪是水流,哪是水雾。若在严冬,峡中河水上层结冰,行人可从冰桥往来于两岸,犹能听到桥下滔滔水流之声,人们便称这冰桥为天桥,天桥峡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天桥峡出口处曾有一小岛突兀地挺立在河中央,名叫水寨岛。《山西通志》载:“水寨,州东北十五里黄河中。岿然似三门砥柱,上有水寨寺,有渡。元天历元年,诏保德州之寨底、天桥、白羊,穿錾垒石为固,调丁壮守之。寨底,即水心寨也。”因其与三门峡的砥柱相似,故又称“水心砥柱”。黄河流经这里,滚滚波涛突然被小岛划成燕尾似的两叉,旋而又欢腾相拥,因此,“水心砥柱”也是保德古八景中的一景。岛上原有几十垧耕地,还有元代所建的观音寺。有碑记载,水寨岛的权属为陕西佳县所有,岛上的地租也全都交给佳县人。传说当年鲁班爷从下游的佳县拉了一座小山,要去填平天桥峡的雾迷浪。黎明到此,遇一妇人出门倒尿盆,冲了灵气,拉断了绳索,从此小山便丢在河中心,成了一个岛。佳县人没办法把岛拉回去,就追到保德来收租子。上世纪70年代,修天桥水电站,水库的坝梁正好建在水寨岛上,从此水寨岛消失在碧绿的水库中。


  建天桥水电站为何要毁掉水寨岛呢?1966年,山西省水利厅曾组织力量勘探,拟在天桥峡谷利用黄河落差修建天桥水轮泵站,提水上山灌溉。后经反复研究,水轮泵站升级为发电站。因义门河谷宽约700米,河中心有座水寨岛,黄河从岛左侧流过,右侧为沙滩,在右侧挖引河便于截流,对施工有利,故将电站移至义门,但天桥之名未变。


  天桥水电站是一座径流式水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07亿千瓦时。谁也难以预计,这座发电量并不大的电站建设工期竟然长达9年。修建电站的艰辛是现代人远远想不到的。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型的机械设备基本没有,加上资金缺乏,几乎所有工程都是民工用双手干出来的。居住在两岸周边村子的民工离工地较远,每天上下班要走十多华里的山路,吃的是粗粮,没有礼拜天,没有节假日,不论酷热还是严寒都坚持在露天下劳动。大坝的建设调集了晋陕两省十余个县的民工,平时约为8000余人,到大坝即将合龙的关键时刻,民工数量达到万人之多。


  大坝合龙的那段日子,天桥峡上下十几个渡口全部动员起来,渡船、货船齐聚工地,十几条船上满载着巨石,巨石之间由河沙填充起来,吃水量达到极限,船工们驾着船小心地靠近大坝合龙的地点。这时老艄公一声令下,船上的船工迅速将船体凿穿。十几条大船同时一边下沉一边缓缓靠近合龙口。几乎在一瞬间,一万多民工和奔腾咆哮了万年的黄河突然之间静寂无声。大坝顺利合龙了,可是船没了。


  天桥水电站建成了,随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库区以上,冬天每年都要封冻,冰将河道盖得严严实实。而库区以下,则河水流淌如常。


  黄河告别天桥峡,流淌8公里后达保德县城。这里河道宽阔,水流平缓,沿岸有两座县城,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黄河东岸,是山西省保德县,建城于北宋,矗立在河岸高冈之上,是宋朝防卫的前沿,也是三晋的西大门;对岸是陕西省府谷县,史料记载,府谷城建于五代后唐天佑七年(910年),城池建在黄河峭壁之上,府谷建城早于保德。这一带在五代及北宋时期,曾是中原王朝西出陕北的重要通道,也是后唐、北宋、夏、辽等国的交界地带,府谷、保德两城相互依托,共同守卫黄河。如今保德古城已圮废,县城迁到黄河岸畔原东关古渡;府谷县城因古城空间狭窄,交通不便,仿照保德从高冈迁到河岸。


  1697年,清第三次平定葛尔丹叛乱时,康熙帝御驾亲征,由保德州康家滩乘舟渡河于府州城小住三天。今府谷县城位于刘家川,其时刘氏为望族,多为船户,设有渡口,称刘家渡。康熙帝渡河时正值刘姓老艄摆渡,皇帝见其水上技艺高超,在滚滚巨浪中舟行平稳,龙颜大悦,便随口占来一联:“古渡远年传至宋,舟人今日仍姓刘。”下船后传旨:即日起永蠲府州刘姓之赋税。从此,刘家便再没有纳过税,直至清朝统治结束。


