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五台山十景八奇

五台山十景八奇

发布日期:2025-05-21 11:29 914人浏览 文章来源:忻州日报

  五台山十景八奇有新旧之别,史上形成的十景为:大社铜牛、玉花罗汉、碧山字塔、台麓字崖、古佛牌楼、罗睺现佛、菩萨铜锅、显通铜殿、山西土地和五郎铁棍;八奇为:佛洞转生、摩崖造字、龙洞幻景、华严字塔、石罅映月、万年积冰、台巅天池和清凉大石。这十景八奇历经沧桑更迭,有的现在不存在了,有的已经残破不堪。后经一些学者长期考察,比较研究,从众多的文物景观中筛选出一些世所罕见的能够代表五台山特色的奇景,谓之五台山新的十景八奇。


十景有:

仰天大佛


仰天大佛


  在台怀镇清水河左侧,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弓步山。站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后面的半山坡上,抬头东望,就会发现峰峦起伏的弓步山犹如一尊静静仰卧着的大佛。这一大佛头枕青峰,顶端似有螺发肉髻,前额宽广,眉骨突起,眼睛修长,睫毛整齐,鼻梁端正,嘴唇分明。在方圆的脸型下面,还有圆润的下颌。在颀长的脖颈上,有圆滑的喉头。大佛胸膛隆起,两臂直伸,双手作弥陀定印置于圆滚滚的腹部。两腿平伸,双脚置于南山。整个体态丰满圆润,有唐代彩色塑像的特征。在朝晖的照射下,犹似一尊轮廓分明、比例适中、形象逼真、安详慈悲的大佛。日出前夕,该景最为壮观。1995年,山西省社科院崔正森、周祝英和摄影家李安保、《五台山研究》杂志社刘真于发现了这一景观。


东台日出


  东台日出


  《五台山志》载:“五更时,日出扶桑,可以望见十倍于车轮的红轮之下,隐隐有水光闪烁,即东海也。”得遇天气晴朗之日,最好是久雨还晴之时,东台日出这种景象分外漂亮。


  东台日出是五台山的一大自然景观,历来吸引着无数的僧俗登山朝日。天刚亮,红彤彤的太阳冉冉升起时,云飞雾腾,仿佛是大海里的浪潮汹涌翻滚。真是“历历明霞窥大海,万里烟波极目宽”。最后,太阳终于冲破云霞,跳出云海。顿时,天边那千变万化的云海沐浴在金光灿烂的红霞中,更加绚丽夺目。


  在海拔2796米的五台山东台顶,居高望远,日出景象更加浩瀚壮阔,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云海、雪峰、金殿、金像相互辉映。


开花现佛


  开花现佛


  五台山罗睺寺的大藏经阁中央,有一朵高大肥硕的红色莲花,形状美观,气势宏伟。莲花置于砖砌的方形台座上,座高1米,边长3.6米,其上装有一个圆盘,上刻浪花翻滚的图案。浪花上站着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好似乘风破浪,前去听法。圆盘外的方台上,塑着二十四诸天,方台四角有四大天王。圆盘正中,装着一朵3米多高的木制莲花,莲花是由八片莲瓣组成,花蕊是面向四方的四尊佛像,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弥勒佛。从花蕊里又伸出一枝含苞欲放的花蕾,直插到二层楼内。花瓣与花柄连接处安有活动机关,花柄是一根粗壮的主轴,下部通过一个很大的圆木盘,木盘下面装有绞丝齿轮。在方形台座的下面有一个地下室,安有转轮设施,经人操纵,圆盘上的二十四诸天便围着花柄转动起来,接着,八片莲花瓣徐徐张开,露出莲中四佛,这就是所谓的“开花见佛”。若停止转动,花瓣自动闭合,佛像隐藏其中。


  独特的开花现佛,为五台山最精巧的道场艺术品。


千佛铜殿


  在五台山显通寺千钵文殊殿后面,有一座造型美观、雕镂精细的铜殿。为明代僧人妙峰祖师化缘聚钱用10万斤铜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铸成。铜殿高5米,宽4.7米,深4.2米,重檐歇山顶。铜殿从外表看分上下两层,四角各有四根铜柱,铜柱和柱础合为一体。上层四面安有24块隔扇,每面6块。下层四面安有32块隔扇,每面8块。隔扇两端雕刻着草木花卉、飞禽走兽,神态逼真。正面横梁上的“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更是活灵活现。殿脊的两端有铜铸的似龙非龙的宝瓶,光芒四射,耀眼夺目。


