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十万藏品“述说”吕梁革命故事

十万藏品“述说”吕梁革命故事

发布日期:2025-08-20 11:22 8人浏览 文章来源:吕梁日报

  抗日战争时期发布的各类战时公告、布告,军队与地方的往来信件、征粮单据,革命先辈亲手书写的家书……8月14日,记者来到离石烈士园驻地,晋绥兵民博物馆馆长郝宏武早早就等候在那里,当他把一些装满红色史料的大包小包打开的那一瞬间,琳琅满目的红色文物史料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发生在吕梁的红色革命故事。


image.png

资料图


  1967年出生的郝宏武头衔不少,不仅是晋绥兵民博物馆馆长,还担任晋绥文物史料馆馆长、晋绥边区文化研究院院长,是吕梁收藏界有名的“红色文物收藏家”。郝宏武年轻时就对红色文化深感兴趣,特别钟爱对散落在民间的近现代革命文物史料的征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正在上大学的郝宏武去过一次兴县晋绥烈士陵园、晋绥纪念馆参观,就是那一次参观后,激发了他对红色收藏的爱好。“晋绥抗日根据地创建于抗日战争初期,横亘晋西北、晋西南和绥远大青山三大区域,在陕甘宁边区的门户上竖起一道敌人难以逾越的屏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郝宏武介绍,也就是在那一次特殊的经历后,他把晋绥文物收藏事业当成梦想去追求,从收集零碎资料到文物史料馆初具规模,这收藏之路,他一走就是30多年。


  郝宏武的红色收藏足迹遍及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现已有十余万件(套)藏品。2016年,他立足于吕梁这片红色热土,成立吕梁市离石区晋绥兵民博物馆,并挖掘发现高家沟军事会议旧址,为新成立的吕梁市离石区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提供展品。2023年,他又在离石区信义镇附近的马槽里战斗遗址建成马槽里战役遗址纪念馆,让这些红色文物与革命遗址“亲身讲述”晋绥军民不怕牺牲、英勇抗战的动人故事。


  “情况紧急,兹决定在你村调参战民兵七名。主要是埋雷技术好的民兵,每人带地雷一颗,由马玉德同志带来……事关军令,勿误为要。”馆内,一批晋绥边区抗战时期的手札信件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传递胜利情报的手札笔迹稳健大方,苍劲有力;传递紧急军情的手札则简短扼要,笔迹较为潦草。一片片麻纸、毛边纸,更体现出晋绥边区军民艰苦抗战的精神。”正在馆内参观的吕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贺前进说,这些手札记录着当时兵力调遣、军需调派、战事沟通等重要事件,无论是研究晋绥革命史,还是研究手札书法,都是极好的文献资料。


image.png

资料图


  30多年的收藏之路,虽然艰辛,郝宏武却从未停歇。“1993年的除夕,朋友告诉我有人想出手一批有关晋绥的物件。我冒着大雪赶往现场,看到那满满一麻袋的文物时,立刻决定无论付出多少都要把这些东西收回来。”郝宏武回忆说,那年正月他几乎没有出过门,每天都在整理记录那一麻袋文物,那也是最让他兴奋的一个正月,“我收藏的不仅是文物,更是文物背后的红色记忆。当人们通过这些文物,了解晋绥的红色故事并为之触动,我所有的付出就都值得。”


  2017年8月10日,吕梁晋绥边区文物研究院与离石区文物旅游开发中心签订了离石烈士楼文物认领认养协议,通过文物保护修缮、利用空间建筑场地筹建晋绥兵民博物馆、看护巡查、展示利用、文化创意、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通过对城内烈士楼勘测调查,并制定修缮烈士园保护修缮设计方案。


  郝宏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红色收藏留下来,想让更多的吕梁红色革命故事传承下去。


  2017年开始认养,但是郝宏武真正对离石烈士园开始修缮是在2022年。他不仅亲自研究离石的红色文化,还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用好各类资金保障,确保已经坍塌、破碎的烈士纪念设施应修尽修、不漏一处。2017年至2021年间,出于资金和人力等客观性原因,郝宏武只能对烈士园进行零星修缮。他认为壁画工作的保护是当前工作的大头。他把市区有名的摄影师请回来帮助自己将楼内壁画全部拍摄,还把拍摄后的壁画编印成小册子。2022年至2023年间,郝宏武对烈士楼进行整体修缮,修复东厢房,改造西边二层办公楼并布展,修缮大门及配套设施,石板铺设院子,复建思源亭等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登上烈士楼的二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的40幅壁画。“这些壁画记录的内容都是当时的真实历史,在各种版本的离石县志、晋绥革命根据地大事记中都能找到佐证。”郝宏武说,这些壁画由当时的鲁艺学员与优秀民间艺人合作绘制,以连环画的形式反映了离石辖区内的抗战故事。日军侵占离石后残杀百姓的暴行、革命战士同敌人英勇战斗的事迹、军民联合保卫家乡的壮举……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仿佛将人带回那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


  “小时候,几乎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我们来烈士楼祭奠,很多离石人对这里都有着特殊的情感。”市民汪勇强说,楼里的青砖祭台上镌刻的烈士英名,不少都是当地百姓的先祖。2002年,烈士楼的烈士纪念碑、牌匾等部分设施被搬迁至离石凤山新建的离石烈士陵园,这里开展烈士纪念活动的机会变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2017年,郝宏武与离石区文物旅游开发中心签订烈士楼文物认领认养协议,这座沉寂已久的建筑才迎来重生的契机。


  彼时的烈士楼楼体坍塌严重,墙面斑驳脱落,院内杂草丛生。壁画更是遭到严重侵蚀,部分画面已经模糊不清。看到这一幕,郝宏武立刻决定把保护壁画作为工作重心。“烈士楼二层的三面墙上均绘有壁画,最高处的壁画足有四五米,给保护工作带来极大挑战。”郝宏武指着高处的一幅壁画说,为了尽可能抢救受损的壁画,团队成员搭起脚手架,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在楼内清理污垢、修补裂隙。他们还将楼内的壁画拍摄后印制成册,让更多人能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


  如今,当人们再次走进这座建筑,不仅能在修复一新的烈士楼中重温革命历史,更能从砖石瓦砾间感受到传承红色历史的坚定与执着。


  跟着郝宏武脚步来到晋绥兵民博物馆。这里牛荫冠的相关文物格外丰富。牛荫冠是兴县人,曾任山西牺盟会总负责人,为晋绥抗战事业与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现馆内藏有牛荫冠的亲笔手稿、采访手稿、抗战时期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他与夫人赵辉的往来书信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许多都来自牛荫冠后人的无偿捐赠,对于研究晋绥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之前父亲接受记者采访时,留下了40多盘采访录音带及手稿,记录的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事件。我将这些采访手稿捐赠给博物馆,就是希望它们能让年轻一代了解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先辈的不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而奋斗。”牛荫冠之子牛铁航感慨地说。


  牛铁航还动员堂弟牛军生,牛连生将其父牛荫西、牛旭光生前的手扎、笔记本、回忆手稿,一并也赠与郝宏武。


  “今天寄过去一些父亲生前的宝贵资料,这些资料凝聚着父亲一生的心血,资料有一个好的归宿也是父亲生前的愿望,后人查阅资料也方便些。”每当郝宏武与革命烈士的后人取得联系,对方的话语总让他深受感动。而这份感动,正是他坚守的动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将这些红色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红色血脉一代代传承下去。”郝宏武坚定地说。




供稿:冯海砚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