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脊山腰的“将军石与神鱼石”
骨脊山顶上世纪60—70年代界碑遗址(根据上面的革委会字样推断的年代)
半山腰的离石、交城、方山三县区的界碑前合影,界碑立于2014年
民间传说骨脊山顶的石头是“女娲补天”剩下的
在三晋大地的中部腹地靠西,黄河东岸,吕梁山脉如同一条巨龙蜿蜒起伏,而在其苍翠的脊梁之上,骨脊山以其巍峨的姿态傲然挺立,它是吕梁仅次于孝文山的第二大高峰,海拔2535米,它不仅是一片山峦,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奇迹。
金秋十月,我们一行六人,在经验丰富的户外向导李军军的带领下,踏上了朝圣骨脊山的旅途,开始了一天对体力与精神的双重极限考验之旅,一次对古老传说憧憬多年与自然风光的深度探索,其中艰难程度远超我想象。
晨光初露,我们六人在离石信义大东沟6号营地集结,背负着行囊,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敬畏,踏上了前往骨脊山的道路。
据史料记载,吕梁山古称骨脊山,因山势连绵如巨兽脊背而得名。先民们初见此山,便以形取义,称之为“骨脊山”,意为像脊梁一样顶天立地的大山。据传说,这里也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始发地。随着时间的流逝,骨脊山逐渐演变成了现代地理所称的“吕梁山”。吕梁之名广为知晓,骨脊山却被人淡忘在岁月深处,而骨脊山之所以得名,不仅因为其形似天地的脊骨,更因为它位于五岳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意义。《永宁州志》中记载:“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脊骨焉。”这段描述,不仅揭示了骨脊山与五岳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彰显了其在天地间的独特地位。
在大家的笑语中,初期的路途之遥在大家不知不觉中被甩在后头。要在有阳光的森林中穿行,如果没有有经验向导的探路,很有可能很快就迷失方向,这也是当初必须要有向导带路的原因。
随着沟梁的深入,上山的路愈发崎岖。我们穿梭在密林之间,耳边是潺潺的溪流声和鸟儿的欢歌。然而,就在这宁静与和谐之中,我们却意外地遇到了一大一小两只奔跑的狍子。它们体态轻盈,四肢矫健,在山林间穿梭自如一闪而过。我们停下脚步,仔细观察着这位山林中的精灵,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好奇。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跋涉,手机记步已达12000步。汗水已打湿衣服三、四次,感觉体力已消耗大半。中午12时刚过,终于抵达了方山、离石、交城的界碑前。这个界碑立于2014年,是三县的分界线,向西为方山,向南为离石,向东北为交城,骨脊山被划在交城境内。大家围绕界碑休息了一会儿,为下一步正式登山做好准备,向导提议休息时间不要太长,必须在中午两点前登顶,今天真正意义上的登山才刚刚开始。
路开始愈发陡峭难走,坡度上升到45°以上,向导不停用“两步路”APP校正方位,在乱石与棘针林的草丛中穿行。我处在队伍的最后并背负给养,拼着力气努力不掉队,有两次向导还返回帮我,增添了我坚持登顶的信念!
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呼吸变得愈发急促,我们的体力也消耗得越来越快。间或可见山涧和岩石中的各式冰凌,山路愈发陡峭,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有时需要手脚并用,攀援而上,有时则需在狭窄的山脊上小心行走,稍有不慎便可能跌落山崖。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与困难,让大家更加坚定了攀登的决心。我们相互扶持,共同前行,在挑战中不断攀爬与超越。
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苦跋涉,我们终于登上了骨脊山的顶峰。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被自己的坚毅与努力而取代,真有一些佩服自己了!
