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黄土瑰宝八角镇

黄土瑰宝八角镇

发布日期:2025-05-20 10:31 2718人浏览 文章来源:忻州晚报

image.png

保护完好的八角古镇


  在忻州市神池县西北部,有一座充满魅力的小镇——八角镇。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从军事要塞到千年古镇,古城墙四方合围,历经风雨,斑驳的城墙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八角镇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成为今天学界研究明清军事防御和地方历史的重要标本。



  八角镇镇政府所在地在八角村,2023年3月,该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年9月被列入第六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八角镇又名“八角堡”,因建堡时城垣筑有八座角楼,故得名。


  八角堡是明三关长城防务上非常重要的堡城,朱元璋定天下,革旧制,废郡县而立卫所,在全国置都司,山西都司设太原前卫,下辖八角堡。明内长城筑于明嘉靖年间,八角堡则筑于明弘治年间,其建堡时间远远早于内长城的修筑时间。八角堡由兵备佥事王璇带人修筑,当时规模不大,嘉靖年间开始重建,同时在堡内设置永宁仓,为偏头关所辖较大的军需仓库。


  八角堡地处广阔的平川,位于宁武关与偏头关之间的大通道上,乃兵防之要冲。据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陈讲亲撰的《新建八角堡碑》载:“山西古险塞之国,三关鼎峙,宁武、偏关之间旧为八角堡。中控广川,旁距阔远,四塞之会,要害之冲也。正德间虏骑由此窃入中土,援兵莫至,夺货杀人,抢毒近郡,凌逼藩城。”由于八角堡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地位,明清两代都在此高筑墙,广积粮。


  嘉靖年间,都御史江潮带人在八角堡扩展城池,故史书载:“巡抚江公潮下令,始事筑周围城六百八十七丈,创厅衙各一处,公馆四所,营房二千七百三十六间。军器有局,储粮有仓,积刍有场,旗纛城隍有庙,武安有祠,有教场有社学。设守备一人,千户三人,镇抚一人,百户十人,吏目一人,旗军二百四十人,召军一千一百二十七人。”


  八角堡作为宁武关至偏头关之间最大的兵营,不仅战略位置重要,城池坚固,而且驻兵也很多。嘉靖年间,都御史韩邦奇提议在八角设守备,并把偏头关老营堡的游击将军移到八角统领兵员。结合相关史料分析,明代八角堡的驻军数量大大超过雁门关的驻军数量。


  到了万历年间,八角堡的建设再上新台阶,在原来的土筑城墙基础上用砖石包砌内外墙体,城墙下部多半为石砌,上部包砖,坚固雄伟,蔚为壮观,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守体系。八角堡作为一个高级别的军事单位,主要防守辖内野猪沟、长林、暗门三处,据史载:“惟野猪沟之两山、长林堡之左右,皆平梁漫岭,虏马驰突之地。若于稍坡处,挑壕垒石,设险而守,虏或不敢生心,乃戒备之念不可偷安少弛也。”


  万历十五年至十八年(1587年——1590年),由八角所掌印指挥同知王继文等先后带领军民3737名,将八角土城修为砖石城,城墙共高3丈,女墙6尺,通高3丈6尺。“三关之地,昔为虏巢,今为巨镇,至八角设所,捍卫益矣。”可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


  据清《宁武府志》“八角堡图”所注,堡城内设东西城门楼各一座,并置有都司署、把总署、关帝庙、城隍庙等建筑。据清《宁武府志》“城池篇——八角堡城”记载,嘉靖四年(1525年)又建有八角仓。六年(1527年)巡抚江潮又进行拓修。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秋,这一带常有敌人的骑兵前来扰袭,成为当时的军事要地。于是砌砖堡圈,周长四里,高三丈五尺,设有东、西、南三门。当时的八角堡处于宁武关与偏头关防务联线,与利民、神池两堡形成三角形布防格局,是重要的三关边防要塞。明朝嘉靖年间设守备,统辖四堡,驻守军队377人。清朝初年改为八角营,派驻守备、把总等官员,分掌军事和政务,常驻守军240人。雍正初年,神池堡建县,八角属神池管辖,《大清一统志》记载:“八角堡,在神池县西北六十里,明弘治中筑,周四里有奇,城楼八座,故名。旧志,神池堡与老营堡均系要地。而八角堡介于其间,势成鼎足。诚据险扼塞之北。”《三关志》收集都御使陈讲撰文《新建八角堡碑记》记载:“山西古险塞之国,三关鼎峙,宁武、偏关之间旧为八角堡。中控广川,劳距闲远,四塞之会,要害之冲也。”八角是兵家必争之重地。八角堡从明代到清代也由军事重所演变成农商之地。《三关志》记载明代八角最多守兵达到3077名,乾隆时减为100人,到了光绪时只有44名,时代变化可见一斑。八角堡与神池堡、利民堡互为掎角,为神池境内明代三大古堡。



