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源自李世民《秦王破阵乐》的绛州鼓乐

源自李世民《秦王破阵乐》的绛州鼓乐

发布日期:2019-09-18 10:08 7363人浏览 文章来源:太原道



        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著称,汾南片以车鼓著称,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


        绛州鼓乐据史籍记载可追溯至初唐。武德二年(619)十一月,李世民率兵从龙门渡黄河,屯兵柏壁秦王堡,讨伐刘武周。新绛县至今遗存着李世民屯兵柏壁时用的擂鼓台。据说当时的人们为庆祝秦王在各个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创作了一部表现李世民部队的车轮声、马蹄声、人喊马叫声,并具有气壮山河气势的乐曲《秦王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载:“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秦王李世民也因军民为歌颂他而创作的这首擂鼓喧天的乐曲《秦王破阵乐》感到自豪。李世民继任皇帝后,将此曲调入宫中,凡遇大典盛宴,无不表演这首燕乐大曲,以炫耀自己在灭隋建唐时的功绩。


1.jpg

2.jpg


        清朝《直隶绛州志》曰:“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招集贩粥人甚便之。”民国时出版的《新绛县志》也曾说:“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


3.jpg

4.jpg


        自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绛州鼓乐一直是当地民间社火中的主要项目,也是祭祀、庆典、婚嫁和庙会活动中的主角。它还积累了《小秦王乱点兵》《叽呱啦》《厦坡滚核桃》《老虎磕牙》《牛斗虎》等300余首曲牌。新绛民间一直流传着“北岸的棍,西岸的鞭,石坡上的镲儿铙得欢,八庄的锣鼓震破天”“北行庄的踩板扎得高,不如南行庄的鼓儿敲得好”等俗语。


5.jpg

6.jpg


        绛州鼓乐大致可分为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两类。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或社火锣鼓,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含有清音锣鼓(以演奏套曲为主)和表演锣鼓(演奏中有舞蹈性表演),是绛州鼓乐的主要代表。


        赛社锣鼓以花敲鼓和穿箱锣鼓著称,花敲鼓又名花腔鼓、花庆鼓,全套乐器只有鼓、板两类,无铙钹,也无其他铜质乐器,所以俗称干鼓,为新绛县独有。花敲鼓的乐器共有28件,其中24面扁鼓代表24个节令,另有两副夹板、两副梆子,分别象征四兽:牛、虎、狮子、麒麟,取黄牛之忠、老虎之猛、狮子之威、麒麟之祥,意求事事如意、年年丰收。夹板是拍板的俗称,现在惟花敲鼓还保留了拍板。锣鼓一般都是锣打节拍,只有花敲鼓用拍板、梆子打节拍。持者踏拍起舞,鼓作伴奏。花敲鼓最初流行于上游村的古堆和三泉一带,如今已经形成了三个流派:南路以上院村为代表、中路以三泉村为代表、北路以南行庄为代表。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


        穿箱锣鼓因表演者穿古戏装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新绛县鼓水流域的东八庄和西七庄一带,其中三泉村的穿箱锣鼓影响较大。穿箱锣鼓以场地锣鼓为主,行进中鼓段较为简单,场地演奏一般以大套为主,演奏时以大鼓与大钹为一声部群,小鼓与唐锣为一声部群,以锣为节。在锣鼓的演奏中,有的演奏者还要表演“跑锣”(舞蹈),其中甩动头上的野鸡翎“甩翎”,是颇需功夫的特技表演。鼓吹锣鼓主要是指婚丧寿喜所用的锣鼓乐,这种锣鼓乐还包括唢呐伴奏锣鼓和道士杂乐锣鼓两种形式,属于吹打乐。(牛晓珉)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