  黄河流出县城,之后向南拐到故城村附近,有一截陡峭石壁矗立河中,著名的黄河钓鱼台就建在石壁上。


  从新建的县城通向高速公路入口的大道上看去,钓鱼台只是几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石窟,几处凿铣平整的石墙,外加几处踏步台阶和一处有石券洞的断桥。石壁嵌有“天险雄辟”四个大字。从这里看上去,平淡无奇,既没有北京玉渊潭钓鱼台尊荣华贵的皇家气派,也不像浙江富春江严子陵钓台隐逸闲处的文人风范,更不及宝鸡磻溪姜子牙钓鱼台的恬淡高雅,却显示出一种艰辛和人生的豁达。如果不明就里,人们肯定会说是谁闲得没事在悬崖上凿了几个石窟。殊不知,这里隐藏着一个历史人物的悲怆故事,隐藏着一个民族精英铮铮铁骨的无上荣光。这个开凿钓鱼台的人就是陈奇瑜。


  陈奇瑜是明末保德人,进士出身,曾任总督五省军务,专门对付李自成。在陕北打到李自成部仅剩数百人,逃入山中,在没吃没喝难以存活的情况下,向陈奇瑜投降。陈奇瑜信以为真,放出李自成,不料李自成诈降,趁机逃出了包围圈。陈奇瑜因此获罪,被罢官夺爵下了大狱,后发配回故乡。


  在保德期间,陈奇瑜不问政事,寄情山水,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开始建造钓鱼台。因选址比较高,且是在峭壁上,下面是滚滚波涛,施工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据说,高价雇用了30多个手艺好的年轻石匠,专门租了两条大船,拴在崖下,解决工匠的饮食起居。至于工钱,用一种简单方便的结算办法,石匠凿下一斗石头,就付给两斗小米。工钱不低,但功效不高。工匠们需先在崖上凿下小洞,打进木楔,然后绑上支架,上面盖上木板,踩在木板上慢慢地凿进去,确实费时费力,所以开凿三年才算完工。


  钓鱼台在石壁上凿就,构件悬空,门额上镌刻着“天险雄辟”四字。石窟呈方形,共有六处,形状大同小异,有书房同哥馆和大型佛教活动区佛祖阁、潮音阁、藏经洞、古韵轩、吕祖祠等。有屋六七间,旁开小门,题门楣曰“钓鱼台”。此外还有古水井、古渡口和古关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上”之险。从地形上看,钓鱼台恰好位于黄河由西向南将要拐弯的回旋之地,曾经风平浪静,杨柳轻拂,景色怡人,陈奇瑜之孙陈大德的《钓鱼台记》中曾对这一带做过精彩的描绘:“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钓艇往来碧波间……”据说端坐石窟,从窗户上甩出鱼竿,可一边欣赏水波潋滟沙鸥翔集的美景,一边静心垂钓。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凡隐居山水间,多为失意官员和文人。严子陵垂钓富春江成为佳话,姜子牙垂钓磻溪打下八百年江山。而陈奇瑜却因“未获准”私修钓鱼台和蓄发不剃获罪,被清廷处以极刑。


  钓鱼台失去了主人,多了沉重和悲哀。文人墨客每念及此,胸憋气闷,难用文辞直抒胸臆。只有昼夜流淌的黄河水,在慢慢纾解着钓鱼台的悲愤。


  黄河进入保德一直向西流淌,而在钓鱼台拐向南流。钓鱼台成了既是历史的拐点,也是黄河流向的拐点。


  黄河流到冯家川村出境。


  紫塞幽河关山远,不知只身入画中。长城、古堡,峡谷、飞流,电站、桥梁,河岛、钓台,长城与黄河握手后并行,库坝与桥梁次第交替成为通道,历史的沧桑在这里脉络可寻,现实的发展又是那样清晰可见。历史、现实、改变,是这一方人对这块土地植入骨髓的挚爱,才使得大河奔流,永不停歇!  


  图片:张玉明  冯海波  金   源

文字:王文君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