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神奇传说伴弥陀 聚宝盆里出仙山

神奇传说伴弥陀 聚宝盆里出仙山

发布日期:2019-09-24 16:08 4718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市新荣区人民政府网

1.jpg

       

        弥陀山座落在大同市新荣区北部,背依古长城,雄踞拒墙、拒门二堡之间,山势平地拨起,山顶视野开阔,扼晋蒙交通要塞,历来为塞外长城兵家争夺重地,在历史战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伴有许多美妙而神奇的传说。相传,有一本地人路逢连阴雨,在店内讲弥陀山的故事,雨下了七七四十九天,他讲了七七四十九天,才讲到了半山腰水罗殿,可见该山传说之多。在弥陀山众多的传说中,最数弥陀山的形成为著。


        相传,混沌初开,一片汪洋,后经大禹治水,古生代进入泥盆纪,弥陀山一带为原始混浊的泥淖。一日,玉皇大帝与太上老君对弈,谈及下界,感慨荒芜肮脏,说该派神仙下凡点缀点缀。玉皇大帝一时高兴就把这一重任交给了八洞神仙张果老。张果老领命后,赶忙驮了“风水”口袋下了凡界,遍游世界,点缀河山。这一差事使张果老兴奋不已,他倒骑神驴,边走边饮,一路下来,等点缀完西岳华山,急急驱赶神驴向北岳恒山奔来时,一葫芦仙酒早已下肚,晕晕乎乎,人随驴行,一时绕错了道。当行至弥陀山时,不知何因,“风水”口袋被驴颠开了,一时“风水”撒了一地,张果老急忙跳下驴背用手捧装。忙中出乱,其他“风水”都收起来了,只有“聚宝盆”没注意埋在了土堆中。霎那间,沙粒变成了巨石,尘土凝结成崖邦,石依崖聚,崖凭石长,瞬间猛长成山,穿云破雾,眨眼间离天只有三尺三了。张果老一时没了主意,慌忙上天庭报告玉帝。玉帝一听也傻了眼,忙带众天臣到南天门观察,天庭乱作一团。天庭的混乱惊动了西方观世音菩萨,她脚踩莲花祥云,及时赶到弥陀山。只见她站立云端,用手中的杨柳枝一指,便削去半座山尖,随后又念念有词,点石成庙,并将削下的半截山体化为自己的金身,稳稳坐在山巅之上,压住了山的长势。山由神驴驮来,故取名“驴驮山”。


        张果老这一天也该出事,一个错走北疆,“风水”口袋沿路就被颠开六十三次,从弥陀山至恒山一路,就让张果老捧出大大小小六十三个土石山(墩),除了弥陀山,张果老还在今新荣镇总高墩村北捧出一个与弥陀山十分相像的小土墩来。


        山被菩萨削低了许多,也被菩萨金身所镇不再长了,但由于聚宝盆还埋在山中,山上因此草木繁茂,浓荫匝地,清泉涓涓,甘冽无比,风调雨顺,风水怡人,即使山顶种谷,也苗壮实硕,连年丰收。山之神奇,景致之美,一时美名远扬。消息传到内蒙古大青山后,一老一少两个和尚带着一条哈巴狗慕名而来,他们见这里山奇水幽,极目空灵,认为确是佛门弟子修性养道的最好去处,于是决定择山顶之庙定居,修炼真身。但是,山顶只有观音殿,佛像不全,每日上殿敬香须到二十里外的拒墙堡南塘寺。从弥陀山到南塘寺,道路崎岖,十分艰难,爬山涉水走一趟,足得多半天,两个和尚累得腰酸腿痛,动弹不得。


        一日,两个和尚又天不亮就起了床,正准备起程,忽见哈巴狗在庙外东南处拼命刨土,一边刨一边不停地叫,二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决定看个究竟。晨曦中,两人定睛一看,发现小狗刨开了一个黑幽幽的洞穴。再走近细看,洞穴口小内大,一直由山顶通向山底,冷风嗖嗖,深邃莫测。两个和尚也顾不得“佛前一柱香”了,忙取火把,随狗钻入洞中。洞中一片漆黑,盘转曲折,蜿蜒而行,两人借助火光一前一后摸索前行,大约走了不足半个时辰,眼前豁然一亮,出现了一个洞口,顺洞口钻出,已到南塘寺石佛莲花座下。两个和尚欣慰至极,两手合十,一声“阿弥陀佛”,五体投地。


