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镇
桥头镇老宅
桥头镇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20世纪70年代供销社旧址
九曲黄河阵灯会保德融媒体供图
桥头镇工业园区
五孔桥
交通便利
从几处古迹说起
探寻一地历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翻阅文字史料,二是考证文物古迹。保德县地处黄土高原,东靠吕梁山,西北临黄河。这片被山河环抱的土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古老深厚的文化。几千年来,保德大地上演绎过无数精彩故事,诞生过许多杰出人物。怎奈风云激荡,岁月更迭,所传文字资料遗存较少,除一部《保德州志》外,再难觅更多文字佐证。幸而还有文物古迹,为后人打开了另一窗口。境内遗址多达数十处,出土过大量殷商时期的青铜器,皆为国家级文物。其中铜贝更为中国金属币之开山鼻祖,被学界称为“保德铜贝”,而今已名满天下。
地处保德县境中部的桥头镇,从前是全县第一大镇,其历史脉络虽鲜见史书记载,却也能从几处古迹中窥得真容。镇内最早的古建筑,应该是位于村东的资福寺,又名“兴隆寺”,上下共有八进院落。《保德州志》记载,“资福寺,在州东南三十里义合都桥头村。宋熙宁元年建”,《永乐大典》里也有记载,“保德州,资福寺,在本州之南三十里鹰巢岭,宋朝所建,梵刹尚存”。明洪武年间,将神峰寺、宝莲寺、玉泉寺、灵泉寺、宝宫寺、护国寺并入资福寺,建文年间归并的寺庙又分离独立,恢复旧制。
“桥头”之名,或因村东朱家川河上的古桥——普济桥。普济桥俗称“桥头桥”“五孔桥”,位于桥头村东,南北向跨于朱家川河上,是保德县最大的石拱桥。明清两朝,河上大桥多次重建,现存为清同治年间重修,其规制可与驰名天下的赵州桥相提并论,也是五孔,全长四十余米,宽五米多,桥顶离水面十余米。昔年桥上石栏护板俱全,20世纪60年代朱家川河突发洪水,水漫桥顶,栏杆护板被冲毁,所幸大桥安然无恙。
除资福寺与五孔桥外,朱家川河畔曾有一座五龙阁,而村西还有一座魁星阁,二者皆是古迹。朱家川河谷南面的山上有观音殿,寺内两株森森古柏,挺拔参天。村中央的楼沟桥上过去有一座古戏台,建于清代,是村里举办庙会唱戏的地方。大幕开合,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演过一遍又一遍,滋养了周边数十里乡民的精神世界,可惜这座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戏台,也于20世纪90年代被拆除。
循着斑驳的古迹,不难发现,桥头镇不仅是千年古镇,在古代还成为繁华的商贾重镇与文化中心。岁月侵蚀了建筑的肌理,而文明的基因在砖石草木间代代相传。
一片乐土
朱家川河自东向西蜿蜒而过,桥头村如一幅水墨长卷,舒展于河谷北侧,东西绵延长达六里,南北宽约一里。当年朱家川河清水长流,全村一共有十二口山泉。村子蕴藏着煤炭,储备丰富。桥头村还地处交通要塞,从保德县城到太原,桥头是必经之地。今日朱家川河南岸省道纵横,北岸神朔铁路延伸。
历史上,桥头更是晋西北声名远播的商贸重镇。朱家川河谷北岸有一条三里长的青石板街,名曰“铺子街”,街上曾走过装满货物的骆驼队和威武的马队。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条老街仍是商贾云集。改革开放后,商贸中心南迁至朱家川河南岸的公路边,农历逢“五”赶集,周边乡民与外县商贩蜂拥而至,公路被熙攘的人群和车辆堵得水泄不通,叫卖声、车鸣声、欢笑声续写着古镇的繁华。
民国初年,桥头为二区区公所驻地,此后,桥头便是区域行政中心,抗战时期的民主政府、解放后的人民公社、新世纪的镇政府皆设于此。作为全县第一大村镇,这里学校、医院、供销社、粮站、食品站、邮电所、信用社等各类机构均有设立。
桥头地理位置优越,人口繁衍兴盛。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当时户籍人口近三千人,加上外来务工人员,实际居住人口接近一万人。随着桥头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烟火气在千年老宅与新建楼房间蒸腾弥漫。
有煤有水加上交通便利,桥头还是办工厂的理想之地。除了先后开发了六座煤矿之外,朱家川河谷南岸先后还办过水泥厂、铁厂、支农厂、制管厂等。那些年,公路上车流滚滚,集市里人们摩肩接踵,这些景象共同编织着古镇的繁盛图景,合奏着属于桥头镇的文明长歌。
先进典型
因为是全县首屈一指的大镇,桥头的发展便一直受到重视,曾被树立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模范标杆。这里曾开办有小煤窑、装卸队、车马店、缝纫铺、油坊等。
