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春秋晋与秦 解码中国历史“变局”密码

春秋晋与秦 解码中国历史“变局”密码

发布日期:2025-08-21 10:39 6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作为山西博物院2025年度开年大展,由山西博物院联合全国17家考古文博单位共同推出,是山西博物院“晋汇”系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汇集各类精品文物200余组,展现晋、秦发展崛起和关系变化对春秋历史进程和天下格局的影响,以秦晋历史讲述中国故事,以秦晋文物诠释中国精神。该展览荣获2025年度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推介项目。


  2025年1月1日,在山西博物院的临展厅内,开年大展“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正式启动。一件件文物通过精心的组合、现代科技的加持和深入浅出的叙事,生动诉说着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之间那段波澜壮阔、深刻影响华夏格局的历史“变局”。


  作为山西博物院“晋国”系列展览的第二部,该展览不仅是一次文物的盛宴,更是一次博物馆展陈从“文物”向“叙事”跨越的现代表达典范,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文物活态传承提供了生动样本。


打造晋文化展览品牌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山西都有充分体现。晋文化起源于汾河之畔,形成于西周初年,兴旺于春秋战国,延续并发展于秦汉以来,辉煌于近现代,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中,晋国文化是尤为重要的一环,是晋与三晋称谓之渊源,也是晋文化历史的重要来源与关键组成。


  为了讲好晋国故事,展现晋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山西博物院策划了一系列以“晋国”为主题的展览。本次展览的核心立意,在于聚焦春秋这一大争之世、变革之世。展览以春秋时期晋与秦的国家关系和发展崛起为切入点,体现处于东周王朝中心区域的晋与秦,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社会变革中走在时代的前列,牵动天下的变局,引领社会发展的走向,集聚起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以‘变局’为主题,一是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二是彰显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三是希望能够起到‘师古鉴今’的作用。”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赵志明说。


  作为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策展和馆际间深度交流合作的又一次探索和实践,本次展览精选山西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17家文博单位的206件(组)珍贵文物,其中借展文物达四分之三,打破了原创展览以本院文物为主的模式,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image.png

场景复原式展出铜鼓座。


  山西博物院新馆对外开放20年来,通过基本陈列、原创、引进、输出等形式,逐步形成了晋魂、晋现、晋鉴、晋汇四大展览体系。据山西博物院展览部策展人刘丹介绍,“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属于“晋汇”展览体系中“晋国”主题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是“争锋——晋楚文明特展”,“接下来我们还将策划‘晋吴联盟’等展览,不断丰富‘晋国’主题系列展览,打造‘晋汇’展览体系和展览品牌。”


用文物串联起历史脉络


  与以往历史类展览多以文物和文化为主题不同,本展览侧重于历史本身的表达,将历史、文献、考古、学术等相结合,展现晋、秦发展崛起和关系变化对历史进程和天下格局的影响。


  展览以关键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历史发展脉络为序,从三个单元来讲述春秋时期秦、晋之间的故事。第一单元为“肇创东周”,聚焦“平王东迁”这一历史事件。公元前770年,晋、秦共同协助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春秋伊始。两国对于东周初年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晋由此开启春秋霸业,秦因功被封为诸侯,成为日后称霸的起点。第二单元“驰骋春秋”描绘春秋中期波澜壮阔的争霸图景。这一时期,晋、秦成为邻国,由“秦晋之好”伊始,结盟抗争、战争冲突不断,先后称霸于春秋。春秋晚期,在内忧外患下,两国无力再战,趋于和平。第三单元“兴动天下”,展现晋秦两国在推动社会变革、促进民族融合、引领时代风气方面的巨大贡献。“三家分晋”开启战国时期列国称雄局面,华夏民族主体形成,整个社会在征战兼并中逐步走向统一。


  选定与主题契合的展品后,策展团队又采用组合式文物展示,讲述文物故事,升华展览主题。通过将不同出土地点,不同内涵的文物进行组合展示的方法,全方位、多角度阐释同一主题内容。刘丹介绍,比如,为了诠释“平王东迁”的历史事件,策展团队分别挑选了出土于洛阳27中春秋大墓、洛阳东周王城和垣曲北白鹅墓地的三组文物进行组合展示。其中,洛阳27中春秋大墓一般被认为是“平王东迁”中周平王的王墓,而洛阳东周王城正是周平王东迁的王城“洛邑”,这两组文物无疑是“平王东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直观体现。而北白鹅墓地则是一处春秋早期周王畿内的采邑,属周王室重臣太保召公家族后裔,当中的3号墓出土有一套较完整的鼎、簋、甗等青铜礼器,青铜夺簋为西周器物,制作精美、器型厚重,应是承袭先人遗产;而青铜鼎则为春秋早期器物,制作低劣、组合拼凑。通过夺簋和列鼎的强烈对比展示来“透物见史”,体现出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贵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衰弱,是当时社会巨变的直观反映。“这些文物的组合展出,不仅能直观地展现历史事件,还能够更好地让文物讲述历史故事,体现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刘丹表示。


