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城的沁河两岸耸立着一座座古堡民居建筑,气势恢宏,雄伟壮阔,领略了千百年风雨沧桑,却依然雍容大气、脉络清晰,承载着深邃的历史记忆和人文传奇,成为太行山上一道贯穿古今、雄奇壮美的风景,令人叹为观止。
东方古堡看晋城,古堡集群看阳城,核心板块在润城。据考证,仅在沁河20公里沿岸处,就有古堡54座之多,保存完好的尚有十余座。皇城相府、郭峪古城、砥洎城、天官王府、布政李府、屯城古堡等太行古堡均分布在阳城县境内,这些古堡群的核心板块就在润城镇。
在润城,不仅有古堡,还有商道。蜿蜒在上伏村的河阳商道,曾是茶马古道上一个久负盛名的商贸集散地。近些年来,随着沁河古堡游的持续升温,这条古商道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上伏印象:半是旧城半新村
走进上伏,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新农村的画卷。宽敞笔直的大街,两侧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街灯整齐划一,民居错落有致,公园、体育场、学校、医院、超市等等一应俱全,是一个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的上伏村,在华丽光鲜的“现代容颜”之后,还有一副面孔,在三里古龙街上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古建,在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之后,依然身姿雄健地矗立在这片土地上,构成了“历史的上伏”,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这里曾经的富庶、繁华和辉煌。
以巍然、宏大的汤帝庙为中心,上伏古村呈南北分布,一条三里长的街道,由西到东,宛如游龙,蜿蜒于古建之中。这就是当地百姓引以为自豪的“三里古龙街”,是迄今保存完好的沁河流域著名的古代商道。
漫步在这条两千余年的古街上,一个个古时的商铺店舍鳞次栉比,门面墙上清晰地标记着它们当年的名字:钱庄、油坊、布店、药铺、粮行、杂货铺、当铺、酒楼、茶肆、客栈、留人起火店、骡马大店等等70余个,琳琅满目,一股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下子把人带回到了尘封已久的岁月。
据介绍,上伏古村龙街保存完好,有各种沿街店铺70余家,古碑及石刻70余块,古井11眼,古津渡遗址犹存,通往上庄古官道依稀可见,有300年以上树龄的古丁香、800余年的古槐、千余年的古松、古柏浓阴依旧。
曾经的商业重镇 历史遗存保存完好
上伏,始建于公元前250年,最初先民居于河阳寨,后建成龙村,距今已有2260多年的历史。据村里的负责人介绍,古时,沁河滔滔,汹涌澎湃,太行巍巍,山高路艰。依山傍水的上伏,处在古代中原和陕蒙相通的重要节点上,由于这里土地肥沃,农耕、蚕桑、冶炼、煤炭业发达,经济富庶,因而早在唐宋时期,就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商道古镇。这里的三里龙街和官津古渡,是各地商贾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必经之地。上伏因此成为各地商客的中途驿站,成为商家首选的进行采购、推销和交易的大市场和各类物质、商品的集散地。
在唐朝,这里就十分兴隆,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常驻人丁达8000之多,熙熙攘攘的马帮、驼队,从这里采集上丝麻、布匹以及五金、铁器、陶货,踏上漫长的丝绸之路,西出阳关,运往西域。北宋时期,宋辽虽处于军事对峙,但因北方辽国经济穷困,故商贸并未受阻,上伏自然凸显一片繁华。之后的元明清时期,这一商道古镇,不断发展,闻名天下,成为令人称赞的“濩泽名区”。
商道发展最盛时,三里长街上各种商铺鳞次栉比,现有遗迹可循:“留人起火店”“车马大店”“货栈仑房”“钱庄”“油坊”“烟坊”“布店”“颜料店”“酒馆”“饭馆”“煎饼铺”“麻铺”“杂货铺”“铁货铺”“当铺”“药铺”“粮行”等70余处。据不完全统计,分布于村中的会馆就有“徽商会馆”“泽商会馆”“潞商会馆”“豫商会馆”“冀商会馆”“鲁商会馆”和“秦商会馆”达七处之多。
上伏,作为沁河流域著名的商道古镇,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史遗存保存完好,是一份在山西乃至全国极其稀有的商业文化资源,现在保存完好的成汤庙是沁河流域最大的庙宇群。在三里龙街上,各地商家会馆、客栈遗存可见;沿街70余个商铺一店挨着一店,前店后院的商家建筑格局顺大街排列两侧。村中也遗存有百余座形式多元的民居古建,都分布在古街左右的16条幽深小巷中;负有盛名的古代十四大家族、晋商民居院落保存较为完好。
一位旅游至此的台湾学者说:“上伏古村是原汁原味的古村落,这商道古镇是真正的历史遗存,要看就要看真的,这里才是山西守着的一个金盆子!” (徐麦丽 原宇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