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城隍庙
代州武庙
上馆镇隶属忻州市代县,位于滹沱河北畔、雁门关南川,东连上磨坊乡,南隔滹沱河与新高乡为邻,区域总面积约86.41平方千米。域内交通便利,S40灵河高速、G108国道和京原铁路横亘东西,现辖26个行政村及3个村民小组,是代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49年上馆镇境域属代县第二区,1956年设城关镇,1958年为代城公社,1961年代城公社改为城关公社,1984年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2002年城关镇更名上馆镇。
古上馆城
古上馆城即今代县城之西关,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王莽篡汉后,将雁门郡治地善无县改名阴馆县,民间又称上阴馆城。公元25年刘秀称帝,彼时雁门郡常受匈奴侵扰,故下诏“徙雁门吏人于太原”,在广武城东新建城址,作为雁门郡临时治地。因属侨置性质,原治地称上馆城,新筑之城亦称上馆城。北魏时期,孝明帝元诩将雁门郡治地移至古上馆城,到了北周大象年间,统治者又将肆州治所移至古上馆城,此后古上馆城成为州、郡、县三级治所。
古上馆城由大西关、小西关、香圪坨、坛沟、书房院、三里河、河下等自然村组成。大西关城廓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先为土筑,后以砖包,共设东、南、西、北4座城门,每座城门外均建有瓮城。城内设东西、南北大街各一条,玉皇阁位于十字交叉处,下有台基,上为三层四檐楼阁。据史载,明景泰年间重筑此城时,东、南、西、北的阁楼尚在,其中北门阁楼悬挂的古匾上书“上馆城”三字。当时,雁门驿、纺织局、补助厂、递运所、转输场等机构均置于此。
大西关外建有小西关,设有两座城门,具备堡的建制和格局。香圪坨位于今县城西门外,是明清时期繁华的集贸市场,北面建有三清观,坐北向南,观前有钟、鼓二楼;中有过殿,东西配房各3间;后为大殿,歇山顶式建筑。坛沟在大西关东侧,应为古上馆城护城河周边之地。书房院内有明代南京通政使张崇礼所修的园林,园中建有华亭、书阁等。三里河以西有映碧园,为明末兵部尚书孙传庭的私家园林。河下则在坛沟南侧,原有涓涓清流注入滹沱河。
代州古城
代州古城应为古上馆城的新城,始建年代不晚于隋唐时期。随着古上馆城三级军政机构的增加,城内住户不断增多,商业贸易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向东扩张势在必行。它的建设是一个历朝历代接力赛式的长期过程,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戛然而止,并且与古上馆城长期并存,互为依撑。由于它的规划建设时间充裕,可以设计得更为科学更为合理,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誉代州古城为“一座计划得极好的城市”。明万历版《代州志》载:“圆果寺,在城东北隅。隋开皇年中建寺,内砖浮图十三级,高一百二十尺。”“天宁寺,在城北门街。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建,甚巨丽。”另据《法苑珠林》记载,圆果寺内阿育王塔的前身为齐代州城东古塔,为全国仅有的十九座隋代之前的佛祖舍利塔之一。据此推断,代州古城的始建年代最晚应在隋唐年间。
金兴定二年(1218年),元兵南下时,代州古城及古上馆城均遭到毁灭性破坏。明洪武六年(1373年),吉安侯陆亨与都指挥使王臻一道大兴土木,在代州古城原址基础上加高加宽,采掘南、北两山之石作基,内为夯土打实,外用城砖包砌。城垣东西稍长,有二里半;南北略短,为一里九十三步,呈长方形。因东北方为秃角,形如“丑”字,丑属牛,故称“卧牛城”。城内小关庙有碑记载:“城周长八里一百八十五步,加四逻城周长计九里十三步。”城设东、西、南、北四门,东为熙和门,西为康阜门,南为迎薰门,北为镇朔门。四门之外各筑瓮城,高与城齐。瓮城外又筑逻城,高及城之半,各设暗门。逻城外又筑护城河,河深两丈,环城带绕。四门外各设吊桥,以通出入。四门、四瓮城及四城角各建堞楼一座,以守望敌兵;城中央又建鼓楼、钟楼各一座,南城墙上建有奎星阁,南门外建有南楼,全城共有楼16座。南城墙上还建有三座文笔塔,与文庙相对,表达州人渴望科举及第、祈求多出人才的愿景。
明景泰元年(1454年),为加强代州古城的防御体系,参政王英复筑西关土城,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六步,壕深丈许。明成化二年(1466年),都指挥同知张怀新筑东关土城,周长三里有余,壕深两丈。嘉靖三十年(1551年),朝廷又新筑北关土城,周长二里许,原壕深一丈五尺,后为沙河所淤。东关、北关建制相仿,均开设城门两座;南面因有天然屏障滹沱河,故未设关。至此,代州古城形成特有的“一城三关”格局。万历年中,三关均甃以砖石,代州古城遂成为城防坚固、声闻四达的晋北雄州。
建筑景观
代州古城北倚绵延的勾注山,谓之玄武靠山;南临滔滔的滹沱水,谓之朱雀带绕,选址充分体现“因地制宜、以险制塞”的建城思想和“背山面水、四方为城”的筑城传统。作为北陲边防重镇,它以边靖楼为中心,设东大街、西大街、大南街、鼓楼后街(即北门街)4条主街,分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个主街区;遵循“道路不直通、城门不相对”之规则,全城的小街小巷多为丁字巷或拐角巷,东城门与西城门、南城门与北城门的方位均互相错开。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之识,对各类署衙的设置十分重视,均按一定的规制予以建设。明代以来,在东西大街北侧先后设置州署、兵备道、参将府、帅府、振武卫、太仆寺、察院、都察院、布政司、按察司、户部分司、东粮府等10余处重要署衙,其主体建筑均为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殿堂居中,两侧辅助,构成典型的署衙建筑格局。
上馆镇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阿育王塔、代州文庙、边靖楼。阿育王塔位于县城东北街今政府大院院内,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年—600年)。寺院和佛塔经历几毁几建,现存砖塔建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七月,重建后的圆果寺毁于日寇之手。塔身为覆钵式造型,通高40米,周长60米;刹座为折角须弥座式,下围12根砖雕圆柱刹杆,刹身为佛教最高等级的13层相轮,刹顶装有盘盖金铎和金顶宝珠。
