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给你一个来偏关的理由

给你一个来偏关的理由

发布日期:2019-11-01 11:20 8113人浏览 文章来源:太原道


1.jpg


        在山西偏关的山沟古堡边,随便捡起一块城砖,历史都在百年之上。想想有点惊悸,但这却是真实的。难怪当地民谣说,墩台遍地冠中外。走近偏关,面前尽是沧桑的座座古堡和厚厚土墙,符合人们关于宋、元、明、清古代争战筑堡垒墙的一切想象……


游人专家蜂拥偏关


        墙“老”堡“古”招客来。近些年,先后有来自北京中国长城学会、大同市长城学会、忻州市长城学会、朔州市长城学会的人们纷至沓来考察山西省偏关县的长城。与此同时,来偏关游览的人们也在逐年增多,仅今年前来签约合作的旅行社就达百余家,是什么原因招引大家蜂拥此地呢?10月24日至26日,记者随同朔州市长城学会一起走近偏关县考察,终于弄清了众人热至偏关的多个理由。


        对各地长城学会而言,“爱我中华,护我长城”号召在先,保护好长城,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研究开发长城更是长城学会的使命所在。“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偏关作为长城大县,有着126公里之长无比珍贵的长城历史资源和保护开发长城的宝贵经验。既有资源,又有经验,当然值得各地学会专程前来实地观摩考察并借鉴学习。


        对全国游客而言,山西省偏关县又是一个很特殊的旅游之地,独一无二、保存完整、地造天成、人文厚重的偏关峙沟长城、老营、老牛湾、明灯山、乾坤湾、红门口地下长城、护城楼,文笔塔等处自是游览的好去处。尤其偏关又是黄河入晋第一县,天然的黄河与古人留下的长城古迹在该县交汇握手,加上近年来当地县委、政府的科学规划,大手笔开发,县乡村三级道路微循环全部贯通,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032公里,黄河1号旅游公路和长城1号旅游公路顺利推进,重点突破了资金受限和景景不通两大难题,通车后偏关的旅游由点上游变成两线游,由自驾游变成组团游。地处晋陕蒙相连位置的偏关伴随着灵河高速、准朔铁路的开通成功融入山西省“大路网”,结束了偏关没有高速、不通铁路的历史。路通业兴,促进当地发展旅游业、物流业如虎添翼,使之更加引人入胜。


2.jpg


        天造一个老牛湾,地生一个偏头关。偏关地处晋西北,北靠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邻黄河,与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南与河曲、五寨相连,东与神池、平鲁毗邻。我们打开中国地图,其上山西省呈平行四边形,而偏关就位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西北角上。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入山西经过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这个偏关县,全县总面积1685平方公里,辖4镇6乡245个行政村454个自然村,总人口11.5万。


三关之首偏头关的前世今生


        偏关缘何得名?其地形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又为历代重要军事关隘,故名偏头关,有“三关守镇,九寨屏藩,晋北锁钥之地”的美誉。偏关古称林胡,北汉天会元年始名偏头寨,元大德三年改名偏头关,清雍正三年置县。偏头关与雁门关、宁武关并称长城外三关,有“金雁门、铜偏关、铁宁武、生铁铸成的老营堡”之说。明代山西巡抚何乔新诗作《偏头关》曾这样描述:“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


        走近偏关,探寻一下它的历史。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征战于偏关一带,公元前302年,他颁布命令,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增强军事,攻破楼烦,攻击匈奴,并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修筑长城以抵御胡人入侵,从此偏关被划入中原领土。


        到了宋朝,偏关作为大宋北方军事的最前沿,成了抵御辽兵的重要关口,当时镇守这里的便是杨家将。太平兴国年间,漠北的辽兵进犯中原,杨业、杨延昭父子与契丹征战于雁门、偏关一带,忠烈报国。杨家将浴血疆场、威镇三关的故事,也被后世传为千古佳话。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建立大明王朝,派大将徐达和常遇春攻下元大都(今北京)。元朝的顺帝远逃大漠以北,史称北元。明朝在北部边境设置九边重镇,设立十六个卫、所。其后明朝政局的变化又把偏关推向了民族战争的前沿,使它成为享誉中华的外三关之首。