  殿内供奉着一尊文殊骑狻猊铜像。狻猊体态雄健,昂然回首,背上驮着圆形莲台,文殊菩萨半跏趺坐在莲台上,手作说法印,面目慈祥。殿内四壁上,整整齐齐地布满了雕镂精美、神态各异的小铜佛,号称一万,称之为“万佛朝文殊”。


三乘铜牛


  三乘铜牛


  五台山保存着一尊工艺精细、形态逼真、传神入化的明代铜牛。这尊堪称铸造艺术品中佳品的铜牛,收藏在显通寺藏珍楼内,通高85厘米,长146厘米。它体魄雄伟,头向前伸,分足而立,两角内收,闭嘴蓄力,圆目正视,奋力前行。铜牛四足协调,造型逼真。铜牛的腰部有披垫,披垫上面绘有各种彩色花纹。铜牛原来还拉着一辆精致的铜车。车棚、轮、轴及车上的绳索均为铜质。文物部门鉴定其为国家一级文物。


  铜牛原在大社寺,因此曾被称为“大社铜牛”。在佛教中,把三种修行的途径比作乘坐的三种车,三车又喻为三乘,羊车喻小乘声闻,鹿车喻中乘缘觉,牛车喻大乘菩萨。五台山这尊铜牛、这辆铜车,正是象征着“三乘”中最为尊贵的菩萨乘。


龙泉牌楼


  龙泉寺石牌坊


  在五台山众多的石雕艺术中,最为杰出的是龙泉寺的汉白玉牌楼。它虽然雕造时间较晚,但工艺之精、构造之妙,是继圆明园之后,我国近代中式园林雕建中独树一帜的杰作。


  这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采用仿木结构,斗拱、椽子、飞子、瓦当和滴水等细节都被精心雕刻。据记载,这座牌楼由定襄和崞县一带的50多名工匠历时六年完成。牌楼上雕刻有89条蟠龙和20只狮子,图案不仅精美,而且刻工细致。花蕊和草叶细如发丝,薄如轻纱,走兽和飞鸟则生动活泼。这座牌楼是民国时期石雕艺术的珍贵见证。


  白塔落照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坐落在塔院寺内,寺以塔得名,颇为得体。此塔规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规模、规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几倍。白塔塔高75余米,全为实心修筑,寓意佛教讲究的诚心实意。大白塔高大挺拔,气势恢弘,雍容高贵,为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被誉为“清凉第一胜境”。落日余晖掩映下的大白塔披上了金纱,与周边寺庙的碧瓦红墙融为一体,蔚为壮观。


云顶花海


  云顶花海


  驼梁地形四周封闭,中为谷地,形成了山峦绵亘、沟壑纵横、河川横跨东西的自然生态景观。其主峰海拔2281米,为“晋冀两省四县”交汇处,驼峰山峦蜿蜒,此起彼伏,犹如“静卧巨驼”而取名驼梁。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东北相望,遥相呼应,有其独特和不可替代之优势,同为五台山旅游资源亮点。由山谷到山顶分布着落叶林混交林带、桦树林带、落叶松林带,生物垂直分布变化明显。驼梁顶部,有一片亚高山草甸,约近万亩的茵茵绿草,像硕大无比的地毯,与天际交接,一望无垠。隐于蓝天白云和松林绿波之间,散落着漫山遍野的杜鹃花、金莲花、百合花、灯笼花等,置身其间,如进花海,恍若仙境。因位于云雾缥缈的高山之巅,故被人誉为“云顶花海”。


南梁仙境


  娑罗树


  南梁仙境是指南梁沟自然风景区,在五台山台怀镇南20公里处的金岗库乡大甘河村后的一个深山沟内。游览南梁沟,四季风光不同,各具明显特色,最佳时间在夏季。这里不仅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奇花异草,而且有珍禽异兽和珍贵药材,加之气候清凉、空气新鲜、风光秀丽,是一处别具特色的高山自然公园和旅游避暑胜地。


  登南梁沟观景台,向东眺望,更觉风光无限,悬崖峭壁直耸云天,森林遮天蔽日,落叶松主干挺拔,油松横枝远伸,白桦树枝繁叶茂,俨然一幅浓彩油画。


镇海古松


  镇海松涛


  古人说:“五台镇海多古松,霜皮黛色高参天。”来到镇海寺,不论何时,都可以听到此涨彼落、汹涌深沉的松涛声。即使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只要将耳朵贴在镇海寺任何一棵松树的树干上,也可以听到起伏跌宕的阵阵涛声。


