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9月27日,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绛州城墙。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绛度过,古城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新绛古称绛州,从北魏设立州府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晋国曾在此建都84年,隋开皇三年设置绛郡,至辛亥革命改为新绛县。其间经历了多少是非成败,秋月春风,到头来,古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绛州的城市布局很奇特,俗称“卧牛城”。城中的南北大街为牛脊,在大街两侧分布着许多小巷是牛肋,开南门为牛嘴,大街北端龙兴塔为牛尾,东西天池(湖)为牛眼,东西城墙有两小塔为牛角,南门口汾河浮桥则是牛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牛角”挺立,“牛眼”大睁,是我常去玩耍的地方。遗憾的是,如今“牛角”“牛眼”都不见了,“牛舌”变成了水泥大桥。好在街巷基本保存完好,龙兴塔也得到修缮和保护。这座塔高43米,13层,呈八角锥形,塔顶冠以生铁铸成、重以吨计的大葫芦,外形有一人多高。奇特之处是,塔顶会冒烟。
绛州城内名胜古迹众多,除龙兴塔和塔院内的碧落碑外,最驰名的要数钟楼、乐楼、鼓楼和绛州大堂,还有绛守居园池。三楼并峙,建于城西高垣之上,有石板坡道相连。钟楼建于北宋乾德元年,元、明两代均有重修,钟楼内悬万斤铁钟。多年来,每天早中晚都有人定时敲钟,钟声洪亮悠长,可传20余里。乐楼建于何年不详,专供古代唱戏。鼓楼建于元代,与钟楼匹配,晨钟暮鼓,诗意浓浓。三楼的北侧是古绛州州衙,里面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绛州大堂,始建于唐代。唐初,左领军大将军张士贵奉命在此招兵买马,寒窑出身的薛仁贵在此投军。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新绛中学的礼堂,大堂北边有一座花园,叫绛守居园池,建于隋开皇十六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园林。园内亭台楼榭,树木参天,曲径通幽,繁花飘香。上初一时,语文老师带我们在园内背唐诗宋词,讲王若飞的故事。
绛州的唐代碑刻碧落碑以笔法奇古而著称于世,绛州鼓乐驰名中外,农家彩绣、戏曲剪纸、木版年画、仿古彩陶等,无不反映着古绛州的辉煌。绛州的民间社火也很有特色。少时曾见过一种“鼓车”表演,由彩装的十几匹骏马拉着大鼓车及鼓手在街上飞奔,锣鼓声震云霄,人们欢呼呐喊,那阵势真是气壮山河。绛州历史上贤才辈出,如战国名儒荀况、唐代诗人王之涣、宋代画家高克明、元杂剧作家李行甫等。
绛州古时就是水旱码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走绛州》说的就是这种情景,素有“七十二行城”之美称。清末民初,工业收入可与太原比肩。较为驰名的手工业品有红毛毡、云雕漆器、金刚石刀具、香墨、毛笔、澄泥砚、梅花点舌丹等。我父母由晋城逃荒至新绛后,初期也是从事手工业——打铁锅盖养家糊口。1954年公私合营,父亲和几位业主联合组建了黑白铁业社,到上世纪60年代发展为新绛机床厂。改革开放后,新绛的手工业重又兴盛起来。1994年,我曾写过一篇《万台袜机闹绛州》的文章,刊发在《运城日报》和《山西日报》,文中讲到,新绛的个体织袜能力已达到年产2亿双。
绛州还有许多名特小吃,如锅魁、鸡蛋旋子、糊辣汤、卷子肉、羊杂烂、牛肉丸子、油粉饭、油茶等。身在异乡的游子时时记挂着家乡,无论行走何处,哪怕有一点疑似家乡的味道掠过,我都会猎人般警觉地寻觅。如若美食背后还搭载着乡音,便是人间四月天——纵然工作生活中有天大的纠结不悦,心上立刻就美妙绵软如斯。(张德合)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