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隔”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因演奏时所涉及的乐器有十几种,且这些乐器相互配合又不可分隔,故名 “十不隔”。
“十不隔”起源于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南马村,流传于附城镇及周边地区,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为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而创作的,随着传统民俗活动而发展延续。据老艺人口碑相传,“十不隔”唐代时便在南马一带盛行,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它使用的部分乐器原始而独特,打法简捷、质朴,这些都表现了其年代久远,但还未找到其他更为可靠的依据说明其起源。
解放前,“十不隔”是南马村八会之一的銮驾会的音乐,在迎神、赛社时使用。解放后,广泛应用于岁时、节日、重大事件庆典等活动。它经历了封建社会到民国初年的形成、发展、盛行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转型期,二十世纪的平淡期,迎来了二十一世纪的抢救复苏期,在“民保工程”的保护下将迎来再度辉煌。
陵川县位于太行山南端之巅,西连泽州盆地,北接上党盆地,东南与中州平原相彼邻,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附城镇南马村位于陵川地势较低的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西与高平市相邻。全村650户、2400多人,是全县比较大的行政村,素有“陵川南门第一村之称”。南马村历史悠久,古老文化源远流长,民情淳朴,风格传统,继承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这些都成为“十不隔”得以保存的有利条件。
“十不隔”这种民间音乐是纯粹的打击乐,旧时主要为迎神时使用。当时,南马村分为八个会,即将军会、銮驾会、捧炉会、提炉会、供养会、河东会、守会、八仙会。每个会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音乐,“十不隔”为銮驾会的音乐,是迎皇老爷时的专用音乐。旧时每逢过节或重大事件,銮驾会都要打着“十不隔”音乐到村里的东福堂庙请皇老爷。请皇老爷的仪式非常隆重,乐队在前,后面是飞龙旗、金瓜、钺斧、朝天镫,皇老爷打着皇罗伞,队伍浩浩荡荡,在激昂热烈的音乐声中行进,表达了人们祈求神灵保佑全村大小平安、降福村民的良好愿望,所以人们对“十不隔”非常重视,特别是銮驾会的村民,几乎人人会打。解放后这种旧的习俗虽日渐淡化,但在节日、重大事件庆典等活动中仍一直使用。
1969年庆“九大”时,规模宏大的“十不隔”曾引起轰动;90年代参加了陵川县首届产品展销会,还应邀到高平参加劳模会助兴演出;在晋城市第二届黄河灯会迎亲锣鼓大赛中获一等奖;2005年,参加了由国家水利部与山西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的故事片《红山雨》的拍摄;2007年出席了“2007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暨北京奥运会选拨赛”开幕式表演,在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中荣获特等奖。
“十不隔”乐队人数可多可少,多则上百人,少则几十人,但不可少于二十人。乐队以鼓为中心,其它乐器围鼓而打,演奏时节奏由慢到快,由弱到强,越打越紧,越打越激烈,到达高潮时,围鼓而打的乐器全部举过头顶,向中心靠拢,整个演奏过程气氛热烈,激情高昂,紧到极至,则铛一响,全部乐器戛然而止,紧接着从头再来,如此反复,边行进边表演。节奏简单质朴,风格粗犷豪放,气势恢宏。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