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恩堡全貌
堡东火车宿营地
长城商贸村
长城陈列馆
车马店旧址
明大同镇长城军堡的名称,带着浓浓的历史特色。或许出于突出军事实力,彰显王朝固边的信心,堡名中总有“破”“灭”“杀”“平”“阻”“拒”“镇”等战力爆表的字眼,细数明代大同中后期修建的七十二城堡,这般表述随处可见。
不过也有例外,如天镇县的永嘉堡、云州区的聚乐堡,还有平鲁县的迎恩堡。
迎恩,让人不由自主与庙堂之威、天子之恩产生联想,那么在明代大同镇的烽火岁月里,迎恩堡又有哪些故事发生呢?一起来探访。
恩威表意
迎恩堡位于平鲁县阻堡乡迎恩堡村,与阻虎堡、败虎堡呈并立分布,它们的北边,黄土夯筑的边墙随山势起伏,为晋蒙两省区的分界线。
前往迎恩堡的公路在林海中穿行。与右玉一样,平鲁县在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将植树造林作为一项基本工作坚持不懈。几十年来,规模连片的树林越来越多地覆盖山区、平川。驾车行驶其中,于身心而言均是一种放松。
迎恩堡整体保存较好,离着还有三四千米已见堡墙高大、马面整肃。近些年平鲁县以迎恩堡为中心重点打造边塞文化景区,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游人自驾可直达堡门,十分便利。
从高处看,迎恩堡呈正方形,东边开堡门,外有瓮城。瓮城入口处,新建影壁墙,上面书军关于古堡的介绍,使访客先了解一二。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堡土筑自嘉靖二十三年,万历元年包以砖石,周一里五分,高三丈七尺,东至平虏城三十里,西至本堡边墙一十里,南至阻胡堡一十里,北至败胡堡五里。设守备官一员,所领见在官军五百四十五员名,马七十七匹,分连沿长一十里五分,边墩一十七座,火路墩五座,小市场一处。”
书中未记载名称由来,传说此堡原名云岩。嘉靖年间,蒙古部落频繁扰边,云岩堡边军巧用地形阻击,取得不俗战绩,大同总兵上疏朝廷请功,嘉靖帝龙颜大悦赐名“迎恩”,从此这座军堡承担起展现天威皇恩的职责。
迎恩堡南面建有败胡堡,两堡距离不过2千米,同年建成,规格相当,一南一北同框出镜,可谓“孪生”,名字却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也算是大同镇长城一处独特景观。
大战之地
从瓮城进入,堡内空荡荡的,已无人居住。堡民,或者说村民都搬到堡西边新村,堡内外尚存有几间民居,成为旧街巷的标识物。时光回转至500年间,迎恩堡为方圆十余里范围内兵民惟一可靠的庇护,特别是“春防”“秋防”时节,军堡大门紧闭,人们手握长枪弓矢,登上城陴严阵以待。
所防范者,自是来自长城外的袭扰。史料记载迎恩堡地处“内镇川极冲……大成台吉、阿郎拾儿圪炭等部落驻牧,通板升。”“嘉、隆间入犯无时,其最可鉴者……石州之变。”石州,今天山西省离石县,位于太原市西南方向,距离大同约400千米。隆庆元年(1567),边外黄草梁一带的威兀慎部落大举入边,从迎恩堡一带进入,直入山西腹地,劫掠大量物资后又从迎恩堡扬长而去。
站在迎恩堡北侧的高地,耳边风声呼啸,似飙骑突进狂奔。向西望,长城逶迤间有山谷孔道,彼时蒙古铁骑从这些孔道进入,军事防御地位十分重要。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对此已有认识,于今内蒙古清水河境内修筑大边,以“前朝旧垣”“新修城堡”相结合的方式,在大同与河套间立起屏障。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令,从天镇榆林口起,一路向西修筑烟墩,至黄河,所经之地亦覆盖迎恩堡西线,每个烟墩屯兵三十余人,成为大明边防前线。明中后期,随着长城防线后移,迎恩堡成为战略要地。公元1517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居庸关巡边,恰逢蒙古首领小王子大军扰边,武宗遂自封“威武大将军”,在大同、阳和一带调兵遣将,于长城以内摆开战场对打。
蒙古铁骑从玉林卫边墙攻入,一路南下进至到应州(今应县),明武宗亲自督战,双方在城南润子村展开大战,难分胜负。参将郑彪从阳和卫(今阳高县)支援助战,阻挡蒙古铁骑攻势。武宗御驾亲征,明军士气大振,“自辰至西,战百余合”。不久,蒙古部落兵力有所退缩,武宗与众将士“且战且进”,追至迎恩堡一带,适逢天刮大风,黄尘漫天,武宗为防对方有诈,下令就地布防,待蒙古大军撤走班师。此战历史评价褒败不一,但此后二十余年蒙骑无大规模犯边,也是不争的事实。
市道通衢
迎恩堡向西约10里地,有村名刘货郎、掌柜窑,再向西有村板申。熟悉明代大同镇历史的读者,应该了解板申一词的含义及其反映的历史社会背景。
板申,亦作板升、拜牲等。蒙古语“房舍”意思。据考出自汉语“百姓”,有升板筑垣的意思。明中后期,随着与蒙古部落关系的缓和,汉人开始迁徙到俺答汗统治的土默特平原,开荒筑房,建村定居。当地人把这些房舍、村落和汉族百姓称为板申。后期蒙古部族也效仿汉人定居,学习先进的农耕技能,过上农牧结合的生活。
今天的迎恩堡保存的衙门署、戏台、粮库、车马大店遗迹,是隆庆和议后,长城内外交往交流进一步密切的见证。1570年,俺答汗的孙子携家人款塞,成为明蒙和议的诱因。大明王朝分俺答汗为顺义王,沿长城开放通商口岸11处。迎恩堡迎来商贸往来的岁月,堡外近边设市场,定期开放官市、民市,互通有无,内外边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这段历史被记录在堡东边的平鲁长城陈列馆内,展馆内收集整理与平鲁县长城有关的史籍文献和实物,分九个章节讲述平鲁长城文化内涵,包括起筑时间、卫所军堡、长城碑文等,其中“铸剑为犁”单元详细描绘隆庆和议带来的深远影响。
互市推动的商贸交往成为后来300多年间迎恩堡的日常。近年来研究长城商贸融合的学者常用“东新平、西迎恩”来形容其地位。“东新平”所指为天镇县新平堡,处在晋冀蒙三省交界处。隆庆和议后,这里与得胜、守口一同成为大同镇东路国家级贸易口岸,每年交易马匹数过万,繁华兴盛一时无二。今天的新平堡内外还保留典型的马市商贸遗迹,堡外的西马市村原为马市堡旧址,宣威楼高大矗立。堡东街北街存有完整的古代商铺,前店后厂的痕迹清晰。相比之下,迎恩堡略显遗憾,只有车马大店等几处遗存。
车马大店为商道的附属,这条商道至今仍以另外一种形式承续着繁忙,如今其名为109国道,长城与公路交汇,纽带于此具象。
文字:温鹏毅
图片:温鹏毅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