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文水南街“舞狮”与北街“舞龙”

文水南街“舞狮”与北街“舞龙”

发布日期:2025-08-04 10:44 3人浏览 文章来源:吕梁新闻网

  在文水县历史上,南街和北街是县城重要的街道,有“金南街银北街”之说。南街以钱庄、账庄而闻名,被称为“金融之街”;而北街明清时期因郭氏读书做官者甚多,人们称为“仕宦之街”。南街北街都有自己的传统民间艺术,那就是南街的舞狮和北街的舞龙。


  先说南街的舞狮,每逢佳节、集会或金融机构庆典,南街都以舞狮来助兴,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舞狮子在民间百姓的口头语也叫“狮子滚绣球”。文水南街民间有俗话:父狮、母狮,滚在一起生出个小狮。可见,它的价值还在于人类对延续后代的渴望。南街的“狮子滚绣球”极具表演技巧,一个狮子需要两个具备武术根底的青年密切配合,才能表演得像模像样,让人喝彩。


  其实,中国的舞狮有南北之分。在舞狮技艺中,南狮重写意,北狮重写实。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文水南街舞狮则是将南狮北狮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在大锣大鼓的伴奏下,表演者模仿狮子各种姿势,行走起坐,翻腾跳跃,摇头摆尾,俯仰跳跃。又有人执绣球引逗、戏弄,喜庆性极强。在舞狮表演中体现出了狮子时而威武勇猛、雄壮威风,时而嬉戏欢乐、幽默诙谐,将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等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尽致。真是“吉祥纳福闹春迟,爆竹声中耍舞狮。抓耳挠腮称一绝,摇头摆尾展雄姿。戏球打滚腾空去,啃爪扬毛窘态奇。急鼓密锣催梦醒,圆眸炯眼惹人痴。”


  再说北街的舞龙,也叫“逗龙灯”。春节舞龙的习俗,源远流长。舞龙,象征吉祥如意、福星高照,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节期间,北街的“逗龙灯”名气最大。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定会热闹三天,龙灯表演队大放异彩,引来无数群众观赏。北街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用竹、木、布、麻扎成龙状,罩之以布画鳞甲,龙身一般分为七、十二节,每节明灯一盏,根据人数的多少,组成人员有的分为两班循环,活动时以木棒将其挑在空中舞动,乐器伴舞,龙头前有一人手持绣球引逗,故称“逗龙灯”。以前是单龙活动,后来发展到双龙,又称“二龙戏珠”。“逗龙”最拿手的要数“抢龙珠”了,龙珠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龙随着龙珠时而腾云驾雾,时而翻江倒海,威风凛凛,气势磅礴。


  每到正月北街舞龙表演的时候,文水县城大街小巷都沸腾起来。在锣鼓声中,一条“巨龙”出现了,它穿着一件黄澄澄、亮闪闪的“龙袍”,神气地仰着头,眼睛炯炯有神,大步流星向前走,每隔一段,就转转圈、打打滚,活动活动筋骨,时而在天空舒展盘旋,似乎在空中腾云驾雾,时而在陆地上盘旋着自己的身体,缠绕住那美丽的龙珠,好像在悠闲地游戏……他们随着锣鼓的节奏,做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仰身、爬行、旋转、缠绕等。龙在他们手中尽情地飞跃、翻腾、游动,各种动作做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不得不对这默契的配合感到惊叹。真是“宝珠一举舞龙开,锣鼓齐鸣闹起来。气势穿云腾紫雾,和风化雨逐天灾。雪花盖顶身姿健,蟠玉环魂步式挨。几度狂欢谁助阵,摇头摆尾上高台。”




文字:梁大智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