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这件文物见证了“晋”从何来

这件文物见证了“晋”从何来

发布日期:2025-06-27 10:17 1221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青年报

  周之兴也,凤鸣于岐。周朝人喜爱凤鸟,青铜器物多以鸟形、鸟纹为装饰。晋国(核心域在今山西省)作为周王室的同姓封国,继承了周王室鸟崇拜的传统。2000年,位于山西曲沃的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了晋侯鸟尊。


  鸟尊的造型引人注目:凤鸟头微昂,尖喙上扬,圆睛凝视,高冠直立,一副卓然于世的神态。鸟背上栖立着一只小鸟,大鸟回眸守护,小鸟孺慕依偎。这小鸟也是打开器盖的盖钮。凤尾下,一巨象缩首,象鼻内卷而上扬,与凤鸟硕壮的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体现了古人的设计巧思。


  晋侯鸟尊代表了晋文化的源头,承载着山西这片黄土地的厚重历史。在鸟尊的背部器盖内及内腹部,均铸有相同的两行九字铭文 “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出土金文‘晋字’,山西的简称‘晋’就来源于此。”山西博物院学术研究部主任陈汾霞说。这行铭文,表明鸟尊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它的主人正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他或许没有父亲知名度高,他的父亲就是在历史故事 “桐叶封弟”中被分封到“河、汾之东”的叔虞。山西太原的晋祠,最早就为供奉叔虞而修建。


  3000多岁的晋侯鸟尊,因盗墓袭扰,发现时,已破碎成百余块,几近“粉身碎骨”,后经修复专家妙手回春,才得以“重生”。当凤鸟的羽翼渐次舒展,大象的轮廓愈发清晰,唯独象鼻的形态,因为缺少了一截,成为悬疑——是内敛含蓄的内卷,还是昂扬舒展的外翻?这个谜题困扰学界多年,直到工作人员在整理晋侯墓地114号墓中青铜碎片时,意外发现了那截缺失的象鼻:是向内卷!鸟尊失落多年的“最后一块拼图”成功拼合。


  从周初的叔虞封唐,到燮父改唐为晋,晋侯鸟尊诠释了“晋”从何来,见证了三晋大地数百年的荣辱兴衰。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