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拒门堡:黄土长城下的血火记忆与重生

拒门堡:黄土长城下的血火记忆与重生

发布日期:2025-07-31 10:26 601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日报

有着“边塞古村落、红色革命村”之称的拒门堡村。


  长城脚下自古英雄挥热血,古堡之乡革命精神放光芒。在新荣区,有一个地方,有“边塞古村落、红色革命村”之称,古代长城军事斗争史在这里延续,近代红色革命斗争史在这里上演,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谱写着一段段革命佳话。它就是位于新荣区郭家窑乡的拒门堡村。


  拒门堡村东临弥陀山,西屏马头山,这座雄踞晋蒙交界的明代军事古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曾是长城防线的咽喉要地,更在抗战时期书写了“不足千人的小山村全民参战”的壮烈篇章。如今,斑驳的夯土城墙仍然静静地矗立在山岗上,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全民皆兵、寸土必争”的烽火岁月。


  血铸边墙   全民皆兵的抗战史诗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日寇沿着平绥铁路很快侵入阳高、大同、丰镇以及雁北各县。9月17日、18日,离拒门堡只有20公里的丰镇城和左云城被日寇侵占。不多日,日本侵略者凶神恶煞地杀进了拒门堡。


  据当年的拒门堡村村民刘老太回忆,“你看那黄蜡蜡一片,从边墙过来了,整个路上全是日本兵,戴着攉扇扇帽,穿着长皮靴。进村不是抓鸡,就是抓女人,要不就是烧房。见人就拿枪托打,用皮靴踢。问八路军在哪里?没人说就打。”老人的只言片语,再现了日本侵略者进村扫荡的惨烈场景。


  就在日寇肆意践踏马头山、弥陀山一带人民的关键时刻,1938年8月,八路军一二零师警备六团宋时轮领导的队伍奉命进入雁北、绥南一带打击日伪,成为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


  当年,日寇相继侵入丰镇、左云、阳高、大同,但对于拒门堡来说,是这周围四县的枝稍末叶,日军统治较为薄弱。由于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实际情况,除了八路军一二零师宋时轮支队外,其他地区正规部队以及地方党组织也不断派出战斗部队和工作团,深入马头山一带,来到拒门堡,宣传抗日,与日伪展开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孙超群率领的警备六团团部多次驻扎拒门堡;李子恩带领的警备六团骑兵营每隔半月二十天就要到拒门堡村驻防和活动;鲁平骑兵大队把拒门堡村作为大本营,很多作战计划和会议都在这里部署召开……


  当村民们看到八路军是专打日本侵略者、汉奸、土匪的队伍,那种骨子里的民族精神,使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钱的出钱,有物的捐物,要人的出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绥南地区每次大的战役,拒门堡村民群众都挺身而出,送粮送草,出人出车,抬担架,救伤员。担架不够,把自家的门板取下来当担架用。


  这座小村庄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组建儿童团、武工队、担架队、妇救会,儿童团“抱腿队”以身躯封锁可疑者行动,妇女昼夜搓莜面、纳军鞋,老人组成担架队在炮火中穿梭……至抗战胜利,全村70余人参军,有22名烈士、35名伤残军人。尤为震撼的是,拒门堡军人中有8人参加过天安门广场大阅兵,其中有3人参加过1949年开国大典大阅兵,有8名抗美援朝老兵,而张广义更成为哈军工创始功臣。


  记忆守望者  从夙愿到红色地标


  上世纪80年代,大同大学退休教授、拒门堡人张日升去呼和浩特出差,顺便拜访了同村的老八路鲁平与张广勋,老人家给他看了一份11个老兵的联名申请,希望能在拒门堡村建一个碑纪念烈士们,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心愿。


  “战友们,今天是建军节,我炒了你们爱吃的菜……”又一年的8月1日,张日升在呼和浩特见到同村另一位老八路对空摆宴的悲怆一幕。这让张日升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下定决心要完成老兵们的夙愿。


  “让烈士回家吧!”这颗种子在2018年破土——时年69岁的张日升重返故乡,徒步走访晋蒙交界6县市,翻山越岭搜集史料。在泛黄的民兵花名册与烈士家书堆中,他整理出20万字史料、千余件文物。


  2019年,张日升利用旧学校旧库房改造创办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其中分别设有党建、烈士、抗战老兵、军人荣誉、红色民兵连、红色妇救会、民俗文化等红色记忆展位展馆,2023年又在此基础上新建了拒门堡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走进拒门堡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锈蚀的枪支、破损的军装、手写战地日记,一件件抗战实物,配合“小文书”张广勋等亲历者的口述史料,让参观者仿佛穿越回那个“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含泪别丈夫”的热血年代。


烽火涅槃  古堡的新生之道


  站在弥陀山俯瞰今日拒门堡,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生机在此交融。昔日的抗战堡垒已蜕变为“红绿交融”的现代田园。漫步村中,2.5公里明长城遗址与红色文化墙相映成趣,硬化后的巷道两侧太阳能路灯笔直挺立,智能大棚里果实累累,构成一幅“烽火台边话初心,生态园里酿甜蜜”的和美画卷。


  “近几年,我们深度挖掘本地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禀赋,依托长城古堡、色彩农业、弥陀山天然氧吧等核心资源,以‘农业生态游、边塞观光游、休闲康养游、民俗体验游、红色教育游’五大特色为抓手,全面推进文旅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新品牌。”郭家窑乡党委书记郭鹏飞告诉记者。


  秉持乡党委“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依托“红色旅游+绿色生态”的特色发展路径,拒门堡村推出“明长城边塞探秘+红色革命教育”主题线路,串联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明长城烽火台遗址群及弥陀山生态区,形成“三点一线”环形旅游动线,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从“边塞古村落”到“红色革命村”,拒门堡用80年时光完成了精神图腾的塑造。站在弥陀山巅俯瞰,拒门堡正如镶嵌在明长城旁的“红宝石”——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里研学团队络绎不绝,生态农场中欢声笑语不断,红色基因已化作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见证着从“浴血奋战”到“红火日子”的历史跨越。这片被烈士鲜血浇灌的土地,正以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实践,续写着“边塞红”的壮美篇章。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