        三关之首,有名有实。你看,从西面,仅隔一条黄河,河套的敌人虎视眈眈;北面,秦代的长城早已损坏,偏关直接面对着蒙古铁骑,两面临敌,孤悬敌境,偏关的战略地位凸显,十分重要,言其为首。从明朝宣德皇帝开始,蒙古骑兵开始大规模不断侵扰明朝边境,明朝政府不断加强九边各镇的防守。长城沿线的九个重镇山西有两个,一个是大同镇,一个是太原镇(也称山西镇、三关镇)。太原镇的驻地从宣德四年开始到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驻扎偏关长达114年之久,守护疆域1300多公里。从明朝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明朝选派光禄大夫、左都督、领正一品武官衔的李谦出任山西镇总兵到嘉靖二十二年,偏关共住过总兵二十三任。守护将士5600多人,偏关城内,有总兵衛署、太原同知府衙、监军太监府、兵备道衙门、西粮厅署五个省级衡门,是山西省的军事政治中心,从此,偏关开始了它的辉煌历程。


        洪武二十三年,镇西卫指挥使张贤修筑的偏关城就是现址,周长五里一十八步,高三丈五尺,境内长城蜿蜒、峰台遍布,守护着明王朝的安定,被称为晋北锁匙地,内外长城第一关。


3.jpg

4.jpg

5.jpg


        历史延续,到了清朝,在中原大地上出现一批活跃人物,那就是晋商。山西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主要就是走西口、闯关东。走西口的商品流通运道包括水路和陆路交通,水路主要河流就是黄河。黄河流经偏关长达32公里,其时官府设立了很多渡口,有老牛湾、关河口、寺沟等。据《山西通志》记载:每年秋,从包头、宁夏等地沿黄河顺流而下的船只多达百余艘,所载货物大多为皮毛、粮食等,驶抵偏关、河曲、保德、碛口等地推销后,转装煤炭、瓷器逆水而返。偏关就成为一个重要贸易物资集散地,其时,船只往来如梭,航运业务兴盛,导致那时出现了不少走西口的偏关人。《走西口》台词“ 家住在太原(偏关)爹爹孙朋安”就是佐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斗转星移,虽说历史已经走远,但是这段辉煌的历史也给偏关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偏关县长城学会会长胡美仓表示,目前全县有不可移动文物192处,1984年长城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长城总长度8851公里,而偏关县境内有九道长城,里程现存500公里,烽火台1000多座。古堡历史上有49座,现在保存下来的有29座,是全国长城最复杂、古堡烽堠最多的县份之一,是名符其实的“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


6.jpg


        历史研究同样离不开数据。①从长度说:偏关全境现有长城500公里,占山西全省长城(2500公里)的1/5。②从年代说:偏关长城纵跨赵、秦、北魏、明四个朝代。③从密度说:偏关长城分为大边、二边、三边、四边、内边、黄河边六道长城。④从类型说:偏关长城包括石砌长城、砖包长城、土夯长城、崖壁长城四种基本类型。长城形态多种多样,他们或连接,或独立,展示了过去守边将士的勤劳和智慧。形容长城是中华儿女坚韧挺拔的脊梁虽是溢美之词,也恰合实际。长城建筑涵盖了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望台等各种形式,类型之多全国罕见。⑤从现状说:偏关长城虽说经过了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风霜雨雪,至今基本保存完整。


