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广灵向东有暖泉

广灵向东有暖泉

发布日期:2025-07-18 10:49 7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晚报


  西市商号旧址


  中小堡


  繁华街市


  暖泉书院魁星楼


  西古堡瓮城内戏台


  广灵县素有“大同小江南”之誉。得益于恒山山系对冷空气的阻滞,这里年平均气温较大同多数地方高出3-5度。常年涌动的水神堂泉水,冬日不冻的枕头河水库,壶流河边飘香的稻米,都给人留下“暖”的感觉。


  说到暖,从广灵向东约10千米,有处以“暖”命名的古镇,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明清以降一直为商业、手工业经济核心地区,这里的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享誉国内……


  这就是暖泉镇。

  三堡


  随着京蔚高速的全线通车,从广灵县城去暖泉镇十分方便,所以不少游客探访暖泉,前站先选广灵一游。打卡水神堂、壶流河湿地、宜兴小悬空寺,来一碗广灵饸饹后再出发。


  走高速公路行车距离有所增加,不似以前县际公路,过一道河沟就进入暖泉古镇。


  高大的堡墙是暖泉的标志。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其建筑年代让当地人引以为傲。据考最早的村落出现在元代,后经明清发展为“三堡、六巷、十八庄”的格局。三堡分别是西古堡、北官堡和中小堡,互为犄角,军防功能突出。其中北官堡位于东北方,修建时间最早,规模较大。西中堡在西,中小堡在中,两堡之间有街市。


  西古堡平面呈方形,现存堡门两处,一南一北。南堡门外有瓮城,占地2亩有余。瓮城门在东,步入其中,四壁城墙完整。依北墙搭建戏台,南墙上开正堡门,深遂完整,砖券拱顶,地铺青石,岁月流转间的车辙印清晰可见。


  关于瓮城修筑的时间,推断在明末清初,现存康熙十五年(1676)《重修地藏王菩萨庙宇碑记》中记载,“暖泉西古堡南门有瓮城,自乡者董汝翠创建地藏王菩萨庙宇以来,迄今三十余载。”


  中小堡紧挨西古堡,出北门不远即到。堡内民居较多,不时见住户进进出出,对于熙熙攘攘的游客他们见怪不怪,平静地继续着自己的生活。据说此堡为连接西古堡和北官堡而建,战乱时发挥保家护民的作用。


  北官堡位于壶流河北台地上。单从选址论,彰显了中华农耕社会传承数千年的生存智慧。堡内街巷呈“主”字型分布,最南端的城堡上城楼高耸,以此为起点,从南向北建有主街,两侧民居有序分布,传递着北方城堡建筑的次序感。当地人传说:“宗姓人家盖的堡,刘姓人家盖的帽。”一语点击出北官堡原住民的身份。据现存刘氏谱系推断,北官堡在洪武年间已成规模,似是明初移民实边政策的产物。


  北官堡的堡门城楼采用单檐歇山顶,较少见,可视为“官堡”身份的体现。堡门外墙上有黑褐色的铁渣附着,为大名鼎鼎的“打树花”遗留物。暖泉的“打树花”有300多年历史,表演前先将铁块烧成通红的铁水,匠人手持柳木勺子, 盛满铁水扬洒到城墙上,激起“火树银花”奇观。


  书院


  出北官堡向西不远,有一玲珑楼阁,楼下有墙,圈出一片翠绿。绿意中有泉涌出,即“暖泉”。《蔚州志》记载:“出城西三十里暖泉堡中,泉之源以石瓮分东西流”“其水澄清如鉴,三冬不冻,故云。”  暖泉泉水经东西两龙口流出后,环村绕流,灌溉农田和菜地后汇入壶流河。泉水滋养下,暖泉镇成为桑干流域的农耕福地。明清以来,田庐相间人丁旺,物产丰饶润八方,近代更是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农特产品常远销京津。古时耕与读常相伴相随,耕者兴旺之地必然文韵繁盛,暖泉有书院,算是对此做出的贴切表达。


  暖泉书院,又称王敏书院。《蔚州志》记,初“为元尚书王公敏家塾,老屋数间,面南山”。关于王敏,史书记载为元代工部尚书,曾任西台御使、上都留守司同知、宣德府尹,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升为工部尚书。传说他心灵手巧,尤善木工,主持修建过元大都的皇家建筑。这样一位能工巧匠修建的书院,自然蕴含着诸多文化意向。最具代表莫过三层砖木式结构的魁星楼。魁星,又名魁斗星,中国古代廿八宿之一,主管科举文运的神祇。书院建魁星楼,个中含意不言而喻,自是希望学子们努力学习、金榜题名。


