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老大同的门墩

老大同的门墩

发布日期:2024-10-17 16:50 3650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小小子,坐门墩,哭着闹着要媳妇……”


  这段脍炙人口的童谣,也许能勾起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童年记忆。旧时的大同城,几乎每个四合院门口都会有一对或大或小,或精美或简朴的门墩,默默地守护着宅院。然而,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小小的门墩不仅承载着关于童年的记忆,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寓意,甚至见证着大同城的发展变化,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又该去哪里寻找那些关于门墩的记忆呢?


  门墩并非起源于大同,也不是大同所独有的,但在明清时期,这里的门墩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鲜明特色。


  作为门前迎接客人的第一道风景,人们想方设法美化门墩,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品位。于是,生活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事业、爱情、家庭的种种美好愿望被巧妙地构思成各种花纹,出现在门墩上。


  最初,门墩只是一个单纯实用的装置,不知是谁从何时开始在门墩上雕刻出了第一道用来装饰的线条,于是有了方箱形门墩、抱鼓形门墩以及后来的八角形甚至葫芦形门墩。


  比如,一只猴子和蜜蜂,还有马蜂窝,取谐音封侯挂印;一只蝴蝶和一颗西瓜,意为瓜蝶连绵,而瓜蝶是指子孙等。不过在清朝的时候,像麒麟、狮子这种有一定意义的祥瑞神物,一般老百姓是不能随便使用的。


  中国几千年传承的伦理观念、神话故事、美好祈盼,都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于这小小的门墩上。而要在不大的门墩上按照主人的意愿雕刻出这些精美的花纹,工匠们的技术也要经受很大的考验。


  渐渐地,原本只是实用的门墩发展成为一种中国独有的石刻艺术品。这些经常被孩子们当成玩具的门墩,其实是一个相当实用的装置,它被放在木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和门轴的作用,有了它,即便是老人或者孩子都可以轻松地推动沉重的木门。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大同最典型的民居样式,经过数百年的营建,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特有的老大同风格。人们有关老大同的记忆几乎都跟四合院有关,而家家户户门前必有的门墩,更是孩子们的忠实玩伴。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古城修复和改造,那些充满着浓浓老大同风情的四合院,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全部保留下来,虽然随着传统大门的消失,门墩也渐渐失去了它最初的实际作用,但如今它又转而肩负起另外一种更为重要的使命,被当成那段历史的见证者而保留下来。


    文字:刘印军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