        事实是,万里长城从鸭绿江绵延东来,翻越崇山峻岭,经朔州市平鲁区入忻州市偏关境,继续西行,直抵偏关老牛湾。千里黄河从昆仑山下滚滚东流,在内蒙古喇嘛湾急转直下,也来到偏关老牛湾,老牛湾成为黄河入晋第一村。走近偏关,这是个必需要来的特别地方。这个地方也是长城与黄河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刚健雄伟的万里长城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在这里首次相聚,中华文明的两大象征在此深情握手,犹如挽成一个吉祥的巨型中国结,形成碧水依古堡缠绵将醉、长龙饮深涧蓄势腾飞的壮丽风景,不睹留憾。


        胜景目不暇接。从偏关老牛湾到寺沟,长城与黄河并肩而行达60里,又是万里长城沿线二者并行最长之处。偏关是山西省境内外长城交汇的唯一县份,外长城从朔州市平鲁区东行至偏关境内,在柏杨岭好汉山堡与从神池境内北进偏关的内长城交汇,形成一个“丫”状衔接点,故柏杨岭交汇处被长城学者形象地称为“丫角山”。


        偏关现存古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好,均为全国罕见。事实为证:①从年代跨度说:偏关古堡有战国和隋唐的吴王城、西汉的九龙山古城,年代跨度长达2000年。②从保存数量说:偏关境内三里一墩、五里一台、二十里一堡,历史上古堡多达49座,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仍有20多座。③从功能性质说:偏关古堡有作为指挥中心的偏头关城,有作为传烽接应地草垛山堡、黄龙池堡等,有作为驿站的马站堡,有作为重要驻兵地的老营堡,有作为桥头堡的水泉堡、滑石涧堡、老牛湾堡。④从建筑规模说:有面积达50000平方米的特大型城堡、中华长城第一堡老营堡,也有面积不足600平方米的袖珍城堡柏杨岭堡;作为长城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保卫中原王朝安全的重任,因此大多建筑坚固,规模宏大,夯土筑墙,包以青砖,形如小型城市。这些古堡目前虽已失去军事功能,但仍是当地百姓和守边将士吕姓、郭姓等后裔居住生活的地方。


7.jpg

8.jpg

9.jpg


        古人留遗存,今人续新文。如何保护开发?怎样让这些远古遗存造福当地百姓?这是偏关县县委书记王源脑子里多年来一直思考实践的一个大课题。偏关县天峰坪镇总面积65.3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9600多人。天峰坪镇是偏关县旅游开发的重点乡镇,黄河流经偏关32公里,可在天峰坪镇寺沟村目睹到黄河和长城并行七十六华里的壮观景象,它们犹如两条蜿蜒的巨龙结伴同行,不离不弃,共同彰显着中华民族不朽的气节,堪称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圣地。这里还有亚洲单孔跨度最大的铁路钢桥,横跨黄河;有元代古刹护宁寺……偏关县委、县政府延古续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县百姓造福,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克服困难,在天峰坪镇寺沟村打造了黄河长城边塞风情游护宁寺景区。该县在山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修缮长城150多米,还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栽植了仁用杏经济林15000亩、800亩白水大杏采摘园、5000亩油松侧柏,努力为游客打造一个优美的边塞山水乐园。


        从天峰坪地界开始进入紫金山生态经济型林业示范工程区,这是偏关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设实施的一处重点工程,也是偏关黄河流域“两湾一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组成部分。其总面积4万亩,其中营造生态林3万亩、经济林1万亩,绿化里程27公里,沿线绿化村庄5个,沿路满眼看到的绿色都是人工栽植的生态和经济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峰坪有20多座硫磺矿,曾经是全县财政的重要来源,占财政收入的2/3,支撑着偏关县的经济命脉,生产的产品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远销海内外,畅销全国。其后因工艺落后、环境污染等原因逐渐淡出了市场,沿路随处可见的烧硫磺矿窑是该镇过去辉煌历史的铁证。