代州文庙位于县城西南街,创建于唐代,原为儒学学府,后为祭孔庙宇,系华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州级文庙。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因战事被烧毁;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由知州李元凤倡议捐款重修,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方竣工。文庙坐北向南,分为前、中、后三院。前院凿有泮池,中架状元桥。中院正北为大成殿,单檐歇山顶,面宽7间,进深5间,九踩单挑三下昂斗拱,有金元时期45度斜拱。殿内屋顶饰以224块彩绘团龙顶板,各不相同,均为明代原物;正中为八卦藻井,通风结构极为科学,落尘稀少,相传上有“避尘珠”。大殿正中供奉孔子塑像,高2.3米,左右供奉四配。月台三面皆以石雕栏围护,前设五爪雕龙御路,左右为台阶踏道。后院建敬一亭和崇圣寺。
边靖楼位于县城中央,又名谯楼,俗称鼓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被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成化七年(1471年),被火焚毁;成化十二年(1476年),由都督佥事刘宠、副使蔡麟加台重建。楼通高40米,由砖砌台基、木构楼身和登台步道三部分组成。楼身面宽七间,进深五间,三层四檐歇山顶,四周设围廊。楼南三层悬“声闻四达”匾,长10.02米,宽3.15米;楼北三层悬“威镇三关”匾,长10.2米,宽2.9米。此两块巨匾不仅为现存国内最大的木质古牌匾,也是亚洲最大的木质古牌匾。
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代县钟楼、毛泽东路居馆和平城堡遗址。
另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分别为代县城址、代州衙署、周玳宅邸、关帝庙、城隍庙、将军庙、代县烈士陵园。还有东关妙觉寺、县城文昌祠、芳昌太子庙等1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教育
代县在汉唐时期即有私塾,随后出现义学,宋时建书院,明初设州学。清雍正年间,代州书院设在州城石灰市。乾隆初年,因经费困难,书院遂废。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山西雁平道季学锦创建斗山书院。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知州王秉韬筹资,又将明振武卫旧署(在今代县中学初中部)扩建为斗山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将斗山书院改为代州中学堂,由三晋名流、州人张友桐担任监督(即校长)。
正如季学锦所言:“代于三晋为文盛之区,史乘所载,自汉以来,名贤辈出。”代县历来崇文重教,名儒层出不穷,东汉周党,东晋慧远,北魏昙鸾,元代萨都剌,明代张凤翼、孙传庭,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有唐以来,州人中进士108名,中举人516名。仅县城冯氏一族,在明清时期考取进士18名、举人54名,贡士、秀才不知凡几;其族数度蝉联“兄弟进士”,两次出现“五子登科”,被后世传为佳话。
民国年间先后创办省立第五师范、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及代县师范等校,学生来自周边十多个县,声名远播晋北。1918年,在西大街旧雁平道署(今烈士陵园)创建省立第五师范(简称“五师);1930年9月,共产党员李志敏到五师开展革命活动,并介绍两名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首次在雁门大地点燃共产主义的革命火种;1932年秋,五师聘请中共党员、北平大学毕业生郝德青任史地教员,他以举办“读书会”“史地研究会”等课外活动的名义,秘密组织进步学生成立“反帝大同盟”,并组建代县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1935年,改称仍为省立性质的代县师范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代县师范予以停办。1920年,在东大街旧贡院(今代县中学初中部西部)创办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简称“三女师”),1934年学校予以撤销。
1951年2月,根据省教育厅安排,将1950年繁峙、崞县开办的简师班各1个并入代县,占用原三女师旧址,组建山西省立代县师范学校,为初级师范性质。1954年11月,宣布撤销学校,尚未毕业的一年级、二年级各5个班并入代县中学。1959年,又创办山西省代州师范学校,为中级师范性质,学制3年,校长为康锡。1961年繁峙、代县分治后,县政府回迁,学校遭到裁撤,尚未毕业离校的5个班并入代县中学,仍按师范体制教学。
1952年5月5日,新的代县中学校成立,代县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代县教育事业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教育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全县校容校貌和师资力量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在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前后,代县高中教育省内闻名,高考达线率、录取率屡创历史新高,时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人大等全国名校,尤其是代县二中连创辉煌,吸引周边县市学生纷纷选择到代县就读。
2021年7月21日,全县教育工作大会召开。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鲜明提出“1689”教育工作总思路,为全县教育改革发展指明方向,从此拉开了代县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幕。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大整顿,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创新责任联结体系,坚持开门办教育,出台教师激励政策,着力整治教育教学顽疾,突出整治教育系统“吃空饷”问题;实行竞聘上岗,打破原有校长、学区主任任用弊端;打造学校教育共同体,实行责任共担、成绩共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教学环境,让学校环境和教师面貌实现质的提升。经过三年的教育改革,全县中小学校风建设持续向好,社会认可度得以提升。
文字:解世亭
图片:石俊文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