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头上,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总占地面积约93300余平方米。 普救寺始建于隋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爱情故事的发生地。196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由山西省旅游局投资435万元进行了全面修复,1990年对外开放,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普救寺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式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莺莺塔
莺莺塔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距今有400余年的历史,塔身高39.5米,十三层,有奇特的回音效应,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蹬琴声”,并称我国古典园林的四大回音建筑,在方志中被称为“普救蟾声”,是古永济八景之一。
后花园
后花园为一处形式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剑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莺莺小道
1986年夏天,在修复普救寺清理基础时,在迴廊西地表下一米处发现了一条瓦棱小道,据专家鉴定属唐代寺内的遗存。适逢我国著名《西厢记》研究专家王季思带领戏剧年会学者来考察,对此小道倍感兴趣,他认为这是当年崔莺莺走过的路。从此,人们便将这一历史遗迹称为“莺莺小道”。
西轩
位于迴廊与大佛殿之西隅,1987年修复,《西厢记》中张生“借厢”即指此屋.“白马解围”后,老夫人赖婚,张生从这里移居梨花院之东的书院中。
塔院迴廊
系普救寺西轴线上的第三进建筑,唐代形制,共44间,前设龟须座门,后设随墙门,廊柱敞朗,周设坐栏,结构严谨,时代特点明显,1987年修复。《西厢记》中,张生游寺时“登了宝塔,将迴廊绕遍”,即指此院。
大钟楼
系普救寺西轴线上第二进建筑,唐代形制,平面三间正房,重檐歇山式,二层平座至上,周设门窗,走廊与栏杆可供游人登高眺览。董解元《西厢记》中“白马解围”时,张生请老夫人、法本住持登楼观阵,即指此楼。
菩萨洞
菩萨洞亦称三大士洞,位于寺内中轴线天王殿之后,系修复前寺内仅存的千年建筑,洞内供奉文殊、观音、普贤三尊佛像。专家认家,唯观音菩萨塑像具有宋元风韵。
弥陀殿
位于普救寺中轴线上院之南隅,宋代形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1987年修复,殿前菩萨洞顶是宽敞的平台,供游人眺览小憩。此殿以供阿弥陀佛而得名,阿弥陀佛是梵语的禅音,意思是“无量光明”,又称无量寿佛。
藏经阁
位于普救寺中轴线上院之北隅,宋代形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二层三檐歇山顶,通高20米,是寺内最高的木构建筑,二层廊柱间设有栏杆,可供游人环视一周,凭栏眺览河中风光。1988年修复,因藏佛经而得名。系董解元《西厢记》中描绘寺内“祥云笼经阁,瑞霭罩钟楼”的景物,其中经阁即指此阁。
梨花院
位于大佛殿与藏经阁之间,俗称“莺莺院”,1987年修复,是《西厢记》中老夫人、莺莺、红娘在普救寺寓居之所,北正房为老夫人居室,西厢房为莺莺与红娘居室,东厢房为欢郎的居室。《西厢记》中的“惊艳”“赖婚”“邀宴”“拷红”等情节都发生在这里。
书斋
在藏经阁北,西于梨花院隔壁,有书斋、卧室,四周围墙,自成一院,亦称书院,“白马解围”后,张生从西轩迁居这里。
枯木堂
枯木堂,位于寺内东轴线中心线段,明代形制,面阔三间,单台单檐山式,1989年复建,此堂为寺僧研究佛经的地方。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内举行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内佛龛上三尊大型石雕佛像是1985年7月从原址地下一米五处出土的,据有关专家鉴定,为南北朝晚期遗物,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为寺内最双的仿唐建筑,《西厢记》中的“张君瑞闹道场”便发生在殿中。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