        自从有了这条神道,两个和尚每日起来先生火煮粥,待锅滚才慢慢入洞前去上香。说来也神,来回四十多里的路程,仅用煮一锅粥的时间,这可乐坏了这一老一少。


        有一年冬天,小和尚生病了,老和尚便带哈巴狗前去上香。返回途中,平地有一口沸腾的大油锅挡住了去路,淡蓝色的火焰突突乱跳。老和尚一愣神,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老和尚一激灵之际,哈巴狗一跃超过主人跳入锅中,只见油锅冒起一股青烟,随即狗、锅都不见了,半空中飘起一团祥云,回荡起一阵欢快的狗叫声,一直向西而去。老和尚自觉失去了一次成佛的机会,后悔不已。


        此后,两个和尚再无心在山顶上修炼了,选来选去,近水而择,选中了半山腰的一股清泉。但清泉旁并无庙宇,二人只好下山深入各村传道化缘,动员村民出人出力。村民们深知弥陀山的神奇,纷纷响应,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羊倌既无钱也无人,就利用上山放羊的机会,将砖块等建筑材料用羊群驮上山腰。精诚所至,众志成城,不久,水罗殿就落成了。


        水罗殿离山下的村庄近了许多,不少善心向佛的村民也早早上山,跟着和尚诵咏“阿弥陀佛”,声音整日在山间回荡,且“弥陀”与“驴驮”在当地口语中谐音,故此,驴驮山慢慢演变成了“弥陀山”。


        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高,老和尚的体力一天不及一天,于是大家集资买了一头小毛驴,帮助小和尚驮物耕种。有了这头小毛驴,小和尚又多了一项割草的任务。起初,小和尚每日下午出去割草,傍晚回来,所割青草只够小驴一天吃食。一天,天下起蒙蒙细雨,驴没有吃的,和尚只好将其牵出去小牧。小和尚转过水罗殿南墙,意外发现一小洼地里长满了茂密的白草,他喜出望外,忙把驴牵入草地。草又高又嫩,仅一袋烟工夫,驴就吃了个满饱。第二天,小和尚再到这洼草地,草又是昨天那么高、那么嫩,小和尚感到很稀奇,忙将此事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也久思不得其解。


        第二年春天,老和尚认为这洼地很肥,就让小和尚试种谷子。谁知,早晨刚将谷种播入,傍晚就能收割了,师徒二人好不高兴。从此,他们早种晚收,再不用下山化缘了。久而久之,两个和尚竟被这早种晚熟的地惯得又懒又馋,最后就连这二分早种晚收地也不想经营了。两人商量来商量去,决定挖挖看地下有没有宝物。结果,两人真的从这里挖出了一个红瓦盆,他们用这瓦盆盛了剩饭,结果第二天不满一碗的剩饭变成了满满一盆。两人惊诧不已,再将小米抓一把放入盆中,次日便生成一盆小米。两个和尚再将一枚铜钱放入盆中,次日便成了满满的一盆铜钱。两人想要什么变什么,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渐渐地也懒得上香拜佛了。


        然而,好景不长,贪得无厌的小和尚总想把聚宝盆据为己有。一个漆黑的夜晚,他把聚宝盆偷走了。老和尚发现聚宝盆与小和尚一起消失了,急忙骑驴追赶,一直追了百余里,追到了内蒙古凉城境内。小和尚见老和尚紧追不舍,情知抱着聚宝盆跑,两条腿无论如何跑不过四条腿,于是便趁天还没有完全大亮,将聚宝盆埋在了一棵芨芨草下,企图以芨芨草作为标记,等老和尚走了再取。谁知,小和尚第二天返回找盆,眼前却成了一大片芨芨林,葱茏起伏,一望无际,怎么也找不到了。消息传开,不少人千里迢迢来找宝盆,然而没有一个能如愿的。至今,那里仍有个芨芨滩村,每逢夏秋季节,满滩茂密的芨芨草成为当地一大特产。当地农民依托这一资源,做扫帚,做草编,发展造纸业。


        弥陀山丢了镇山之宝后,渐渐失去了“风水”,变成了荒山秃岭,两和尚也因丢了宝物,断了生活来源,只好丢下孤伶伶的乱石山岗,自为苦行僧,远走他乡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为弥陀山送来了“聚宝盆”,郭家窑、堡子湾两乡人民在山上植树种草,改造大自然,万亩樟子松成为山西省“三北”防护林样板工程,弥陀山又开始渐渐恢复了本来面貌,并以崭新的姿态为全区人民再做新贡献。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