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文化园
▶“华夏忠孝第一人”碑
▲“忠孝洁惠”木牌坊
暑天的清晨,日光已带着灼人的力道铺下来。一路虽有漫过树梢的绿意相伴,却难消炎热带来的不适。风也躲懒,偶尔掠过一缕,竟也是温热的,反倒更添了几分闷。
直到车行至夏县介子推文化园,石牌坊上“忠孝”“千秋”四字在烈日下泛着光,像一声穿越两千六百年的叩问,轻轻落进心间。刹那间,周身不适尽消,只余一片澄明的肃穆。这座规模宏大的文化园里,栖居着一个高尚的灵魂,也生长着一方水土强健的精神根系。
一抔黄土藏孤忠
正门处,那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巍峨矗立,好似时光立的界碑。“介子推文化园”六个字由夏县裴介镇走出的书法家贾起家题写,笔里裹着故土的沉厚。东西边门“千秋旌表”“品高九垓”,与背面“股肱国一”“忠贯日月”呼应,字字都像从史页里凿出来的,让人忍不住先将敬意刻进目光里。
穿过石牌坊的瞬间,喧嚣被远远抛在身后。迎面一座龟驮碑,其上“华夏忠孝第一人”七个字凿得深,像介子推以生命诠释的忠孝精神,稳稳立在了天地间。
众所周知,文化园深处的墓园,封土堆不算巍峨,黄土之下长眠着那个最执拗的灵魂——“割股奉君”却“功不言禄”的介子推,把忠义活成骨血的孤臣。
春秋的烽烟早已散尽,有关介子推的传说却载入史册,从未远去。
当年,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介子推始终如影随形。在卫国那段最困窘的日子,一随从卷走了所有干粮,重耳饿得眼冒金星,向田夫乞讨反遭戏谑。情急之下,为让重耳活命,介子推悄悄躲进山沟,割股为羹,救君主于危难。那碗野菜和着血肉的羹里,盛着一个臣子的肝胆。重耳捧羹落泪,言道来日必当厚报,他或许不懂,有些忠义从不是为了回报。
而重耳归国成为晋文公掌权后,论功行赏时,介子推却携母隐进深山,坚守尽孝本心。他要的真不是官禄,是心里那点清明。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谁也没料到,这位忠臣竟与母亲抱树而死。一把焚山的烈火,原本是帝王的执念,却成了忠臣的归宿。那棵被烧焦的柳树下,刚烈的气节就此化为永恒,刻在了历史的记忆里。
后人感念其志,便有了寒食节三日不举火的习俗约定;晋文公为追念他,把其故里易名“裴介”,藏着帝王迟来的愧疚。而晋文公终究在那棵重生的柳树下,读懂了“济世”二字,终成春秋霸主,让介子推的忠烈化作晋国百年霸业的精神基石。
这位生于夏县裴介村的义士,早与故土血脉相融。如今,新建的巍巍文化园矗立在此,正是那忠孝风骨在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
一园风骨照古今
文化园的布局暗合着介子推的精神脉络。中轴线自南向北,石牌坊的厚重、木牌楼的精巧、享殿的庄严,层层递进,像一部展开的史书,诉说着世人从追思到敬仰的赤诚情感。
最先撞进眼帘的是介公碑。正面“华夏忠孝第一人”七个字庄严肃穆,是2016年寒食节,由裴介镇人民政府与山西介子推文化研究会敬立。远看,如同在夏县的土地上打下的桩,更像介子推的精神,从来没倒下过。背面碑文记述了这位春秋晋国名贤的生平,赞曰:“耿耿介子,忠臣义士。千秋寒食,四海共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道德精神,永昭后世。”字里行间藏着春秋的风,满是敬重。
过了介公碑,“忠孝洁惠”木牌楼立在那里。宋天禧元年,宋真宗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既彰其忠、孝、洁、慧之德,也印证其故事的真实和精神的珍贵。经过岁月演变,这位先贤的身影更清晰了。