        如今,利用偏关县属于太阳能资源二类地区、全年光伏发电有效时间1500小时的得天独厚优势,建设光伏电站。截至2018年6月底,全县仅3KW户用光伏扶贫电站共安装6294户,目前全部并网发电受益,成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阳光工程”,集中式、联村式、分布式“三种模式”光伏扶贫电站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偏关的酸捞饭让人终生难忘,香喷喷的胡油焖酸粥是养育偏关人民的主食之一。从农业方面来看,偏关县盛产糜,谷,豆类,荞麦为主的小杂粮和脱毒种薯。其中张杂谷子是偏关县的主要杂粮之一,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倾力打造“全国张杂谷子种植第一县品牌”。偏关小米、偏关羊肉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10.jpg


        酸粥润肠肠,羊肉香窝窝。养羊是偏关县一县一业的一大产业,每年的赛羊大会盛况空前,成为当地一年中最为壮观的人文盛景。全县通过各种养羊方式养羊,目前保守估计达到85万只,1995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养羊先进县,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肉羊生产技术示范县,偏关县是山西第二养羊大县。偏关县每年会举行赛羊大会,十个乡镇的农民领着自家最好的羊前来参赛,通过羊的年龄、产容量、重量、品种进行综合评分,今年已经是第十八届赛羊大会。


        偏关造林绿化全国闻名。偏关境内山多坡广,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风沙危害严重,气候干旱严重,全县80.6%的土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有山不见树,有地不打粮”的民谣流传。偏关县委、县政府发扬30年不间断植树的偏关精神,县委书记王源、县长曲俊安年年带领四大班子领导亲手植树,留下佳话。目前,全县林地面积156万亩,森林覆盖率15.86%,林木绿化率40%。2014年,偏关县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全国旱区造林绿化现场会并发言。2015年,山西省林业现场会在偏关召开,他们干群一心,愚公移山,发扬右玉精神,创造了偏关绿魂。如今置身偏关,放眼山川,林草茂盛,鱼鳞坑星罗棋布,旱作梯田纵横交错,美景可观,全国生态经济学家石山和王耕曾由衷夸赞偏关留下“生态意识结硕果,晋蒙之间一枝花”。


        偏关人如今吃喝不愁,此地民风淳朴,深深吸引外地人来此作客。当地党政领导在保障百姓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着手为偏关百姓谋划更美好的未来。近年来,偏关县开工建设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未办的大项目,先后引进了焦煤、同煤、龙源、大唐等大集团进驻偏关,打破了偏关自1992年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之后再无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偏关的历史。


三晋水电第一县


        偏关的万家寨举世闻名,古代就是有名的屯兵重地,如今又是全国知名的水利枢纽。万家寨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北干流托克托至龙口峡谷河段,左岸隶属山西省偏关县,右岸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每年向内蒙古和山西供水14亿立方米,电站装机108万千瓦,年发电27.5亿度。 工程于1993年立项,1994年底主体工程开工,1995年12月截流,1998年10月1日蓄水,1998年11月28日首台机组发电,2000年全部机组发电。万家寨水利枢纽是一座以供水、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等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一项工程两大作用,万家寨水利枢纽是以水来发电,万家寨引黄工程是以电来引水。


        游人到此,总要看看这里保留下的当年修建大坝时人们上下班的通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通道,它是一条横跨黄河、全亚洲最长的人行铁锁吊桥工作通道。万家寨水利枢纽是国家九五重点工程,也是山西省“引黄入晋”水源龙头工程。修建之初,乔石、邹家华、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曾来此指导过工作。2005年,万家寨水利枢纽成为全国水利风景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若有太极,就是乾坤湾的模样

 

        太极八卦图的发源地究竟在哪里?中国地大物博,形似太极八卦的地方有几个,但山西偏关县的乾坤湾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应当是名副其实的太极八卦图发源地。来到偏关,应该走一下乾坤湾。乾坤湾由偏关县委、县政府投资修建,它以太极八卦作为景区修建的主旨,黄河从上游流下来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S形线,从高空俯瞰特别像一个天然的太极八卦图,很多知名地理专家、学者认为这里是太极八卦图的发源地,所以取名乾坤湾。乾坤湾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打造出来的天然景观,更是当地县委、政府造福偏关人民的一个聚宝盆。


