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封、战火、重生,大同关帝庙层叠的历史年轮,是北方关公信仰的活态见证。飞檐挑角的演真楼上,让“忠义仁勇”的精神在鼓乐中薪火相传,而庙内的建筑群融合元、明、清三代风格,接着上期,我们步入关帝庙山门,探秘庙宇建筑布局中暗含的文化密码。
“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这幅刻在山门前石质旗杆上的楹联,仅用14字便凝练了关羽一生的精神气概。踏入石阶,山门内战马雄壮,赤兔马昂首东望、桀骜不驯,黄彪马神骏威猛、凌云之气。两侧壁画为《三英战吕布》与《玉泉山显圣》,其中《三英战吕布》这幅壁画既讲述了赤兔马的由来,又暗合“千里走单骑”的蹄铁印记。来到过殿,又名崇圣殿,殿内正中立高3.3米、重2吨的骑马关公铜像。关公威风凛凛,胯下赤兔马,掌中青龙偃月刀,壁画描绘“水淹七军”“生擒庞德”等故事,匾额“气贯长虹”为明末书法家王铎所题。
来到主殿武圣殿,这是整座庙宇的灵魂所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格局,撑起400多平方米的恢宏空间。单檐九脊歇山顶上覆盖的琉璃瓦:黄、绿、蓝三色交辉,而关公面如枣色、身着绿袍,绿色琉璃也恰是对关公形象的完美呼应。斗拱作为中国古建的“时代密码”,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主殿结构均为重檐,用材硕大如臂,排列疏朗豪放。清代增建的抱厦斗拱多达11踩,排列繁密如织,尽显精巧细腻。一殿之间,两个王朝的营造哲学便在此碰撞交融。
殿内三座清代神龛沿后壁排列,构成视觉焦点。神龛中央供奉着金丝楠木雕关帝坐像,保留了武将本色——面如重枣、长髯及胸、左手抚膝、右手握拳,再现“美髯公”的威仪。左立持刀的周仓,右侍捧印的关平,分别是关公手下的两员大将。其上高悬的封号横额,堪称关公神格化的史诗,抬头仰望,清代增置的平棊藻井美轮美奂、令人屏息,井心绘制的龙形图案盘旋腾跃、流光溢彩。东西两壁壁画则跨越时空,在东壁清代《三国演义》故事连环画中,单刀赴会、桃园结义等场景鲜活如初;而西壁民国《二龙戏珠》的画面则翻涌着民间艺术的想象力。
戏台、山门、过殿、主殿,以及下期我们要讲的春秋楼与其他配殿,关帝庙的建筑群以中轴线串联起关公“由武入圣”的地位。关羽在大同关帝庙的嬗变,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将“忠义仁勇”的历史人格锻造成永恒价值的史诗。
文字:王东蕾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