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吕梁岚县方言重叠式颜色词的语法功能研究

吕梁岚县方言重叠式颜色词的语法功能研究

发布日期:2025-07-10 11:14 9人浏览 文章来源:吕梁新闻网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颜色词作为语言中反映人类对色彩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方言中往往呈现出独特的表达方式。


  岚县方言重叠式颜色词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广泛应用于日常交际和文化传承中。本文试图深入剖析其语法功能,并将其与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颜色词以及文字学经典《说文解字》里对颜色词的解析进行对比研究,从历史、文学、文字学多重视角,展现岚县方言颜色词表达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传承与演变,揭示其内在的紧密联系及汉字文化广泛深远的意义。


  作定语的语法功能


  作定语时,岚县方言重叠式颜色词通过生动形象的色彩描绘,赋予被修饰名词鲜明的视觉特征。例如“黑黢黢的老砂锅炖着黄澄澄的小米粥”,以重叠形式强化砂锅的古朴色泽与小米粥的诱人金黄。这种用法与《红楼梦》中“黄澄澄的金钏儿”类似,二者均通过颜色词的修饰,凸显事物特征,增强语言表现力。


  《诗经》中“青青子衿”“彤管有炜”等诗句,同样运用颜色词作定语,描绘出服饰、器物的色彩,传递特定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而《说文解字》对颜色词的解释,如“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为这些颜色词的使用提供了语义根源。岚县方言中的“红丹丹”与《诗经》《红楼梦》中的红色系表达,均源自对“赤”所代表的热烈色彩的传承,只是在不同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形式与文化寓意而已。


  作谓语的语法功能


  作为谓语,岚县方言重叠式颜色词直接陈述主语的颜色状态,如“刚出锅的年糕红丹丹的”,既描述颜色,又暗含情感倾向。这与《红楼梦》中“那亭子造得玲珑剔透,四面俱是雕镂彩漆,映着日头,金碧辉煌”的用法相似,均通过颜色词谓语展现事物的状态与特质。


  在《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灼灼”描述桃花鲜艳似火的色泽;“裳裳者华,芸其黄矣”里,“芸其黄矣”描绘花朵枯黄的状态,这些诗句通过颜色词谓语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与意象。《说文解字》对颜色词的阐释,如“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为这些谓语用法提供了语义基础,使得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颜色词谓语,都能在根源语义上找到共通之处。岚县方言的“白秃秃”“白森森”与《诗经》《红楼梦》中的“白茫茫”“白漫漫”都是谓语表达,均围绕“白”的核心语义,延伸出不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作补语的语法功能


  作补语时,岚县方言重叠式颜色词用于补充说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所达到的颜色程度,如“风吹得他嘴唇黑青黑青的”,形象展现出嘴唇受冻后的颜色变化。《红楼梦》中“雪雁……又披着猩红红毡斗篷”“猩红红”补充描述斗篷颜色,烘托场景氛围,二者功能相通。


  《诗经》“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里,“孔阳”补充说明染色后红色的鲜艳明亮,突出贵族服饰的华丽。《说文解字》对“青”的解释“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让我们理解《诗经》“绿竹青青”及岚县方言相关绿色叠词做补语时,所体现出的生命活力与清新之感的语义根源。


  因此,无论是岚县方言、文学名著还是古代诗歌,颜色词作补语时,都在借助色彩描述来补充、强化动作或状态的表达,且都能在《说文解字》的语义解释中找到文化传承的脉络。


  作状语的语法功能


  尽管在岚县方言中重叠式颜色词作状语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依然展现出独特的表达效果,如“她粉囔囔地笑着跑过来”,通过颜色词描绘动作时的状态。《红楼梦》中虽少见颜色叠词作状语,但通过颜色描写辅助动作的表达,与岚县方言丰富动作内涵的思路一致。


  《诗经》“缟衣綦巾,聊乐我员”中,“缟衣綦巾”描绘女子服饰颜色状态,可理解为女子“以缟衣綦巾之态”出现,辅助场景描绘。这些用法均体现了颜色词在不同语境下对动作、场景的补充与修饰功能。而《说文解字》对颜色词本义及内涵的挖掘,则为这种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语义支撑,使得颜色词在语法运用中,能够从根源语义出发,拓展出修饰动作、状态等功能。


  单独成句的语法功能


  岚县方言重叠式颜色词具有独特的单独成句功能,在日常对话中简洁高效地传递颜色信息。例如:


  问答场景:


  问:“这柿子啥颜色?”答:“黄亮亮的!”