  暖泉在书院内出露为井,上建凉亭,四柱升顶,上镌对联两幅,一为“五六月中五暑气,二三更里有数声”,二为“灵池潋滟三冬暖,清水澄艳六月寒”。两联寓意求学路上的艰辛,勉励学子刻苦读书,早日成就一番事业。


  作为暖泉文化象征,书院集儒家理念、园林风韵、山水景色于一体,相当长时间内被乡民“神化”,他们认为如果“池内产瑞藻,其岁必发高科”。这般崇拜的结果引来奸小之辈的觊觎。传说有人曾到暖泉偷水,被书院附近华严寺的僧人发现。僧人敲钟报警,惊走坏人,使其未能得逞。


  集市


  1971年壶流河水库开建前,暖泉是广灵县通往蔚县的必经之路,重要的地理位置将此催生成贸易集散地。西古堡的北面有一条东西向的街道,人称西市,街道两侧店铺林立。西市的东头有上街、下街两条商业街,再向东则是被称为“河滩”的露天集市,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暖泉大集。


  旧时,西市的入口有西券门,进门后依次有粉房、杂货铺、面铺、油坊、当铺、药铺、修车铺、豆腐坊、铜匠铺、火川铺、车马大店、留人小店、皮货铺、绫罗铺、饼铺、山货铺、肉铺、染坊、纸坊、古董铺、糖坊、席铺、面铺等。每天各路商贾频繁进出,热闹异常。逢年过节,各商家出资举办社火活动,“赛灯笼”和民间戏曲节目缤纷上演,吸引着方圆百里的乡民赶集过会。


  缓步西市,可见保存完好的古代商铺建筑,开间宽阔、装饰考究。据说这些建筑与晋商有关。清末至民国年间,常有山西商人转运货物至暖泉,有些山西商家在此开设分号,承接从雁门关而来,经应县、浑源、广灵运输的货物,再经蔚县转至张家口。为祈祷商运平安、财源广进,他们在西市建起关帝庙,成立商会,形成互帮互助的商业团体。


  商业汇聚使暖泉的人口不断增加,增加的人口推动建筑空间的扩张,形成暖泉十八庄的格局,包括风水庄、砂子坡、涌泉庄、大地庄、东幸庄、西幸庄、东砖瓦窑、西砖瓦窑、西场庄、花园庄、太平庄、德胜庄、永安庄、永盛庄、福隆庄、福盛庄、太平小庄(西)、福兴庄,等等,足见当年人口之稠密。


  商业的发达对民居的防御功能提出需求。当地人介绍,以前的居民常就地取材用黄土加固堡墙,不断增强暖泉镇的防御能力。堡内的道路被设计的错综复杂,外人进来常迷失方向。如遇外袭,堡内民众可凭地形优势做好防卫,据说不少人家院里屋内建有暗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遇到险情能快速转移人员物资。


  院落


  时光流转,繁华不在,今天的暖泉集市只有曲径古厦供后人寻忆。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西古堡内从南向北建起一条新商业街,临街的店铺迎合时下消费者的需求,多经营古装汉服、特色小吃、非遗特产等,与国内其他地方的古镇商街颇有雷同,倒是街两侧的民居院落给人惊喜。


  置地建屋在过去是衡量人家兴旺的标准。以商致富的暖泉人在堡内起院建房,数量之多、投资之大堪称少见。仅西古堡就有180多座传统院落,典型精品有东楼房院、董家祠堂、苍竹轩和九连环“西大院”。


  东楼房院为富商董汝翠的住宅,是暖泉镇现存规模最大的院落,总体四进院落,沿中轴线南北布局,彰显出北方民居的秩序感和等级观。屋舍砖木结构,窗棂整齐,木艺精致,青石为基,青瓦覆顶,虽经多年风雨侵蚀,仍有旧日风貌。苍竹轩紧临东楼房院,风格呈现清代匠作特点,外表平凡,内里讲究,细节功夫做足,整体却质朴低调,表现出主人家内敛持家、不事张扬的处世风格和人生信条。



文字:温鹏毅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