  八角镇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在古代,这里的社学为地方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记载,明弘治二年新建的八角堡内设有社学,社学作为地方基层文教机构,教授《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等内容,还兼顾劝农桑、行教化等任务。在那个时代,社学让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培养了许多人才。清顺治三年,八角堡左射斗考中进士,成为神池县境清代第一位进士。直到民国11年秋,神池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在八角堡创立。八角堡一直是神池县乃至晋西北的文教重镇,从这里走出了众多的达官显贵、科技骄子、文艺明星、商海精英。


  八角文化艺术塞上闻名,清代、民国年间八角就有“中路梆子”、道情社班和硬架子秧歌,八音会艺人有孟三牛、张来生等。八角村郭殿唐继承民间剪纸艺术传统,将古老的民间艺术和现代美术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剪纸作品。八角每年农历六月六都要举办大型物资交流会,届时有各种文艺演出助兴,除传统戏曲外,还有现代歌舞、吴桥马戏、杂技等文娱活动。八角踢鼓子秧歌大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在五台山国际旅游节上展示,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高度赞誉。更有胡麻油、羊肉、莜面、生态小米等特产成为馈赠亲朋的礼品。八角将生态农业转变成景观农业,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八角镇的民间文化也别具特色。每年正月十五闹红火时,硬架子秧歌是主角,是当地喜闻乐见的街头文艺形式。表演时,皮鼓铜锣、大小镲铙齐鸣,演员通常由四对男女组成骨干,配以小丑、猴哥等角色。演员们穿红着绿,雪须花脸,彩绢团扇,和着震天动地的鼓点,舞姿优美,或矫若游龙,或似彩凤惊飞,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与活力,也传承着古老的民俗文化。



  八角与东湖、义井、贺职川为神池县四大产粮区,八角全村耕地面积有12958亩,既可以种植莜麦、胡麻、山药等高寒作物,也可以种植糜谷等小杂粮,主要加工出售莜面、粉面、胡油等土特产品。农历逢二、八的集市,十分红火。八角盛产胡麻,故榨油业也比较发达。光绪二年(1876年)八角就有油坊30余座。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家村有独资经营的“德成运”油坊,宣统年间八角有“德盛源”“丰源”“瑞生泉”“德记”“复胜元”“裕太堂”(韩家坪村)“恒利奎”等油坊,或独资或合资先后开张营业。当时八角胡油畅销于宁武、五台、崞县(今原平)、寿阳、定襄、阳泉等地。八角胡油十里飘香,传说骡队用油篓驮着胡油,走在轩岗沟里,随着骡子走动,十里八乡都能闻到胡油的香味。改革开放后,八角与北庄子、贺职等8村,在1984年就发展成为富裕的电视村。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村,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现有6000余亩高标准农田,以种植谷子、玉米、南瓜、土豆、高粱等农作物为主;养殖业以饲养牛羊为主。2023年以来,八角成为庭院经济示范村,村庄亮丽整洁,形成一个塞上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近年来,八角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如韩家坪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利用闲置的淀粉厂投资建设玉米烘干厂,不仅解决了本村玉米种植户的卖粮问题,还辐射到其他行政村,实现了各村集体经济产业优势互补,形成农业产业闭环。玉米烘干厂6%的收益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2022年秋收后刚投产就为韩家坪村集体创收9万元,同时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玫瑰产业也是八角镇近年来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八角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培育发展玫瑰特色产业,在圪坨庄玫瑰种植基地,党员干部、到村工作的大学生、驻村工作队员带头栽种玫瑰苗木。圪坨庄村到村工作的大学生介绍,今年比往年多种植了两万株玫瑰,采摘的玫瑰花用于生产玫瑰花酱、玫瑰花茶、玫瑰花鲜花液等产品,每亩玫瑰花可以为村集体创收5000元到1万元。八角镇将玫瑰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支撑,在做好玫瑰种植、加工的基础上,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玫瑰服务业,打造集玫瑰文化、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等多元体验为一体的“浪漫经济”,带领企业由传统农业种植向“现代农业+旅游”转型,创新玫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在工业和商贸方面,2011年八角镇工业总产值为600万元,有商业网点65个,职工80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20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582万元。


  八角镇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小镇,正凭借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积极进取的发展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图片:肖  巍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