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榫间万象承千年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榫间万象承千年

发布日期:2025-07-25 10:37 2704人浏览 文章来源:太原晚报


祁伟成向大家展示“榫卯之劲”


祁伟成制作的武汉黄鹤楼模型


  祁伟成与徒弟们在一起


  蝉鸣声声叩响盛夏的午后,在祁伟成置满古建筑模型的工作室里,木香与时光静静蒸腾,穿行于其间,如同漫步在微缩的华夏建筑史长廊。架上、桌上、地上,佛光寺东大殿的唐风雄浑、晋祠圣母殿的宋式巧妙、应县木塔的辽代奇绝……这些严格按照古法“扎”出的“小样”,不仅凝固了时光,更展示着一门千年绝艺——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以木为骨,以榫为魂,在方寸之间承载着中国古建筑文明的基因密钥。


  缩龙成寸载春秋


  在古代,匠师营建殿堂楼阁前,必先制作等比例缩小的样本作为蓝图,此技艺俗称“扎小样”。斗转星移,这门绝艺几近式微。放眼全国,现在能全面掌握其精髓者,寥寥不过十人。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祁伟成,正是其中执着的守护者。


  与木结缘,始于少年。祁伟成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芳兰村,从小就受父亲影响,掌握了木工操作技能。18岁正式拜师后,从拉大锯、凿榫卯的粗活,到打家具、修古建的细工,让他锤炼出一身扎实功底。


  1985年,他初抵太原便投身天龙山漫山阁的复建工程。凭借精湛技艺,他协助文物专家实地勘察、潜心研究,终使这座珍贵的石窟楼阁重现昔日尊荣。


  如果说,古时匠人依据扎好的“小样”建起楼堂庙宇,那么现今在祁伟成手下,“小样”成了后人认识古建、修复古建和保护古建的一把钥匙。2011年,祁伟成集结木工、瓦工、彩绘工等专业人才,成立山西古典艺术研究院。一支四五十人的队伍,自此辗转于全国各地的古建保护现场。


  “不同年代的建筑,工艺与风格迥异;即使年代相同,制式亦千差万别。”祁伟成深知,古建小样除具有艺术价值、观赏价值与文化价值之外,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参考价值无可替代。


  晋祠存有一件古代“小木作”,在断代问题上众说纷纭。祁伟成凭借深厚经验,敏锐捕捉到其与宋代建筑高度契合的27个细微特征,最终确定其为宋代建筑小样,并制订了修复方案对其进行修缮。这一“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古建模型”,就这样在祁伟成手下重放异彩。


  从业数十载,祁伟成参与的国家级、省级古建保护项目逾百处。他亲手制作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等三十余套精微模型,成为研究古代营造法式的珍贵标本。2023年,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中,单霁翔先生凝视着祁伟成带来的一系列古建筑模型,由衷赞叹:“榫卯之间,纵览千年。飞檐画栋,震古烁今!”


  精微析构证古今


  2012年,祁伟成拜入著名古建专家柴泽俊先生门下,成为其关门弟子。老先生“原状、原貌、原件、原构”的古建保护准则,以及“研究建筑首重实物”的教诲,深深影响着祁伟成。同年,他带领团队七上五台佛光寺,他们钻入上层结构,“爬大梁”、细测绘,在尘土与木香中追寻先贤智慧。


  在无数次“拆解”与“搭建”的推演中,在反复琢磨榫卯受力关系的深思里,佛光寺东大殿的精微模型终告完成,为解开这座大殿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的奥秘,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祁伟成将研究心得凝结于《五台佛光寺东大殿》一书,而《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翼角构造之新解》一文,则进一步深入探究该建筑的独特构造——不仅推翻前人成说,明确东大殿无推山,更详尽阐释了这一精妙构件的特征与做法。


  “我们不仅要传承制作模型的‘手’,更要通过模型这把钥匙,打开古建筑营造的‘心’与‘脑’,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跃升。”在祁伟成眼中,模型制作是通往理解古建营造真谛的必经阶梯。


  2020年,中国最东端的抚远市,新地标“东极阁”拔地而起。这座每日最先拥抱祖国第一缕晨光的巍峨楼阁,深蕴唐代佛光寺的风骨。作为主创设计师之一,祁伟成带领团队通过制作精细木模型,一举攻克了复杂仿唐建筑的技术难关。


  “其构造为五个仿唐风格的建筑合为一个仿龙首的建筑。”祁伟成自豪地介绍。东极阁的成功,是传统技艺应用于当代营造的生动典范。此后,在古建筑营造实践中,祁伟成不断获得成功与肯定。


  绝艺破茧唤新羽


  然而,辉煌之下亦有隐忧。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门槛高,学艺过程清苦漫长,学徒往往需三载寒暑方能出师。“木头一锯,木屑满身,每天最少洗两次澡,不然午睡时床都粘满木屑。这活儿又脏又累,年轻人能坚持下来的太少。”祁伟成坦言,传承的核心难题,终究在于“人”。


  为破解困局,祁伟成多年坚持开门纳徒,如今座下已有8位弟子。大弟子王刚技艺日臻成熟,已能独当一面。他带领团队承接多处古建筑修复工程,制作出的模型被多家博物馆与专业院校珍藏。


  “古法精粹,不能只留在老匠人的心里和手上。”祁伟成深知,单凭口耳相传,难以承载千年技艺的全部重量。因此,每完成一件“小样”,他便伏案疾书,将选材的讲究、榫卯的关窍、尺寸的拿捏,一一记录在册。


  翻开他的《中国古建筑制作技术:五台佛光寺东大殿》,佛光寺东大殿的“秘辛”被系统阐释,应县木塔的奇崛、鹳雀楼的飘逸、滕王阁的华彩、故宫太和殿的威仪,也通过模型解析跃然纸上。


  日复一日浸润于古建筑模型中,祁伟成指尖仿佛能触摸到木构深处的呼吸与脉动。在他眼中,这不仅是木件间高低长短的绝妙平衡,更是构件相互制约又彼此支撑的生命律动。正是这种精密咬合,赋予了看似脆弱的木构承重千年的惊人力量。


  “榫卯之劲,是中国古建筑的筋骨,更是一代代匠人精神的隐喻。”祁伟成说。


文字:阎轶洁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