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人迓鼓舞,边打边舞摆阵图。三环套二回棱阵,五马破曹六曲图。七郎射箭八宿环,老龙盘窝十阵图。狗相咬,大过节,老鸦叭咂新兴鼓。长流水,大得胜,迓鼓梢,四回鼓。八段锣鼓十个阵,游龙舞动看‘引鼓’”这是对祖辈流传下来的迓鼓形态的形象概括。
昔阳迓鼓属于典型的广场舞,从传统的组合形式来看,它由九面鼓(其中一面高音鼓为“引鼓”,是指挥和领舞,其余八面为“接鼓”),另配小钗两副、堂锣四面、掌锣(也就是音锣)四面、大铙两副、大钗两副,共计21件,组成比较和谐的表演队。随着时代的发展,昔阳迓鼓尽管在规模和阵营上进行了大胆尝试,21人的组合形态已被打破,最多时曾达到150人,演出场合也由过去单一的广场表演发展为可在舞台演出,但其舞蹈形态的基本特色和鼓乐形态的基本特点还保持着特有的神韵和风貌。
昔阳迓鼓既是一种鼓乐舞蹈,又是一种舞蹈鼓乐。从舞蹈的角度讲,它是以鼓点为唯一伴奏形式而产生律的,且舞者本身又是鼓手,这是昔阳迓鼓舞蹈语汇的特别之处。其舞步特点为“平颠步”“扑垫步”“蹲点步”,表现形态为“摆阵图”。从鼓乐的角度讲,它以一呼一应为基本方式,上下句分明,长短句得当,抒情如行云流水,激越似呼风唤雨,严格的对仗平仄,成套的鼓谱章节,可长可短,转换自然,形成了特殊的鼓乐风格。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