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跨越2300公里的文明交响——“山堂水殿云深处”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徐州博物馆启幕纪略

跨越2300公里的文明交响——“山堂水殿云深处”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徐州博物馆启幕纪略

发布日期:2025-08-04 10:13 2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日报


陶毡帐(北魏) 大同市博物馆藏


镇墓兽(北齐) 太原市博物馆藏


残石雕菩萨像(北魏) 云冈研究院藏


石雕石柱础(北魏) 山西博物院藏


 

  这是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文明交流长卷上的璀璨明珠,闪耀着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永恒光芒!


  这是一座蕴藏皇家气象的佛教艺术殿堂,承载着信仰的力量与雕刻的史诗!


  这是一曲在政权激荡与民族融合的宏大背景下奏响的历史交响,余音千年,震撼人心!


  今日,一场跨越2300公里借展路线,联动8家文博单位的“山堂水殿云深处”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徐州博物馆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徐州市文广旅局(市文物局)指导,徐州博物馆、云冈研究院主办。


序章:历史的回响


  公元4至6世纪,来自北方草原的鲜卑拓跋部,以其雄浑的气魄,在中国北方建立起强大的北魏王朝。王朝定鼎,目光西向,统治者锐意经略广袤的西域。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这座矗立于农耕与游牧文明交汇处的都城,不仅是新兴鲜卑政权的权力中枢,更一跃成为丝绸之路东端最耀眼的起点与最繁华的国际贸易枢纽。史书载其盛况:“诸胡咸服,西域复平”,“贡使往来不绝,商贾经年盈路”。沉寂已久的古丝路,在北魏平城,如巨龙苏醒,再度焕发出蓬勃生机。汉末以来几近中断的东西方血脉,被重新有力地连接起来。


  丝路畅通,驼铃悠扬。平城,这座汇聚了天下财富与奇珍的都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之窗”。西方的使臣带着远方的敬意与使命,商人携来异域的奇货与珍宝,乐师奏响陌生的旋律,僧人传播着佛陀的智慧……他们如涓涓细流,汇入平城,不仅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更将域外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乃至审美情趣,深深植入这片土地。


物证:胡风东渐的印记


  历史的尘埃之下,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那个开放包容时代的生动图景。在北魏平城及周边地区的墓葬、遗址中,胡人形象栩栩如生:陶俑深目高鼻,身着胡服,或牵驼引马,或载歌载舞;壁画与石刻上,他们或作为商旅,或作为仆役,或作为乐舞伎,活跃于各种场景之中,成为那个时代国际化都市生活的真实写照。物质文明的交流同样绚烂夺目:晶莹剔透的琉璃碗,折射着地中海或西亚的工艺光芒;造型独特的鎏金高脚酒杯,散发着浓郁的粟特或波斯风情;精雕细琢的波斯银盘,承载着贵霜帝国的艺术基因;华美贵气的镶宝石金戒指,则可能是来自更遥远西方的奢侈品……这些充满异域“胡风”的器皿,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文化交融的无声证言。


  徐州,古称彭城,是大汉王朝的龙兴之地;大同,古称平城,是北魏王朝的崛起之都。两地之间虽相隔千里,实则血脉相连。北魏迁都平城后,从全国各地征调工匠以营建都城,其中来自徐州地区的能工巧匠,是建设平城和开凿云冈石窟的重要力量。徐州工匠将两汉以来传承发展的石刻技艺带到了朔方北土,他们手中的斧锤与凿锉,不仅雕刻出真容巨壮的佛教造像,更打通了汉魏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使云冈石窟成为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永恒象征。


  云冈石窟,正是丝绸之路黄金时代中西文明深度交融所孕育出的伟大而辉煌的物证。它绝非简单的佛教艺术移植。在它那气势恢宏的窟龛、庄严慈悲的佛像、繁复精美的纹饰、生动传神的故事雕刻背后,清晰可见犍陀罗艺术的希腊化遗韵、秣菟罗风格的印度源头、凉州模式的深厚积淀,以及中原汉文化的最终消化与创新升华。它是一座由石头雕刻而成的“世界艺术博物馆”,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丝路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思想的火花、艺术的灵感,最终在云冈这块神圣的岩壁上,结晶为震撼世界的艺术瑰宝。一场以云冈石窟艺术为主题、跨越平城、彭城2300公里的特别展览也在酝酿之中。


