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右玉古堡寻迹( 一 )

右玉古堡寻迹( 一 )

发布日期:2019-10-08 12:30 5748人浏览 文章来源:朔州晚报



1.jpg

2.jpg


  右玉古堡相望,村堡相偎,说是“古堡之乡”当之无愧。这些元明两朝筑就的土堡,遗留到现在,坚决抵抗住风雨浸蚀、牲畜践踏、人为毁坏,依然顽固地稳扎在荒野中。尽管岁月斑驳,颓象凸现,但仍然伟岸。像不屈的老人,何惧风霜,步履是那么坚定,风姿是那么绰约。历史就是这么绝决。当你走近了,鬼斧神工般的旷世大作,一定惊得你错颚难合。摸进去,高墙四抑,荒草没腰,乱砖绊足,幽幽死寂,小心翼翼,不期惊起野鸡野兔吓得你魂魄丢了七分。然而,当年移民实边、筑堡屯军、披沥垦植,艰难戍边的军士们在这荒凉的边境线上,吃尽苦,受尽罪,拼死保卫这一方家园,也真该向他们致敬。祖居在这儿的人们,多戍边的后裔,迫离富庶地,远走穷辟乡,屯驻边地,凄苦度年,拖儿带女,繁衍不息,屯堡村落就这么演变下来。回看当年屯军景,几多悲荒壮阔情,右玉的人文历史昭然若揭。老祖宗真有神奇的东西留给我们。独特的、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毁掉了不会再有,且迫要利用。右玉境内腾伏蹿越的长城,坚挺傲立的烽台,幽静神秘的古堡,与漫漫林海、多彩田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塞外风光。这就是右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右玉精神”渲染近地,边塞浓情吸来远客,力致旅游正当其时。祈盼家乡的发展,倾情于历史文化,赋予社会的责任,迫不我待,遍走僻乡偏地,调查走访。终得实据,右玉古堡面貌渐渐廓清。兹奉于社会,了却心愿。据史载,右玉有七十多座堡子,现在经实查,现存44座,近来毁失5座。真有令人惊叹的军屯堡,不妨去走走。


军屯堡


  元代曾大规模施行、波及全国的屯田政策,是否涉及右玉,始终是萦绕心头的不解之谜。2019年8月8日的野外之行,心中一亮,梁信屯东梁的旧堡为寻找元代军屯堡找到了实据。“梁信屯堡”在史料中赫然在列,现在似无踪影。和无聊的村民闲谈中得知村东有一破堡,意外收获大为振奋,急步跨沟,近前仔细观察起来,仅存似堡形的“墙”痕,然堡址无疑。墙存高约一米,宽约2米,完整的北墙有50米,东墙仅20米,西墙约50米,南部被一道很深的侵蚀沟吞掉多少不得而知。在坡下找到一块酱釉粗瓷片,这种粗瓷是金元下层常用的盛水器。此堡座落在宽展的缓坡丘陵下部,当初一定没有很深的沟,但是靠近水源,这是筑堡的基本选择。堡墙很单薄,远没有明堡那么厚实,筑堡的形制与明堡完全不同,表现出历史背景的不同。


  据史载,汉昭、宣之时,始屯田,文帝初具规模。“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以备之。为之高城深堑,具田器……民之欲往者,复其家,俾实塞下”就是说,百姓有意前去,要拖家带口,带着农具,还要筑高城,挖深堑,防止敌人来攻击,把这些人充实到塞下边防,这为以后的屯田定下基调。汉以后被历代效仿,皆以此为范,略有更改。从现在调查看,右玉境内有元代和明代两朝的军屯堡,右玉广阔的缓坡丘陵地貌正适宜屯田,这正是广置屯堡的由来。


