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佛国,塔寺相望。在之前的“龙壁系列”中,我们曾讲过善化寺前的琉璃五龙照壁,原为明代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这座龙壁中央巨龙怀抱火珠,昂首正视——此造型仅限皇帝与佛祖使用,暗藏兴国寺的地位玄机。这一期《相遇·大同》栏目组走进兴国寺,为你解锁一座寺院的佛国密码。
兴国寺位于平城区小西门街南端,门庭虽不显赫,但匾额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金字,却昭示着它的不凡身份。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寺院,历经清康熙、乾隆两代重修,至今已走过400余载春秋,成为大同古城中一颗重焕光芒的古建“活化石”。
地上佛阁,地下洞天。兴国寺建筑宏伟、规模极大,坐西朝东,有华严寺布局之势。最令人惊叹的,是它打破常规的建筑形制,工匠们创造性地融合了晋北窑洞与宫廷木构。正殿采用罕见的双层结构——上层为单檐歇山顶木阁楼,供奉无上至尊佛像;下层则掏筑3孔砖券窑洞,洞口高悬“兜率宫”匾额。窑洞内盘砌着“大斋炕”和“顺三炕”,昔日高僧曾在此传经受戒。不同于常见的山地窑洞,兴国寺在平地上以砖石箍砌窑体,与木构飞檐形成刚柔并济的视觉张力。这种“窑寺合一”的形制,在华北宗教建筑中堪称孤例。
兴国寺是“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山门处小桥跨渠如“金水桥”,院中“双柏戏香”古树成景。作为五台山法脉延伸,这里高僧云集,不仅是念经之所,更是晋北唯一具授戒资格的佛学院。曾经的僧徒在兜率宫大炕上禅修,寺外菜园供给斋饭,义田收葬贫民,俨然一方佛国净土。更为重要的是该寺还是一处红色教育基地,东北面有一处抗日名将徐永昌将军的家墓——忠厚堂,当时这座墓前有汉白玉牛、羊、马等雕塑,气派非凡。抗日战争期间,革命烈士舒宏为开展雁北革命工作作出过很大贡献,却在1946年在兴国寺门前被敌人杀害,包括舒宏在内的14名革命同志壮烈牺牲。20世纪中后期,寺院成为城区机械修造厂,兴国寺由此荒废,这就是为何当年将兴国寺五龙照壁迁至善化寺的原因。
今日步入修缮一新的兴国寺,琉璃瓦重现明艳,窑洞炕台洁净如初。院角一株百年丁香,年年盛放、静观世变。寺内一片塞北翠竹,葱郁成荫与黄绿琉璃相映,而大同昼夜温差极大,本不宜竹生,这片竹林恰恰成为古寺里的生命礼赞。
一砖一瓦皆史诗,千年佛国兴国寺。一座小寺,虽外观低调,却以“窑寺合一”的独特建筑形制和见证400百年沧桑的历史厚度,成为解读晋北佛教文化的重要密码。佛韵之下,那些遗失的碑刻、迁走的五龙壁以另一种形式在时光里重生。
文字:王东蕾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