木牌楼两侧,钟鼓楼相对而立,像一对守望的卫士。东西厢房的展厅里,涵盖忠孝专题与五大文化等板块,展现介子推文化的内涵和夏县历史的厚重。陈列的每一个物件似乎都在说:这里的文脉,延绵不绝。
穿过木牌楼,迎面而来三大建筑——介子庙、享殿、介母祠依次排列。殿里的一组组青铜塑像和壁画娓娓道来一段段故事:割股奉君的赤诚,义随文公的坚定,舍身赴义的决绝,功遂身退的淡然……一笔一笔,把介子推的一生刻成了立体的诗。“割股奉君”是忠,“背母归隐”是孝,这两样融进他骨血里的品质,是有源头的。介母宁愿与儿子共赴烈火,也不肯让他折了气节,只有这样深明大义的母亲,才养得出这样的儿子。正如介母祠墙上的壁画,除了成全子志的介母,还有孟母三迁、陶母教子、岳母刺字等,原来风骨从不是孤立的,一代代母亲的伟大早为华夏的忠孝埋下了根。
再往里走,便是墓区。介子推的古墓原在裴介村南的古金水河畔,茔前立有一通古碑。碑上“介氏祖晋洁惠侯之推墓”几个字,已被风雨浸得斑驳。上款“皇清雍正二年三月清明之吉”,落款“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阖族同立”,黄土之下,是故土对游子最深的牵挂。忠孝有灵,故土深情,这座古墓,是介子推在世间最后的归宿,也承载着后世对他绵延不绝的追念与敬仰。
整个园子,就是一座立体展开的祠堂,把介子推的风骨刻在砖瓦里,让每个来的人,都能在这一园之中,触摸到历史深处的温度,感受到忠孝节义之美。
一方百姓续忠孝
从文化园出来,再看东西石牌坊上的字,心中的感触愈发深沉。忽然懂了,东“绵田旌善”配着“昭德”“清明”,西“德耀天罡”衬着“履洁”“楷模”,原来每个字都是答案——介子推为什么能被历代帝王旌表、文人歌咏、百姓供奉?为什么山以他为名,村以他为名,节以他为名?因为他的身上凝聚着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经得起时光磨。
唐诗有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因他诞生的寒食、清明节,成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约定。海内外华人都在这两天里,把对先人的念想诉表,对祖国的眷恋深藏。一辈辈华夏儿女把故土的记忆、血脉的根系,都酿成了跨越山海的牵挂。
文化园正门外那条仿古商业街,藏着生动的传承。每年忠孝文化节,这里最是热闹。2025年的文化周,孩子们穿汉服吟《忠孝长歌》,字正腔圆里都是少年气;实景演绎的《大孝至忠介子千秋》,影影绰绰里,仿佛看见当年的火光。
当年介子推殉节后,晋文公把那棵烧焦的柳树“伐以制屐”,放在案头,时常叹息“哀哉,足下”,“足下”也因此在古语中成为对他人的敬称。后来,介子推诞辰之日,他带着群臣祭拜,把朝夕相伴的木屐放在介君像前,意为“陪介”。他本打算以此赐村名,又忌讳“陪”字带了自己名字中的“耳”,不够庄重,便以同音“裴”字替代——“非衣”暗合“足下(木屐)”之意,更能表达永怀之情。这便是夏县裴介村名的由来。正是这一字之变,帝王的追念被留存了两千多年。
夏县是介子推的根脉所在,每年清明,各地介氏后裔寻着根来,而现在这座文化园的建成,成了新的接力棒,把忠孝精神往下传。夏都的儿女,谁没听过介子推的故事?那“忠、孝、节、义”四个字,早成了血脉里的信条,化作对家庭的责任,对他人的善意,对国家的担当——这正是介子推精神最鲜活的模样。
最深厚的文化,从不是典籍里孤零零的文字,而是不经意间,自然生长在土地里的精神。这片土地上的忠孝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这方百姓的骨子里。他们守着这份文化的根,敬仰介子推的高洁风骨,传承千年未熄的忠义薪火,更以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基因为傲……
文字:薛丽娟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