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在展陈方式上,该展览最大的亮点是在展厅内设置了4处视频展示区。由于专业的视频制作成本较高,一般临时展览的多媒体多采用现有资源,“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展览却量身定制了4处多媒体及互动展项。


  其中,第一单元的“晋秦源流”数字影像,用影视动画的形式,讲述晋秦两国从西周分封开始,历经发展变迁,共同书写辉煌的历史篇章。步入过厅,设置了“晋秦争锋”主题影像变装交互体验,当雷达感应到观众的出现,墙面的投影上会出现古代士兵形象,且能跟随脚步移动,让观众感受由古至今的穿越。第二单元结尾处有《晋文公复国图》动态化展示,将晋国公子重耳避祸逃国,游历诸国,到重返晋国,励精图治,成为赫赫有名的晋文公的典故,通过动画卷轴形式讲给观众听。当中还能重温“退避三舍”“秦晋之好”等成语故事。最后一处是“秦剑之星”,用全息投影的方式,将春秋嵌绿松石蟠虺纹金柄铁剑三维模型悬浮在透明屏幕中,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现它精美的“原状”。


image.png

秦公鼎(甘肃礼县秦公大墓出土)。


  这些重点数字信息展项,突出“实物+辅陈解读+数字延伸+互动体验”的模式,运用了新的数字化技术,加强了数字信息的活化利用,强化了新传播,为观众打造看、听、触、感兼具的沉浸式观展体验。


  除了这些,策展团队还为每件展品都量身定制了二维码。观众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展品说明牌上的二维码,相应展品的高清图片和具体信息,以及展品背后所蕴含的故事都会出现在手机上。


多方位延伸展览内涵


  该展览的成功,不仅在于展览本身,更在于围绕展览构筑起了一个集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文创开发等于一体的立体化平台,全方位延伸展览内涵。


  在展览策划阶段,由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主办,山西博物院承办召开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策展实践研讨会”,邀请河南博物院、陕西考古研究院、山东博物馆等文博研究机构专家从学术层面对展览选题、展览定位、展品遴选、展览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为展览提供了充实严谨的学术保障。另外,还以展览为依托发表相关论文、出版展览图书,使观众对展览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展览开展后,为提升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及美誉度,山西博物院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讲解教育活动。刘丹介绍,展览期间共开展活动56场,其中线上2场,线下54场。线上推出“光影秦晋”优质短视频征集活动等,鼓励观众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以“我为秦晋代言人”和“我来打卡”为主题分享原创视频,并同步在官方平台发布优秀作品,探索“众创”“共享”“互联”的宣传模式。线下,针对青少年群体研发了“秦晋传奇”博物馆小课堂、“跟着成语看秦晋”趣味小课堂、“秦晋印记”木版画和拓印体验活动、“秦晋瑰宝”蟠螭纹烧箔画制作体验、“晋迹秦踪”青铜元素创意版画制作等六种体验类课程。为拓展教育对象和教育空间,该院还先后在太原市消防支队、山西省武警总队、万柏林武装部等开展相关活动。


  为满足观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的愿望,山西博物院针对此次展览,采用自主研发与合作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共计推出113款文创产品,包含冰箱贴、毛绒挂件、笔记本、明信片等热门品类。其中,“秦晋之好”系列作为特展的主力自主研发产品,精选4件参展馆藏文物,搭配器物类型、造型相似的陕西省同类文物,以套盒的形式推出。产品不仅紧扣“秦与晋”的展览主题,也向观众展现出古代先民在器物制作中对艺术美学的精益求精与文化默契。此外,还引进了一些文创产品,并在该院文创商店以产品专区的形式陈列展示,为观众提供现场体验“秦国”文创产品的机会。


  “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展览目前已闭展,计划于2025年年底推出线上数字展,多角度讲述中国故事。该展览的成功实践,是山西博物院依托深厚文化资源,以现代表达方式活化历史叙事、推动文化传承的精彩缩影。它不仅让古老的文物焕发新生,生动讲述了晋秦风云激荡的“春秋变局”,更探索出一条博物馆连接古今、服务社会、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博机构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山西经验”。




供稿:南丽江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