  镇海寺周围森林茂密,主要树种有油松、云杉、华北落叶松、青杨、白桦等,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分布在寺院周围、面积达300多亩的油松林。这些古松高大挺直、姿态雄健,树龄大约在300——400年之间,是五台山最大的两片古油松林之一(另一片为金岗库后的油松林),也是五百里五台山最享有盛誉的景观林。


  乾隆皇帝对镇海寺情有独钟,在他留下的283首描写五台山的诗歌中,竟然有21首是赞美镇海寺风光的。《镇海寺即目》曰:


  一溪流水沿洄落,几栈迥蹊曲折跻。


  除却云栖上天竺,世间何处更堪齐。


  诗中说,除了杭州云栖寺和上天竺寺山光凝翠、竹林掩映的清幽景致外,这世间怕是再没有比镇海寺苍然深秀的松涛古刹更美的风光了。其对镇海寺风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八奇是:


佛母重生


  在五台山台怀镇南20余里处,一座风光秀丽的小山峰上有一个石灰岩形成的天然山洞,被称为“佛母洞”。洞高4米,宽5米,分内外两洞,外洞宽广,内洞狭窄。内洞洞口离地面有半米多高,为一桃形小孔,犹如妇女的盆腔,仅能容纳一人钻过。内洞呈葫芦形状,可容纳六七个人,洞壁岩石色彩斑斓,石面光滑,形状各异,仿佛是人体肋骨、心肝五脏。因此,凡是进入此洞就被称为“投入佛胎”,能洗涤过去的罪垢,去除一切烦恼,净化心灵。出洞即称为“佛母重生”,焕发新生,获得大智慧,百病不生。


观音铜镜


  在金阁寺内,供奉着一尊高17.7米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像,是五台山最大的圣像,铸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1年)。观音像头戴香云盖,身披袈裟,腰佩智慧镜,赤裸双脚立于莲花上。令人称奇的是观音腰间嵌着一面大铜镜,闪闪发光,十分耀眼。若在此镜能照到的地方点盏灯,从镜子里就能看到如同千里之外的一颗明星。要是再点上几盏彩灯,会看到许多五彩缤纷、晶莹闪烁的彩色明星,好像看到了遥远天空中的幻化迷宫。


观海望月


  明月池


  观海寺俗称明月池,位于台怀镇南十余里处的清水河东畔的山坳里,为五台山最具诗意和想象力的地方。该寺地处偏僻,但周围苍松翠柏,泉溪怪石,风景雅致,仿佛人间仙境。在观海寺配房后,有一石砌圆池,池中心又有一直径20余厘米的泉水池。泉水平静清澈,旱季不涸,雨天不溢。《清凉山志》载:“昔人晦夜,见皎月澄池。”在月终之夜,天空本无月,池中却能看到明晃晃的月亮。这种晦夜皎月沉池的奇特景象,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礼佛,人们还把池中的泉水视为“佛水”,凡至此争相饮用,以求消灾祛病、吉祥如意。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真可和尚作诗赞曰:


  老衲闲消遣,云边斫此泉。

  浅深不可测,今古但澄然。

  照影渠看我,涵虚地压天。

  夜寒群籁寂,明月几亏圆。

  龙洞奇观


  龙洞也叫秘魔岩窟,位于西台西40余里的维屏山畔,岩谷幽深。相传,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借来清凉石后,龙王的五个儿子很不高兴,遂来到五台山讨要清凉石。文殊菩萨将其降服后,关之于秘魔岩山洞内,令他们好好修行。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山洞称为龙洞。有句老话讲:“朝五台山,不朝龙洞,只朝了半座山。”可见龙洞在五台山的重要性。明朝的《清凉山志》记载:“龙洞,在秘密岩,祷则龙现,见者非一。”上龙洞的道路崎岖险峻,有些地方需要脚踏石梯,手握铁环才能攀登。


  其实,洞本是一条高10余米、宽33厘米的岩缝,洞壁生苔,水滴泠泠,终年不冻。夕阳反射到洞内时会显现不同的奇异景象:洞内变得宽敞明亮,随之出现体态端庄的菩萨,还有活灵活现的龙、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令人费解的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有的人能看到,有的人则什么也看不到;有的人看到这种图景,有的人看到另外一种图景。所观之景,各有不同。