11.jpg


天下有名老牛湾


        偏关老牛湾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曾是北宋和辽、金、西夏、明朝与鞑靼的界关。老牛湾堡建于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52年的历史。


        作为晋西北民俗文化的摇篮,偏关老牛湾知名度很高,老牛湾景区距离偏关县城49公里,是黄河流入山西经过的第一个村,黄河入晋第一村。这个小村曾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古堡,因村里人走的石坂路、住的石窑洞,被专家认定为中国石头民俗博物馆古老村落。这个村因“神牛开河”的美丽传说和“中国长城与黄河在此交汇握手之地”闻名天下。村里有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晋蒙黄河大峡谷。有被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内蒙古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授予的“摄影写生基地”。


        这里还是国际溜冰赛道国内唯一的天然重要场地。因万家寨水利枢纽的修建,万家寨上游黄河形成了长达40多公里的高峡平湖,每到冬天就是一个天然冰场。据国家权威监测部门认定,冰上运动项目冰层结冰厚度需在15公分以上,而老牛湾每年的滑冰季(1月初),冰层厚度可达40-80公分左右,冰面晶莹剔透,平整光滑,被国际滑冰组织评为国内最理想且唯一一处天然赛道。滑冰比赛从2013年延续至今,已连续举办5届,吸引了来自荷兰、德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参加,参赛总人数达600人左右。2018年“全国大众速度滑冰马拉松系列赛”“长城黄河极致越野徒步赛”先后在老牛湾开赛,创造了报名人数最多、用时最短的大众速滑纪录。


        2013年,偏关县老牛湾被国家财政部、文化部、住建部联合命名为中国传统古村落3A级;2014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5年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称号。2016年以来,偏关县盘活整合文旅资源,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深挖黄河长城资源优势,引进山西高新普惠战略投资,推动老牛湾华丽转身,全面升级。吃旅游饭已成常态,老牛湾目前发展农家乐32家,旅游从业者占户籍人口的6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75万元。如今,县上高起点编制完成《偏关县大老牛湾旅游区总体发展规划》,创建申报4A级旅游景区。


12.jpg

13.jpg



长城建在地底下


        你听说过,也见过地面长城,地下长城可能是首次闻听吧?而偏关县就有这样的去处,它就是偏关县“红门口地下长城”,这个地方位于该县水泉乡水泉村。水泉村古称水泉营,始建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是长城红门口的驻军堡,红门口是长城要塞,水泉营是镇守守红门口的游击将军署,号称“三关前哨”。1968年,当地人民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结合当地已有的古长城展开此项工程。水泉堡曾经是北京军区“长城沿线战斗村”建设工程之一。明代地上长城搬到地下,成为现存全国规模最大战备地道。2013年8月,在偏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由水泉乡人民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是偏关边塞军事历史风情游的一部分,由红门口遗址、水泉营古堡、战备地道三部分组成。目前,水泉营古堡正在修复古道、古牌楼、古戏台,停车场和改造道,战备地道改造完善2600米,适合开放的有1650米。战备地道有土洞、砖砌地洞,总长约8900米。水泉战备地道的主体功能是藏运兵员,上下三层,出口众多,四通八达,又因为其主体部分由明长城砖砌成,更增加了历史文化价值,在全国现存战备地道中首屈一指,名副其实。


三晋奇士万世德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偏关接触偏关人,体会一番当地的风俗民情,别有滋味。那么偏关的名人、名吃、民俗有些什么呢?