筹备:跨越千里的文化接力


  筹备的号角早在今年5月就已吹响。徐州博物馆特展团队怀揣着对云冈艺术的敬仰与传播文化的热忱,率先踏上北上的旅程,造访了云冈石窟艺术的守护者与研究者——云冈研究院。双方就展览主题、学术支撑、文物借展可能性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座谈,奠定了合作基石。紧接着,团队马不停蹄,先后拜访了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太原市博物馆等山西重要文博机构。每一次会面,都是思想的碰撞与共识的凝聚。从展品遴选的艺术价值与代表性考量,到展陈策划的叙事逻辑与视觉呈现,再到文物安全保障这一重中之重涉及的每一个细节(包装方案、运输路线、环境监控、应急预案等),都经过了反复推敲与周密论证。正是这些前期细致入微的沟通与协调,为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协作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展览方案也在不断吸收各方智慧,历经数轮修改完善,力求精益求精。


  共识达成,方案落定,真正的“接力”进入最紧张、最关键的文物借展阶段。7月20日,一支肩负重任的徐州博物馆借展点交团队从彭城徐州正式启程,踏上了这场跨越2300公里、串联起晋豫苏三地八方的文物“迎请”征途。


  北线征程(山西大同):团队首站抵达丝路起点、云冈故乡——大同。在云冈研究院,面对那些承载着千年佛光、或恢弘或精妙的石窟造像(复制品/代表性构件)及出土文物,点交工作庄严而细致。每一道刻痕、每一处细节,都在专业灯光下被反复确认、记录。随后,团队奔赴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市考古研究所,遴选那些反映平城时代社会风貌、丝路贸易、佛教兴盛的珍贵遗存。胡俑的生动表情、异域器皿的独特形制,都在点交清单上留下精确的注脚。


  中线转战(山西太原、侯马):带着大同意犹未尽的厚重,团队挥师南下省城太原。在山西博物院这座三晋文化宝库中,遴选能体现山西在北魏时期重要地位、以及与云冈艺术关联的精品文物。紧接着,在太原市博物馆,寻找反映晋阳(太原古称)在北魏时期作为重要区域中心的独特见证。行程继续延伸至晋南侯马,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侯马工作站,团队的目光聚焦于那些揭示北魏手工业、建筑技术或文化交流的考古新发现。


  南线集结(河南郑州):离开三晋大地,团队折向中原腹地——郑州。在河南博物院浩瀚的藏品中,精心挑选能够展现北魏时期中原与平城互动、佛教艺术传播流变,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物精品,为展览增添中原视角的厚度。


  荣归彭城(江苏徐州):满载着沉甸甸的文化嘱托与希冀,团队最终返回目的地——徐州。在徐州博物馆,整合本地相关资源,为这场跨越时空的文物大集结画上圆满句号。


  云冈研究院策展布展团队负责人王晨说,这条精心规划的借展路线,在地图上画出了一道充满使命感的轨迹。2300公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距离,更是文博工作者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对学术交流的热忱之情、对公众美育的责任担当所丈量出的精神长度。每一次点交,都是专业与严谨的体现;每一次握手,都是信任与友谊的传递。每一件最终入选的展品,都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条穿越时空的文明联线,一份凝聚着晋豫苏文博人心血与协作匠心的文化情谊。


盛典:历时4个月的艺术探访


  历经周折,跨越山河,120余件/套承载着北魏王朝气象、丝路文明光辉、云冈艺术精髓的珍贵文物在徐州闪亮启幕。它们来自不同的收藏地,讲述着不同的历史片段,却共同指向同一个恢弘的主题——云冈,以及它所代表的那个开放、交融、创造的时代。


  王晨说,“山堂水殿云深处”,这不仅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诗意描绘,更是千年文明对话的入口。在徐州博物馆精心营造的展厅中,皇家石窟的庄严气度、丝路胡风的异域情调、佛教艺术的璀璨华章,将穿越历史的帷幕,生动地呈现在每一位游客的面前。


  作为全球首个云冈石窟数字化实践的重要成果,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支持、云冈研究院官方授权,依托数字建模与LBE大空间定位技术,数字云冈的幻境——“石窟上的王朝”LBE VR大空间展全国巡展的首站也落地徐州。在徐州博物馆下沉广场,观众可以亲历北魏历史现场,自由探索千年石窟细节,深度解读丝路文明交融实证,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的新维度。




文字:赵永宏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