  问:“新刷的墙咋样?”答:“雪白雪白的!”


  问:“你蒸的馍馍成色咋样?” 答:“白秃秃的!暄乎得很!”


  感叹场景:


  “红丹丹的!这花开得真艳!”


  “绿茵茵的!这玉米苗长得真好!”


  “白秃秃的!这馍馍蒸得可真有水平!”


  《红楼梦》中也有类似简短有力的色彩表达,如芦雪广联诗时众人见宝玉“从雪地里来了,一身雪水”,李纨道:“也太淘气了,雪白的下着,还出来做什么?”这里“雪白的”虽未单独成句,但简短的表述与岚县方言单独成句的颜色词一样,快速传递出雪景信息,推动情节发展。


  《诗经》虽无完全相同的单独成句形式,但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中,“缟衣綦巾”若单独抽离,可看作对女子服饰颜色的简短描述,与岚县方言单独用颜色词传递信息类似,只是在诗歌中与上下文结合,有更丰富的情感表达。《说文解字》对颜色词的解释,为这种简洁的颜色信息传递提供了语义规范,让不同语境下的颜色词,无论单独成句还是在句中,与岚县方言一样都有稳定的语义内核。


  岚县方言颜色词与《红楼梦》《诗经》《说文解字》颜色词的紧密联系


  语义根源的一脉相承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对颜色词的本义及文化内涵进行了系统阐释,成为后世颜色词运用的语义根源。岚县方言中的“红丹丹”“白生生”,《红楼梦》里的“黄澄澄”“白茫茫”,以及《诗经》中的“青青”“灼灼”等颜色词,其核心语义均与《说文解字》的解释紧密相连。例如“红”,在《说文解字》中虽未直接解释,但从“赤”的阐释可追溯其热烈、鲜艳的语义根源,不同语境下的红色系表达均围绕这一核心语义展开,只是在具体运用中根据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涵。


  语法功能的传承与发展


  从语法功能角度看,岚县方言、《红楼梦》《诗经》中的颜色词在作定语、谓语、补语、状语及单独成句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传承关系。《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开创了颜色词丰富多样的语法运用方式,为后世文学创作和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红楼梦》在继承古代文学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颜色词的表达,使其更贴近生活与文学创作的需求。岚县方言则在地域文化的长期发展中,传承了汉语颜色词的基本语法功能,并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重叠式构词与运用方式。三者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体现了汉语语言体系的稳定性和传承性;而各自的特色,则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语言发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文化内涵的延续与丰富


  颜色词不仅是对色彩的描述,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颜色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礼仪制度、情感观念等,如“彤管有炜”中的“彤”色,在古代常与礼仪、祭祀相关,蕴含着特定的文化意义。《红楼梦》中的颜色词则展现了清代贵族的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社会等级,如通过不同颜色的服饰、器物来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岚县方言中的重叠式颜色词,蕴含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情感态度和地域文化特色,如“黑青黑青”描述嘴唇受冻后的颜色,体现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生动表达。从《诗经》到《红楼梦》,再到现代方言,颜色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汉语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表达形式的演变与创新


  在表达形式上,《诗经》《红楼梦》、岚县方言中的颜色词呈现出从古朴典雅到丰富细腻,再到贴近生活的演变趋势。《诗经》中的颜色词简洁凝练,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体现了古代诗歌语言的特色;《红楼梦》中的颜色词更加丰富多样,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文学语言的细腻与生动;岚县方言的重叠式颜色词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通过独特的构词方式,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亲切自然。这种表达形式的演变与创新,反映了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下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体现了语言为适应不同的表达需求而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的能力。


  通过与《红楼梦》《诗经》以及《说文解字》中颜色词的对比研究,清晰地展现了汉语颜色词在语义根源、语法功能、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等方面的紧密联系,进而发现岚县方言重叠式颜色词在语法功能上呈现出丰富多样且极具特色的诸多表现。


  这些联系体现了汉语语言体系强大的传承性和适应性,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未来,我们可进一步深入挖掘汉语颜色词在更多方言和文献中的表现,从更广泛的视角揭示汉语颜色词的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为岚县方言研究和汉语文化传承提供更丰富的资料和更深入的见解。




文字:程建军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