        历史上的偏关人,大名鼎鼎的就是万世德。万世德从小聪明过人,曾有右都督出上联“三光日月星”,年仅5岁的万世德对出“一统山河地”。他25岁考进士,被时任山西按察司使的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称赞为“三晋奇士”。万世德先后任南阳令、山东令、蓟辽总督巡防天津,他的一生以文入仕,以武成名,文可安邦,武可定国,曾先后在青海、甘肃等地多次平定蒙古族叛乱,屡立奇功。万世德帮助朝鲜攻打倭寇立功,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偏关每十年要过一次会,可别小看这个会,这是万历皇帝亲封的“敕旨钦命龙华盛会”,就是为了纪念万世德。


14.jpg



山沟小城风味浓


        俗话说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偏关作为一个偏远小镇,有自己独特的小城风格。偏关县全县耕地面积52.9万亩,7.8万农民,这里年平均降水量425毫米,无霜期145天左右,非常适宜五谷杂粮种植。偏关的特色饮食有三,一冷一热一小吃。偏关有一道凉菜,那就是荞面碗托。朋友告诉我,最好吃的就是中大街的杨如如碗托。不用怀疑,看着那个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小地摊,你就知道好不好吃了。热菜就是偏关的酸饭。外地人到偏关会发现这里的农家家家锅台上都放着一个特殊摆设——又黑又亮的陶瓷罐,当地人叫浆米罐,放酸米的。偏关人一天三顿吃酸饭都不重样,早上喝酸稀饭,中午吃酸粥,晚上吃酸捞饭。尤其是夏天,酸捞饭消渴健胃,凉爽宜人,偏关人称它是“农民的健力宝”。


        滋养偏关人的这道主食,还有一番文化说道呢,酸捞饭的来历跟杨家将有关。传说杨家将一队人马镇守偏关时,一天中午,兵营火头军刚把米放入水缸里淘米做饭,敌兵打来了,杨家将火头只好扔下米缸去打仗,打了两天才打败辽兵,回到营中就用已经酸了的米做了粥,因为兵士两天未吃饭,又饥又渴,此时的粥吃到口里酸中带甜,甜中带香,非常可口,从此,杨家将火头军就把这个吃法传给老百姓,酸饭便流传至今。小吃还有烧肠子,经过三道工序,和面,蒸,煮。烧肠子外脆里嫩,别有一番滋味。


石窑洞是我家


        住过楼房的城里人来到偏关,都会为这里的石窑洞而好奇。当地人就地取材,垒石为家,家家如此,户户一样,构成独特的景观。居住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偏关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它源于自然,用于生活,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成功范例。石窑洞既是偏关先民们与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也是偏关人民不断改善自身生存条件这一艰难过程中的伟大创举。虽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后来有了多种居住形式,但是因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其本身的顽强生命力,偏关窑洞得以延续至今,它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偏关的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黄土具有保湿储能隔热及自身调节小气候的功能,偏关的窑洞就有冬暖夏凉、保湿恒温的独特优势。偏关窑洞的建造投入少、成本低、难度小,因地取材,构筑合理,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在偏关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延续数千年的黄土石窑洞建筑在老牛湾仍保存完好。常来偏关转转,常来偏关看看,宿于偏关石窑洞,躺在火烧的土炕上会有别样的感受。


守关人群更是别样的风景

 

        如果说偏关的自然景观引人入胜,那么为打造偏关旅游业作出贡献的人们更是此地一道靓丽的风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偏关县委书记王源2009年调任偏关历任县长、书记,至今主政偏关已有十个年头。他出生在平型关,工作在宁武关,守望在偏头关,自称是守关人的后代,曾入选“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十大杰出人物”。


        王源接受中视新闻观察员访谈时说,如今人为破坏长城因素减少,但在现实生活中,长城修缮备受关注,争议颇多。事实上,有些为民谋福的大事,当下难见效、长远必利好的项目,在实施中有矛盾、引发争议在所难免。争议面前作为主政一地的官员如何办?王源说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担当,同时也要统筹考虑、慎重作出每一个决定,决策的前提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长远益放在首位去考量。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谈不上决策权。十年间,王源书记走遍了偏关县的百余处长城遗址。作为一县家长,为啥对长城情有独钟?这是由偏关这个长城资源大县的现实基础决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做好工作。偏关地理偏远、地下资源不足,从偏关的长远发展来看,发展旅游势在必行,那么就必须做好偏关的长城、黄河两篇“大文章”,准确决策,科学拍板,事关千秋,造福人民,懒惰不得,勤政为本。