当年,桥头大队成立了民兵营,常年有挎手枪的教练员在村里指导训练。民兵营有机枪和“六零炮”,基干民兵更是人手一支半自动步枪。每年冬天都要训练,而且要实弹打靶。
大队有农科队,配备六间实验室,有二十来亩试验田。主要搞新品种推广、新肥料试制和灭虫密植等实验。大队有文艺宣传队,是县文化局的工作点。每年冬天都要排演节目,既有《三句半》《四老汉学毛选》《四大嫂奋战大寨田》之类的小节目,也排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龙江颂》等样板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后,老百姓在朱家川河南岸公路两边开设店铺,经商做买卖,有的在本地打工,有的搞运输,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村庄整洁干净,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包干,村里经济活跃起来,粮食产量大增,村民温饱得以彻底解决。有的村民在朱家川河南岸公路两边开设店铺,经商做买卖,有的在本地打工,有的搞运输,手头有了一点钱,家家户户建新房,村庄进入一个新时代。
独特的民俗文化
千年古镇,出过什么著名人物,发生过什么轰动大事,皆无据可考。只有一出晋剧《九件衣》,传说与桥头村有关。剧情是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保德州钱玉林卖油亏本,表姐姜巧云赠银十两、衣九件让其典当。恰好乔武举家丢银八百两和九件衣,钱玉林当衣被抓,乔武举咬定是他家衣物。州官李志荣偏袒动刑致钱玉林死,姜巧云做证后殉情,真贼乔三归案,李志荣只得将自己的一双儿女赔给两家。人们传说乔武举就是桥头村人,因此,不仅是桥头镇,保德县也从来不唱《九件衣》。
桥头村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是农历正月十九到正月二十一办古会,摆龙灯。古会的九曲黄河阵布置在朱家川河南岸的会坪上,人家院落散布在河谷北面山坡上,站在街上或者院子里,正好隔河俯瞰会坪。三天古会,村里人挑灯笼转九曲,“偷灯盏”求儿女等习俗与别的地方基本相同,只有摆龙灯活动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九曲黄河灯阵距西边山头上的观音殿大约有五百米,过会的三个晚上,从观音殿到九曲灯阵间,顺山坡要用炭块垒出九个大火笼。午夜十二点左右,灯笼队伍完成走街串巷任务后,回到九曲黄河灯阵时,这九个火笼便一齐点燃、扇旺。每个火笼旁守候着两个男人,手拿特大瓷盘,盘里码着摆龙灯用的“路灯”,静候待命。
“路灯”是将一尺八见方的麻纸一裁为四,每块九寸见方,纸里包一枚海棠大的河卵石,然后顺手一拧一捋,捋出一个四寸来长的纸尾巴,宛若一个大蝌蚪。给“蝌蚪”尾巴蘸饱食用胡麻油,尾巴朝上码在盘中,就是“路灯”。胡麻油取自油坊,求一个干净,每晚用九斤。
九个火笼燃起来后,转九曲开始,和尚在先,鼓手次之,灯笼队伍排在第三,赤手空拳的人们尾随最后。笙管钟磬唢呐吹打出的声音如黄钟大吕,回响在朱家川河谷中。转九曲结束时,要放三声铁炮,火笼边的人犹如战士得令,火速把盘中的路灯点燃,再沿着既定路线,飞快地将路灯摆放在地上,一步远放一只。从河这面望过去,看不见人,只能看见从九个火笼上同时跳跃出去一束束火苗,勾勒成一道道火线,转眼间,九个火笼上生出的火线又对接在一起,只需大约五分钟,一条头在观音殿,尾巴在会坪的火龙就摆出来了。
这火龙身段、尾巴、龙爪俱全,尤其是那龙头,栩栩如生。龙眼睛是观音殿山门前一对石狮子头上放着的两个大海灯,龙角是山门上头挂的两串红灯笼,龙嘴龙牙摆在山门下的台阶上。这条龙身子朝西,头朝东,一个神龙回首的姿势。
卵石在下,纸捻朝上,“路灯”放得稳稳当当,麻纸吸饱胡麻油能燃烧十几分钟。虽然有些风,但吹不灭。风吹火苗动,远远望去,火龙宛若活物。十几分钟以后,一些路灯开始熄灭,神龙见首不见尾,再一阵,所有路灯熄灭,神龙升天了。转九曲摆龙灯活动流传几百年,人们虔诚庄重,一丝不苟,神秘之余,心灵深处浇铸着深深的敬畏。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走在慢车道上,桥头镇也缓缓而行。老牛木犁耕地,五谷杂粮果腹,人口缓慢地增加,树木缓慢地更替,村周围山梁上的黄土缓慢地流失。人在村里生活一辈子,几乎感受不出村庄有何变化。80年代改革开放,村庄迎来了千年变局。到今天,随着人口不断流向县城,古镇有些寂寞起来,期待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能让这千年古镇焕发青春。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