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12月15日,由省文物局指导、市政府主办的“营造顶峰——中国唐宋木结构古建筑保护与申遗学术交流会”启幕,配套展览“遗珠——8至11世纪中国唐宋木结构古建筑的标识”同时开启。
从观音堂到五凤楼,从崇庆寺到法兴寺……遍布长治大地的一座座古建筑,历经岁月的风霜,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在时代的浪潮中,唯有在传承中创新,于创新中发展,才能使古建筑魅力得以延续,并焕发新的生机。
传承是展现古建之美的根基。每一座古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与技艺,从巧夺天工的榫卯结构到精美绝伦的木雕木刻、悬塑彩塑等,无一不凝聚着古人的匠心。这些传统工艺是古建筑的灵魂所在。保护和传承是守护古建筑的精髓。我们应遵循传统,严格按照传统工艺,通过一砖一瓦、一木一钉精心修缮与维护,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古建筑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与独特之美。
传承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创新是古建筑在新时代展现魅力的关键。将现代科技融入古建筑保护与展示中,可以为古建之美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要创新保护,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建筑进行测绘、建模,不仅能够实现古建筑的“永久保存”,还能通过虚拟展览、线上游览等形式,让更多人足不出户领略古建风采。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拓展古建筑综合研究、管理、考古等多种应用,让古建之美在将来被更多人看到。
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没有传承,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缺乏创新,传承也难以持久。在展现古建之美的过程中,要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之路。这需要政府、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古建筑保护与传承创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专家学者应深入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应用可能,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社会大众应增强保护意识,多一些珍爱之心、尊崇之心,积极参与到古建筑的传承创新保护中来。多方努力,综合施策,才能让古建筑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让将来的人们有机会领略和感受博大精深的古建筑文化魅力。
文字:静 好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