元代屯军


  中原是以农耕文明为基本,然而蒙元政权却是“马背上的民族”。初入中原,“空其野为牧”的野蛮政策带来极大的破坏。其后依耶律楚材之议,“汉法治汉地”,适应中原文化,推行重农策,置农官、兴水利、广屯田。《元史。兵志》:“古者寓于农,汉、魏而下,始置屯田为守边之计……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皆立屯田。”元代屯田地域之广、规模之大,超过历代,范围遍及全国。《元史》称:“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元代屯田种类繁多,有军屯、民屯、军民合屯。有枢密院下辖的各侍卫军(直属中央的精锐部队),这些军队随营地立屯,驻扎在一地,即就地屯田。有地方军队系统的镇戍军屯田,分蒙古军、汉军、探马赤军(诸部选兵)。元代发展了专业屯田军,制定了军屯制度,也为明代屯田依为基策。军屯基本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蒙军”操守正军,正规部队在战事稍息即转为屯田,去种地。另一类是杂牌军,有色目军、南军、汉军,都有屯田任务。元代屯田是游牧文化融合于农耕文化的范例。元代很有成效的屯田支撑了大规模的军事用兵,四处征讨,庞大的军队,粮饷需求巨大。仰屯田,资军饷,解决了大问题。军屯,民屯,也属官方屯田,有中央机构大司农司和宣徽院(专门掌管皇宫饮膳的重要部门)统属的屯田,还有各行省掌管的屯田。元代的军人除口粮外,其余军费大都自备。汉军中有山西太原、平阳、大同等地军士,要到四川征伐。“西京军士,每岁转输,不胜劳费,至是更之”钱物补给困难,所以,就地屯田,以资军饷。


  2019年8月13日,“搜堡行动”再出发。我漫无目的地跑到沙家寺附近,问一位热心的羊倌,沙家寺和苏家沟原来都有堡子,修高速时毁掉了,沙家寺还剩残存的半个堡。一听,来了劲,爬过高架桥,一瞭就在近前。一座大堡被高速从中切毁,幸好东西各存一部分。堡置长方形,东西总长(加高速所毁)160米,南北宽70米,残高1米-3米,顶宽1.5米。堡子依坡而筑,残墙还很高大,细瞅夯筑层,隐约可见。夯筑水平低劣,完全不像明代筑墙的精道。元代是蒙古游牧习俗,进入中原,逐渐接受汉文化。明、元两朝,文化差异明确地反映在屯堡的修筑上。史载有沙家堡,现在找到了遗存,看来史料可信,应该也属屯军堡,规模较大。草丛忽见一块金元白底黑花瓷片,捏在手中,热涌心头。那娴熟的画功,简略一绕,花卉即就,疏朗明快,素雅而洒脱,金元画风跃然指间。堡中能找到这样高级瓷片又规模这么大,可能是所堡。


  蒙古人进入中原农耕区,不会种田而致大量田荒。皇帝制定政策,强行推行屯田。随着战事偃息,大量军队转向农屯。屯田的人等,蒙古人、南人、编民、募民、无藉户,还有流民和罪犯。元代大规模的屯田,是在世祖忽必烈时。元蒙从游牧军事转变到驻屯守御,是重大转变。一个少数民族要统治天下,要融入异族大文化区,屯田不失为良策。开垦了战乱荒芜的土地,收聚了流民,发展经济,保障军饷。为纵横天下,征讨中原创造了条件,屯田伴随着人口的大规模的流动。也是不同民族、族群的融合。本身意义已超越筹集军资的范围。大同路是元代的主要军需补给站之一,是元大都通往西北的驿道和中转站。右玉作为后方,(腹里)无战事,地广人稀,划入屯田区域。随营立屯,以营为家,所以修筑屯堡,理所当然。


  余官屯村东里许,原有一座堡子,叫“张浩堡”,史载有名,可惜修建水泥厂时彻底推失。据村民描述,堡内能种六亩地,看来也是百米以上的大堡,堡墙已剩矮墙痕,同一地不可能修两个堡。明代军屯堡筑于明初,那么张浩堡应是元代军屯堡。元代堡大部消失是因筑墙酥松,汉代还很坚固,元消失。马上民族不善修筑,入主中原,汉化中勉强修堡,能从筑堡中看到一朝的社会文化、经济技术、思想理念。


  贾贾窑堡隐藏在村东庄稼地里,寻得引路才见着。东西约百米,南北50米有多,矮墙仅米数高,且酥松无夯层,墙中夹兽骨和金元黑瓷片,看来是元代屯军堡。东隔不远,还有一小堡遗痕,同期筑成,安置屯种的军民。元代堡最明显的差别,筑墙很不认真,甚至连夯层都很难看出,与明代堡墙天地差别,一看便知。史载有“姜家窑堡”,谐音贾贾窑堡。蒙元时有相当数量的蒙古人与汉人杂居,随汉的生活习俗,逐步汉化。现有“云”姓,就是汉化的蒙古人。这样的村庄在右玉也能找到。“腊几屯”显然是蒙语。史料有“杂不剌”堡。以“屯”为村名,意味着曾是屯田的居所。右玉广众的古堡,其实多为军屯堡,明代屯军又是一番景象。(张宏世)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