        千秋大业,重在落实。十年来,偏关先后恢复了当年的“三关”总传烽虎头墩护城楼,建起了长城博物馆和长城碑林,维修了寺沟长城,修复并开发了水泉堡地下长城、水泉堡城门和城墙,对内长城最大的明代军事古堡“老营堡”进行了部分复修,还修缮了偏关境内的护宁寺、隆岗寺、县城鼓楼及部分古民居,并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建立健全了长城保护工作机制。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国家级贫困县偏关是个财政穷县。2017年,偏关全县公共预算收入1.2亿元,在忻州14个区县里属于比较困难的。但在长城保护、修缮方面投入的资金,近十年来累计达1亿多元。 钱从哪儿来?穷则思变,偏关县先后向山西省文物局上报项目,前后大约争取到1000多万元,剩下的县里自筹。修缮长城按照每米基本修缮费用5000元来算,偏关有126公里长城,那就是6.3亿元,这还没有加上烽火台、关堡等重要建筑的维护修缮,费用很高。


        办成件大事总是曲曲折折。目前长城的权属划分也不够明确,造成实际投入不足。在一些长城交界的地方,也会出现两地推脱责任、争夺利益、保护利用不统一等问题。王源赞成文物部门提出的“修旧如旧”原则,他认为抢救性的修缮、对长城重要节点的修缮是非常紧迫的。以“修旧如旧”来打造的老牛湾景区涉及文物保护,所以县里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慎而又慎,大事办好是根本原则。


111.jpg

222.jpg

333.jpg



        丰厚的历史遗产既要保护,也需开发,加强文物保护也是在为偏关旅游奠基,现在偏关的旅游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过去因为没有高速、交通不便,再加上县财力投入不足,旅游提出比较早,发展却比较慢。通过逐步积累,这些年偏关打造了老牛湾景区、乾坤湾景区、护宁寺景区等等,“旅游活县”已经成为全县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


        如今山西省委省政府要打造“长城、黄河、太行”三大旅游新板块。偏关有长城、黄河两大元素,机会难得。但偏关的长城和黄河景点比较分散,县里财力有限,多年来想修路却修不成。2019年,偏关县借势省里的重大战略,通过省、市、县和社会资本投入16亿多,全面启动建设“长城1号”和“黄河1号”两大旅游公路,预计2020年可通车。


        脱贫大任,任重道远。包括修建长城1号和黄河1号公路在内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偏关人民的幸福和美好未来。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全县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总规模为91个村10074户25168人,累计完成83个村8143户20987人的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由34%降到5.1%。2019年将完成8个村1931户4181人的脱贫任务,全县整体摘穷帽。


        众所周知,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要对文物进行特殊保护。保护是前提和基础,这是不能动摇的。搞旅游开发不是破坏文物,偏关县既避免过度开发,又合理地利用了长城资源。长城是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资源,要实现开发利用,首先就要修缮。修缮也是一种保护,只有积极修缮,才能做到在保护中适当开发,在开发中持续保护。


        置身黄土厚墙,秋尽冬临的偏关,心似乎空无一物又包容万千。古时筑长城,无非是为了保证百姓的平和安宁,如今开发长城,更是为了人民的富裕和诣。偏关县委、县政府领导身先士卒,率领全县6700名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有目共睹,尽显人民情怀,他们团结带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脱贫攻坚永远在路上。一腔赤诚、一片丹心、一份厚重的爱国情怀长年铺洒在长城脚下黄河边上,守关的人们勤政务实,一直在书写偏关的新史诗,他们也成了百姓眼中又一道最美的风景线……(郑志东)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