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唱腔、火爆的打击乐、舞蹈性极强的动作程式……大同耍孩儿作为一个珍稀地方剧种,承载着乡音乡情,展现着传统文化魅力,新老戏迷众多,近年来在全市重大文旅活动中频频亮相,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深受各地游客喜欢。2006年,大同耍孩儿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王斌祥和薛瑞红入列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耍孩儿】
开启戏曲+文旅
融合新篇章
9日,在古城云路街云中梨园舞台,山西杏花奖得主薛志花、连阳联袂演出了耍孩儿传统戏《扇坟》,精彩的演出深受台下戏迷的喜爱。进入暑期旅游旺季,每周五六日,云中梨园均有传统戏曲上演,由市北路梆子和耍孩剧种保护传习中心的名家新秀担任主演,将耍孩儿剧的风采与大同古城魅力交织呈现。
近年来,“非遗+文旅”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传统观光旅游的走马观花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人们期待在旅游过程中感受文化熏陶。以非遗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不断赋能文旅新业态,让游客的旅途更有“文化味儿”,特别是国家级非遗大同耍孩儿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脸谱成为游客了解大同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云中梨园有耍孩儿名家王斌祥和薛瑞红的工作室,是耍孩儿剧种传承与创新的基地,也成为古城最具魅力的文化打卡点。从今年5月开园以来,演员们以精湛的技艺与游客热情互动,赢得广泛赞誉,常态化表演既向各地游客展示大同戏曲的独特魅力,更传递着戏曲人对非遗传承的执着与坚守。
耍孩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学界公认的“戏曲活化石”,一般认为该剧是承袭了元曲《般涉调·耍孩儿》的名称,剧种在清代已经成熟。耍孩儿传统剧目主要有《狮子洞》《刘家庄》《七人贤》《千里送京娘》《三孝牌》《金木鱼》《打佛堂》《对联珠》等40多部。耍孩儿的唱腔特色是后嗓音演唱,开口先咳出声,然后才唱,且一唱三咳,这种咽音的唱法乡间也形象地称为“耍喉儿”。其表演特色是歌舞并重,舞蹈性强,为其他剧种少见。近年来我市创排的新编耍孩儿历史剧有《琵琶声声》《布衣知府》《云冈魂》等,特别是《云冈魂》还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与国家级非遗耍孩儿两张文化名片首度“联姻”,在外出巡演中好评如潮。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不遗余力做好剧种传习
“作为稀有剧种的传承人,肩负着沉甸甸的传承责任,得把孩子们扶上马再送一程,让大同的国家级非遗剧种耍孩儿一代代传下去,并发扬光大。”8月9日,在云中梨园王斌祥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正在为演员们点评说戏的耍孩儿戏曲名家王斌祥。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斌祥今年64岁,他退而不休,被返聘回市北路梆子和耍孩剧种保护传习中心,云中梨园有演出时就给年轻演员们排戏说戏,有时还应邀上台演出,平时跟着剧团活跃在全市稀有剧种公益性演出和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现场。
王斌祥告诉记者,耍孩儿是个有着“天下第一团”称号的珍稀剧种,大同耍孩儿戏唱腔发声独特,男演员不仅得有好嗓子,还得会用后嗓子演唱,也就是运用脯音演唱,导致男演员特别难挑选。他的徒弟中,连阳已成长为传习中心的中坚力量,年轻演员周士杰2020年进入传习中心,经过多年用心培养,如今已成为传习中心新生代耍孩儿男演员。记者了解到,有了非遗工作室,王斌祥日常工作的重点就是围绕耍孩儿男演员后嗓音的声腔演唱特点给演员们进行指导,还给传习中心的演员们排戏。他表示,会尽全力将耍孩儿剧种的精髓传承下去。
在薛瑞红工作室,薛瑞红正在为即将上场的演员们整理行头,并详细告诉演员们场上应该注意的细节,还给其他演员讲解耍孩儿剧的唱腔、动作、角色扮演要领等。薛瑞红告诉记者,这些演员在她看来跟自己的孩子一样。耍孩儿女角中也有众多表演功夫,如卧鱼、顶灯、走圆场等,都得经常练习,她也把这些看家功夫一一传授给青年演员。
记者了解到,王斌祥、薛瑞红是一对艺术伉俪,也是耍孩儿剧的第三代传承人。王斌祥师从老艺人“三娃旦”高宪、孙有等人,主攻须生,擅长帽翅功、稍子功、髯口功,他继承了耍孩儿唱腔中最具特色的后嗓发声,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和音乐效果,并在表演方面有独到之处。薛瑞红艺名“小小飞罗面”,主攻旦角,师承其父亲“小飞罗面”薛国治。耍孩儿剧团的前身是大同市民间戏剧团,1969年耍孩儿剧团解散。1978年,大同市艺术学校招收耍孩儿班,学员40名,并聘请老艺人回校执教。1982年重新组建大同市耍孩儿剧团,王斌祥、薛瑞红是剧团的第一批科班生。耍孩儿剧团是耍孩儿剧种唯一一个专业表演艺术团体,故1992年文化部将该团命名为“天下第一团”。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王斌祥、薛瑞红创作出众多的舞台艺术精品,塑造出众多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两人的代表剧目有《血手印》《血溅乌纱》《打佛堂》《扇坟》《琵琶声声》《布衣知府》等。2007年,由王斌祥、薛瑞红主演的《琵琶声声》参加中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戏剧汇演获金奖。2008年2月26日在梅兰芳大剧院举行的非遗传承人戏曲专场演出会上,王斌祥、薛瑞红演出的戏曲传统剧目《扇坟》作为开场戏,在京城赢得满堂彩。
2021年4月,王斌祥、薛瑞红工作室在市北路梆子和耍孩剧种保护传习中心揭牌,标志着耍孩儿非遗剧种的传承、研究有了专门的平台,更多戏曲爱好者可以得到系统培训和学习。今年“五一”期间,工作室移至古城云中梨园,有了演出阵地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传习指导。
【中坚力量】
稀有剧种后继有人
市北路梆子和耍孩剧种保护传习中心近年来一直努力培养和吸引人才,让地方剧种始终保持活力,有意识地让青年演员到舞台第一线锻炼。在大大小小演出中,耍孩儿传统戏《狮子洞》是一出最见功夫也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目,特别是《扇坟》一折更是久演不衰的折子戏。王斌祥和薛瑞红将耍孩儿《扇坟》演成了戏曲经典,无论唱词还是表演动作都无懈可击,如今这出戏的精髓已经传授给了他们的徒弟连阳和薛志花。连阳和薛志花两人均为市级耍孩儿代表性传承人,为山西省“杏花奖”、首届中国(黄河流域)戏曲红梅奖获得者,两人参加了央视11套《一鸣惊人》栏目、戏曲频道纪录片《天下第一团》的录制,以及2024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均获得好评。薛志花还亮相中国戏曲学院2024年展演季。
连阳和薛志花告诉记者,身为戏曲演员,他们赶上了好时候,耍孩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演出的地方更多了,也更受关注了。他们不仅在传承耍孩儿也在努力寻求发展,通过戏曲进学校、进课堂,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去感受、了解大同的地方戏曲,并将其一代代传承下去。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