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草沟村
发展特色产业
芦草沟抗日完小旧址
余秋里办公旧址
警卫连旧址
在宁武县石家庄镇,有这样一个村庄,不光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丰饶的物产资源,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见证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它就是芦草沟村。事实上,芦草沟村原来并不属于石家庄镇,而是属于新堡乡。2021年宁武县调整乡级行政区划,将新堡乡撤销,并入石家庄镇统一管理。
芦草沟村情
芦草沟村坐落在一条沟里,相传因建村时沟内芦草丛生而得名。村子距宁武县城75公里,南与静乐县接壤,西与岢岚县宋家沟相连,村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全村现有自然人口600余人,常住人口90余人,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这里属典型山地气候,土豆、玉米、莜麦、豌豆、胡麻籽等农作物种植广泛。
2019年5月,宁武首届管涔山杂粮美食节暨红色教育文化活动在芦草沟村举办,推动当地在探索红色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同时,作为“产业发展型”村庄,芦草沟村还参与茶叶种植、食用菌大棚租赁等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芦草沟村村民委员会是1984年由新堡人民公社芦草沟生产大队改名而来,现设有公共卫生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妇联组织、治安保卫委员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机构。此外还有村级活动场所4间、爱心超市1间。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光伏电站。
余秋里在芦草沟村
1940年5月,由贺炳炎司令员和余秋里政委率领的第120师独立第三支队在冀中扩军后,于岢岚、宁武、崞县、静乐等地开辟抗日根据地。11月,第三支队缩编为第358旅第八团,余秋里任政委,刘子云任参谋长,刘佩荣任政治处主任。
当时第八团的防区地处宁武、崞县、静乐三县交界的管涔山东麓。1941年5月,余秋里率领第八团赴芦草沟村,积极发动当地群众,开展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开辟和创建了以管涔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一年内与日军作战20余次,击毙击伤日伪军近600名,缴获机枪4挺、步枪132支、子弹1.4万余发、骡马80余匹(头)。
工作中,余秋里秉持务实作风,经常深入基层连队调研,注重发掘典型案例,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在部队建设中收获显著成效。练兵期间,他倡导“能者为师”的理念,创新开展“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互教互学”的群众性练兵模式,通过激发官兵双向互动的训练热情,极大提高了部队训练质量。后来,这一练兵方法进行了总结推广。
1943年初,第八团奉命回到陕甘宁边区。抗战胜利后,余秋里原所在的第八团部队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贺龙评价说:“八年抗战,余秋里打出了个天下第一团。”
芦草沟保卫战
1940年8月,日伪军进犯芦草沟村。彼时,中共宁武县委、县政府、县武委会、县抗联及其所属抗日群团组织均驻扎在芦草沟、石板桥两村。承担保卫重任的,是一支仅有40余人的公安警卫连,形势比较严峻。而日伪军武器精良、弹药充足,在轻重机枪的火力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密集的子弹呼啸而来,阵地周围常常硝烟弥漫。危急关头,第三支队火速驰援芦草沟村,战士们据险而守,毫不畏惧,采取打近战的策略,一次次瓦解了日伪军的攻势。
当日的战斗从上午一直打到黄昏,日伪军始终无法突破第三支队构筑的坚固防线。夕阳的余晖照耀在这片被战火染红的土地上,疲惫不堪的敌人见久攻不下,无奈后撤,在附近安营扎寨,妄图休整后次日再战。入夜时分,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公安警卫连和根据地民兵充分发挥熟悉地形的优势,对敌人营地进行袭扰。他们或摸哨,或放冷枪,或投掷手榴弹,使得敌人整夜不得安宁。第二天,第三支队抓住敌人疲惫懈怠的战机,果断出击,将敌人压制在谷底。日军顿时阵脚大乱,丢盔弃甲,狼狈溃逃。
我军大获全胜,日伪军死伤百余人。这场战斗不仅保卫了抗日根据地的安全,更极大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日斗志,彰显了八路军的英勇善战和顽强不屈。
宁武县抗日民主政府
芦草沟村地处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和延安之间,是通往延安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也是晋绥边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基础最好的地区。
1940年1月20日,晋西北行署主任续范亭、中共晋西北区二地委书记白坚决定,由晋西北农民救国会组织部长王全茂出任宁武县县长。1月23日,王全茂带着秘书刘震来到岢岚县大涧乡闫家庄村附近暂编第1师第44团团部,团长严尚林给王全茂介绍了宁武的情况,并把县政府印移交给他。这个印原来是旧宁武县政府使用的,方座圆柄,上铸“宁武县政府印”。自此,宁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于山西省政府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员公署(岢岚)。
1940年2月,宁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搬迁到芦草沟村,成为当时的县级行政中心。根据战事形势变化,置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其中第一区驻地在县城内,第二区驻地在宁化镇,第三区驻地在东寨镇。同时建立区公所,任命各区区长。芦草沟村属于宁二区。
宁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首先建立了2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时称15支队,主要任务是负责联络和锄奸工作。县委书记李继德、县长王全茂分别兼任队长、指导员。其后,15支队编入在芦草沟村成立的宁武县游击大队(又称“基干游击队”),周银海任大队长,周化南任指导员,吴政明任副大队长。宁武县游击大队后改编为县公安局警卫连。不久,又成立了50余人的宁武县青年游击队,7月,改编加入了晋西青年纵队。这一阶段,宁武县各区、村大多建立有区、村民兵组织。
