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卓然不同美美与共的闪亮符号 大同市大力推进文化之城建设

卓然不同美美与共的闪亮符号 大同市大力推进文化之城建设

发布日期:2025-07-17 11:00 311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日报


image.png

  大同市美术馆不仅是一个艺术展示的场所,更是一个融合了现代设计元素与传统艺术的建筑杰作。这里不仅是艺术家的灵感源泉,也是游客感受艺术魅力的理想之地。(资料照片)


  近年来,古都大同持续“文化破圈”,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备受关注的“网红城市”。伴随着“文化之城”的金字招牌被不断擦亮,大同正以全新的文化形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时代魅力,赢得更广泛的关注与更广阔的机遇,大同人的文化自豪感亦日益增强,对大同的“长红”充满信心。


  如今,大同人已经习惯于城市的文化品牌被一个个高光时刻所点亮。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下,大同立足自身特色,推动城市转型,深度挖掘文化基因,展示历史悠久的人文底蕴,“大同从煤都到文化之城的逆袭之旅”获得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与由衷赞美。仅今年5月以来,大同多次成为热门焦点:入列全国热度增长显著“网红城市”前三;在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中,大同以强劲发展势头挺进文化网络形象第一梯队;大同获评2024微博最具影响力城市,上榜全国康养20强市等。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卢家银表示,大同的文化很有优势,最重要的是利用好自己的文化、历史和资源优势,挖掘本地文化元素,努力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既保护大同的历史文化,又通过创新产品形成独特竞争力,使大同“文化破圈”的方式很难被复制。


  如今,云冈石窟、悬空寺等世界级文化遗产以及经典古建众多的大同古城成为大同对外传播的核心文化IP。“一个成功的城市文化IP,不仅源于对深厚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有适用于未来文旅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采访中,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今日之大同,不仅因厚重的历史文化被瞩目,亦因时代特色而出圈,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文化骄傲。


  如今,很多游客来到大同,不仅游览云冈石窟、大同古城,御东的五大场馆亦成为他们感受大同文化的重要打卡地。在文瀛湖畔,一座座以非凡的艺术才思与创造力建设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成为云中大地上格外闪亮的文化符号。“漫步古都大同,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观感无处不在,在一种强烈的对比中产生出非凡的张力。“一轴双城”的大同发展模式,让大同卓立于中国文化名城之列。”来自北京高校的教师郭鹏颇为感慨地说。


  据大同市知名规划专家张滃介绍,御东的文化场馆,是大同市传承古都文脉特色,本着“只留遗产,不留遗憾”的理念,特邀众多国际级设计大师联袂创作的建筑杰作。大同大剧院由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他在大同的文化语境中发现新元素,外部的造型如武周山的山川脉络,进入大剧院内部空间,则有进入云冈洞窟的感觉,包括窗户也是洞窟样式,以清水混凝土构成丰富层面,产生自然生成的美;市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设计,设计创意源自大同的龙元素,如两条龙盘起来的造型,在建筑细节上展现出云冈石窟中忍冬纹演变的元素;市图书馆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科恩教授的作品,其设计受到云冈洞窟的影响并加以演变,通过空间纵横的叠加、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体现地域文化形成的新地标;市美术馆由英国的诺曼福斯特设计,应和美术馆的功能,体现出理性高技的特点,材质采用锈钢板,暖调色彩鲜明,造型如不断叠加上升的金字塔,带给人强烈的雕塑感和形象的张力;市体育中心由澳大利亚安德鲁团队设计,灵感来自大同的高原山丘状态,体育场钢结构远观像花瓣,亦如同山峦起伏。众多大师级的现代化建筑各有特色,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并形成一定的对话关系,形成一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建筑与自然相映的壮美画卷。


  大同在历史上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多元文化在这里深度交融,在今天,这样的交融会以新的时代篇章继续书写,与城市文脉一脉相承的众多新时代经典建筑已成为全新的城市文化IP。


  在古都大同,让游客流连赞叹的既有历经漫长岁月洗礼依旧光彩夺目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还有让人倍感心灵慰藉的“大同微笑”。“大同华严寺有闻名遐迩的含笑露齿菩萨,在云冈石窟,可以看到很多石窟造像都在微笑,有的端庄慈祥,有的温婉秀丽,有的纯洁天真,总能直抵人心。”来自太原的游客肖茉利说。


  如今,这些动人的笑容被细心的游客用心寻找、发现并广为传播。位于第5窟的“云冈最美佛像”,长眉细目,鼻梁高直,嘴角上翘,清秀典雅;位于第8窟的“萌菩萨”,面相丰润,巧笑倩兮,明眸皓齿,还有一对可爱的酒窝,美妙生动。仔细观察,云冈洞窟内众多灿烂的笑容穿越历史时空,始终明朗动人,或立于莲台莞尔一笑,或颔首沉思笑靥轻盈,或端庄俊逸笑意超然,或弯眉眯眼喜悦欢溢,或恬然自得笑容率真,让今人凝视时备受感染,不由得会心而笑,忘却生活中的烦恼。“这些动人的笑容,折射出北魏平城时代的开放和自信,传递着永恒的美。最美东方微笑理应塑造成为大同的重要文化IP。”教育工作者崔振峰说。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同曾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赵武灵王、拓跋珪、冯太后、孝文帝、昙曜以及辽金明清时期的历史风云人物,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均被塑造成为大同的历史文化IP,成为各种演艺活动的主角,被人们了解、认知。


  如今,一位传唱千年的女英雄在大同被塑造成为城市的又一IP形象。不久前,由大同日报传媒集团联手中华书局旗下古联数字传媒倾力打造的超写实3D数字人“花木兰”,完美复现了人们心目中《木兰辞》主人公的经典形象。这一融合传统美学与数字科技的杰作,让这位全世界都广为传颂的中华奇女子在数字世界里获得了新生。人们看到,“花木兰”从遥远的北魏平城走来,目光冷峻、身披甲胄,甲片闪烁着清冽光泽,纤毫毕现的发丝随着全息投影的微风轻盈舞动,成为大同文化形象的最佳代言,备受人们喜爱与追捧。“打造‘木兰’文化IP已上升为大同市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天的大同,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大潮中,正以持续的文化焕新实现文化破局,在深度挖掘城市文化资源中讲好大同故事,并重新定义城市形象,在城市文化品牌塑造中实现特色多维赋能,独一无二且不可复制的大同文化IP让古都大同形象更加卓然不同。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