台麓字崖


  台麓寺


  字崖位于射虎川西侧,毗邻清朝皇帝朝台行宫之一的台麓寺。崖前有寺叫石佛寺,亦称朝阳洞,崖底有翠绿的芳草树木,还有清澈的泉水,静静流淌。石崖高6米,长100余米,表面不太光滑,石面从上至下有零零乱乱、七颠八倒的许多字迹,字迹大小不等,字体篆隶居多。这些字迹,日晒不褪,水洗愈清,揭去一层,又现一层,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说,有人曾经擦出“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连句。


  还有的传说是:很早以前有三位秀才游览五台山,路过这里时,发现山水秀美,便在这面陡立的石壁前流淌着的小河边坐下来,边休息边谈论诗文。谈论到兴致处,秀才们便临河研墨,挥毫在石壁上题诗作词,炫耀自己的才华,以分伯仲。第一位秀才写的是诗,第二位秀才填了一首词,第三位秀才作了一篇赋。然后,各自夸耀,争论得难解难分。正好有一位老和尚从此路过,应三位秀才的邀请进行评判。老和尚看过后,淡淡一笑说:“这诗龙飞不高,凤舞不好;这词铁划不硬,银钩却软;这赋文中缺情,情中缺理。依贫僧之见,你们的文字平庸无奇,不过雕虫小技而已。”老和尚话音刚落,一位秀才就不服气地说:“贼和尚,有本事咱就比一比”。老和尚大笑说:“贫僧写的字干隐湿显千年在,天地人宝藏墨中。”说完就从山坡上摘下一段松枝,蘸着河水和山中绿苔,在山石壁上写下了“清凉古刹游人来,佛法僧宝永世在”。秀才们一看,竟是苍劲古拙的大手笔,心中折服不已,便不约而同地跪倒在地,参拜老和尚。待拜完抬头一看,老和尚早已不知去向。此处由此成为千年灵迹奇观。


万年积冰


  万年冰在北台与中台之间的山凹里,冰雪常年不化,洁白晶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光耀目。《清凉山志》载:“万年冰,台东麓,有冰数丈,九夏不消,地多静居。”明代滕季达有诗赞曰:“满谷寒冰卧玉龙”。更为奇特的是,在炎热的盛夏,万年冰未变丝毫容颜,依然坚硬如故,其周围却是瑞草争芳,百花斗艳,蜂蝶起舞,翠鸟飞鸣,令人叹为观止。明末朝廷柱石孙传庭年轻时曾作诗赞曰:


  谁斧凌阴结玉虹,炎天赤日总难融。

  缘何不与夏虫语,此地繇来无夏虫。

  华严字塔


  华严经字塔(局部)


  华严字塔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苏州许德心沐浴焚香,花了12年时间精心设计、书写完成的瑰宝。上面写有《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共计600043字。塔为仿木结构,是一座八角七级楼阁式佛塔。塔身下为单层束腰须弥座。塔的每层每面都有拱券式佛龛,龛内供奉着佛像。塔檐深厚,条纹清晰,檐角高高翘起,每个檐角均挂有玲珑秀丽的风铎。塔身上置有双层仰莲瓣作为刹座,承托着九级相轮的刹身,其上是一个很大的伞盖,并拉有四条锁链,使整个塔看起来协调美观,又起到了稳固塔刹的作用。最上是两颗宝珠作为刹顶。整体造型美观,构思巧妙,玲珑剔透,宛如一幅工笔画。字塔质地白绫,外镶蓝边。这座塔上蝇头小楷,精心写成,工笔一丝不苟,一目了然。塔高580厘米,宽为167厘米。字塔现在保存在显通寺藏珍楼内,是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台巅天池


  五台山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北台顶有一清澈见底的大水池,明撰《清凉山志》称其为“黑龙池,亦名金井池”。炎热的夏天人们至此时,无不品尝几口,解渴消乏。当数九寒天至此时,又是一块晶莹透亮的冰镜,于上遛冰,别有一番情趣。


  张商英《广清凉传》记载:“北台顶上有天井,下与龙宫白水池相连。金刚窟亦相通彻。”白水池在台怀镇五郎庙东的楼观谷之后,其泉若乳,山人多取水洗眼,可治眼疾。高僧觉玄诗云:“江汉微茫尚炳灵,一泓池水自澄渟。溶溶淡染秋光白,想是仙家玉液酃。”金刚窟在楼观谷左崖畔。黑龙池与白水池、金刚窟相距40里,高低相差一千多米,说它们“相连”“通彻”,真是不可思议。



文字:王文君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