解放战争时期到1949年9月30日,宁二区有21个行政村、125个自然村,共4655户。其中,芦草沟行政村包括芦草沟、石板桥、杄木沟、石坝沟、熊沟、红土沟6个自然村,共218户。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宁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大力推进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建设,深入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劳武结合”“互助合作”等经验的开创,为根据地经济的发展以及土地改革和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942年春,芦草沟村发动群众集股投资,办起县内第一个供销合作社。
芦草沟抗日完小
1941年秋冬之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宁武县委、县政府决定在芦草沟村创办抗日完小。
学校以“民主团结,严肃紧张,活泼友爱,学习进取,艰苦朴素,清洁整齐”为校训,以“造就抗日所需各类人才”为目标,以“民主抗日,建设新中国”为教育方针。学校的教职员实行供给制,高年级学生的口粮由公粮保障。
芦草沟抗日完小采用复式教学模式,学制为两年制。课程设置方面,初期开设语文、算术(数学)、政治3门课程,1942年又增加史地、自然2门课程。每日教学安排紧凑有序,早上、上午上课,下午自习,并积极开展劳动实践、军事体育训练、唱歌和生活会等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年,日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大扫荡”,学校遭到严重破坏,所有门窗桌凳都被日寇砸烂或烧毁。在抗日救亡的战火硝烟中,师生们只好迁移到邻近的岢岚县大涧乡闫家庄村继续教学上课。
1943年春,学校招生人数达到50余人,建校两年时间,共结业两个班,约30名学生毕业,一部分学生到晋绥二中继续学习,一部分学生则参加地方抗日工作或加入八路军。
1945年春,抗战胜利在望。芦草沟抗日完小也迎来新的发展,迁移到了晋绥边区六专署所在地岢岚县宋家沟村,正式升格为晋绥边区六专署完小,由六专署直管。学校师生增至近百人。1945年8月中旬,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了!六专署完小的教师和年龄较大的学生随部队机关组成工作队,开展接受忻县、崞县等地日寇投降的工作。
芦草沟抗日完小的成立,为家乡培养了优秀的人才,点亮了希望的明灯,同时也涌现出了以民兵英雄张初元、邢四娃等为代表的诸多抗日英雄,他们的事迹在《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上进行了宣传报道。
芦草沟村第一任村长
1938年9月至10月间,宁武县动委会妇救会秘书刘冰梅等人以山西省立五中为阵地,开办妇女干部训练班,周凌云(又名周正清)、王翠香(一说“王香翠”)、李福书、周春兰、王芝兰、徐翠兰、赵存兰等一批妇女干部和积极分子踊跃参训。培训班不仅为宁武县培育了妇女工作骨干力量,更为妇女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训练班结业后,刘冰梅调任晋西北妇联筹备处,李福书、于秀英先后扛起宁武县妇救会工作的大旗。
1940年1月23日,宁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宁武县妇救会组织也正式建立,于秀英任秘书,辛锐(又名辛月娥)兼任组织部长、动委会妇女部长。宁一区、宁二区、宁三区妇救会也相继成立。
周凌云自培训班结业返回宁二区后,即刻投身于乡村妇救组织的组建工作。她凭着坚定的信念,走遍了周边的大小村庄,建立起妇救组织。不仅如此,她还前往宁三区的石辉沟村、岔上村、秋千沟村等地,积极开展妇女工作。1939年冬至1940年春妇女组织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妇救活动蓬勃开展。妇女们参与站岗放哨、参加夜校学习识字,日夜赶制军鞋,动员青年参军。妇女们还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文艺才能,自编自演《张初元》《白毛女》《打得好》《送夫参军》等剧目,在各村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让党的方针政策传遍村村寨寨,为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1940年3月,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并实行“三三制”,周凌云被组织委派担任芦草沟村第一任村长,成为宁武县新政权的首位女村长,这一消息在晋绥边区引起了轰动。任职期间,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阶段,日寇推行“三光”政策,频繁进行扫荡,日、伪、顽相互勾结,对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仅1940年初至5月,周凌云就五次陷入敌人的包围,其中在石板桥村就被包围了两次。在群众的掩护下,她与县公安局的同志多次成功突围。
在担任芦草沟村村长一年后,因区上妇女工作的需要,村里举行民主选举,林二只接替了她的工作。1942年,周凌云又因工作需要调离宁武,直至从太原冶金局机电修造厂离休,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从培养干部到参政议政,从救亡宣传到生产支援,宁武县妇女在抗日斗争中不断淬炼成长,她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晋绥边区的工作骨干。
在红色沃土上书写振兴新篇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芦草沟村,这片浸润着革命精神的土地,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丰饶的物产资源和厚重的革命历史底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基地,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地方。
如今,漫步村中,宁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芦草沟抗日完小旧址、余秋里办公旧址、警卫连旧址等红色遗迹仍在。其中,芦草沟抗日完小旧址于2015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芦草沟自然风光、革命历史与旅游体验完美融合,承载着历史与希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芦草沟村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