骨脊山,这座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文化的山峰,不仅仅是一处自然景观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与诗篇,将骨脊山的壮丽与神秘融入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当我们站在骨脊山的顶峰,望着那连绵不绝的山脉和翻滚的云海,心中也不禁涌起一股“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壮志,想起陈毅元帅的诗作来。1943年11月,陈毅当时的职务是新四军军长,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一路上突破重重封锁,历尽千难万险,于1944年2月抵达吕梁境内骨脊山下,面对雄伟壮丽的吕梁山、骨脊岭,共产党内著名的儒将陈毅诗意大发,写下了《过吕梁》等三首诗作,至今在吕梁流传,其中的《过骨脊岭》如下:
我过骨脊岭,于此见吕梁。
林深木亦茂,到处风雪扬。
雪积量腰短,冰坚铺路长。
同行屡颠仆,我亦倒地忙。
山行四十里,遍体湿衣裳。
村舍生新火,煮酒暖心房。
嗟嗟吕梁路,一片白茫茫。
居民为我言:君等多吉祥。
顷间有骡夫,载重心惶惶。
烈风卷地来,牲口倒路旁。
风推雪覆盖,人骡须臾亡。
仅得抱尸归,至今哀满堂。
我闻居民言,惊悸逾非常。
回忆晨间事,风雪何猖狂!
狰狞逞万态,其势如虎狼。
失足判生死,稳步慎勿忘。
更为独特的是,骨脊山作为吕梁山脉的主要一部分,其名称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吕梁,既是对山势连绵如脊骨的形象描述,也是古代先民们对这片土地的独特理解与命名。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走来的艰辛历程,也承载着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史书上记载山顶上的汉代碑文“吕梁碑”静静地诉说着大禹治水始于此的历史沧桑,但我们反复寻觅,却不见踪影。站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代先民们治水的艰辛与智慧,也能够体会到中华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厚底蕴。而更让我们震撼的是骨脊山与五岳之间的独特联系。站在山顶,我们虽然看不到远处的五岳山峰,相隔千里,但却仿佛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与呼应。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骨脊山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在攀登骨脊山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和谐共生。从古代先民们治水的智慧到现代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从骨脊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到它与五岳之间的神秘联系……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与文明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骨脊山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它见证了古代先民们治水的艰辛与智慧,它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意与情怀,它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与文明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了返程不迷路,向导决定必须在下午三点前开始下山。随着向导的催促,我们在短暂停留修整后,便开始下山。本来上山时心里就打过几次退堂鼓的我,不忍拖了大家后腿,完全是靠意志的力量攀登到山顶,直至下山,双股打颤不说,在坡度极高的真正意义没有路的山路上向下行走,每走一步真的是对身心的极大考验,但看着队友一再停留等我,只能是咬牙坚持。特别是向导李队说,如果把握不好时间,天黑后,山林间极容易迷路,这时个体的困难就会影响到团队的行动。好几次想到了当时的我和纪录片里沙漠中掉队的骆驼一样,既有对生的向往,也有对自身体力不支的挣扎苦恼,在似乎可以触及到的咚咚心跳间,终究意志战胜了身体上的各种疲乏。我们在乱石滩上一步一挪,在森林中连滑带拖。上午上山没有觉得走了这么远的路,脚与腿的疼痛使我被远远甩在队伍最后。天很快就暗了下来,但我们已走上了大路,终于在7点前回到了我们停车的地方,历时近十个小时,终于在优秀团队的协作下,我们顺利凯旋了。
下山到了有大路的地方,计步器已到了32700多,我们依旧相互扶持、共同前行。但此时的心情却与来时截然不同。多了几分从容与淡定、少了几分急躁与不安。我们开始回顾这一路的点点滴滴:从启程时的期待与好奇到途中的奇遇与挑战;从山顶的壮丽景色到观景台畅想骨脊山与五岳之间的神秘联系;从对自然风光的赞叹到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思考……这一切都将成为我们这次登山旅途中宝贵的财富和深刻的记忆。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破坏。骨脊山虽然地处偏远、人迹罕至,但也难以完全避免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珍惜和保护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正如向导李队的严格要求我们要随身携带产生的垃圾,让后人也能够欣赏到这份来自大自然的恩赐。随着骨脊山之行的结束,我们的心却并未因此而停歇。相反,这次旅行留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将永远伴随着我们前行。
文/图:闫卫星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