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岚县面塑展区,吕梁岚县面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袁建花与女儿刘丽丽指尖翻飞,手中的面团仿佛被赋予了魔力。揉、捏、搓、剪……寻常的麦香面团在她们手中迅速变形。不消片刻,一只只外形精美、憨态可掬的“岚豆豆”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太神奇了!这哪里是面,分明是艺术品!”太原市民温续华忍不住感叹。在这里,制作工具、原料、艺人、技艺流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观众不仅能看到精美的成品,更能感受到面塑背后深厚的生活智慧和祝福寓意。
8月21日,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主题的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在这片占地7万平方米的文化盛会舞台上,从三晋沃土深处走来的山西非遗,不再是安静的“活化石”,而是以可看、可听、可玩、可尝、可带走的“活态”方式,征服着每一位踏入展馆的观众。
忻州展区里流淌着丝线的韵律。在代县雁绣坊的展台前,光影在真丝布上流淌,直绣、盘针、套针等古老技法在指尖跃动。立足雁门关下的传统刺绣工艺,巧妙融入苏绣精华,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县雁绣代表性传承人高凤兰的双手在针线穿梭间勾勒出兼具北地雄浑与江南灵秀的手工刺绣精品。细腻的针法、精美的图案,让观众们惊叹不已,也对这门古老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非遗的生命力,在创新中愈发蓬勃。晋城展区的“东方维纳狮”铁器作品前,观众争相合影。这对威武又不失典雅的作品,出自铁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振之手。其灵感源泉,是泽州岱庙门口静守岁月的古石狮。朱振在两个多月的反复琢磨与工艺调试中,将石狮的雄浑形态与铁器的冷峻质感、现代审美巧妙融合,冰冷金属被赋予了温润的文化体温,让古老技艺在现代语境下发出耀眼光芒。
“动态非遗”是朔州展区的鲜明标签。这里直接将非遗舞台“搬”到了观众中间。铿锵的锣鼓声中,大秧歌《泥窑》用悠扬唱腔再现民俗风情;耍孩儿戏《千里送妹》的婉转曲调如泣如诉;右玉道情、北路梆子的高亢激越轮番登场,让观众仿佛置身古老戏台之下,领略着三晋大地不同剧种的独特魅力。朔州的非遗技艺展演区同样人头攒动,葫芦烙画的丝丝焦香、刻瓷的精细叮当、柳编的柔韧翻飞、剪纸的瞬时绽放……传承人们专注的神情和娴熟的手法,让观众得以零距离体会手作带来的感动与震撼。
文博会的空气中,还弥漫着令人垂涎的“非遗味道”。在临汾展区,霍州花馍展台宛如微缩的丰收庆典,匠人巧手之下,面团幻化成龙凤呈祥、百花争艳的立体画卷,每一口都仿佛咀嚼着历史的味道;还有平遥牛肉的醇香、太谷饼的清甜、山西老陈醋的酸爽……这些传承百年的山西非遗美食,用最直接的烟火气抚慰着观众的味蕾与乡愁。
文博会上,在非遗技艺大放异彩的同时,融入非遗元素的创意文创产品也大放异彩。琉璃衍生品、刺绣与现代生活用品结合的背包饰品、憨态可掬的黎侯虎……它们构思精巧、设计新颖,成为年轻观众“开箱”打卡的热点。设计师们从深厚的非遗底蕴中汲取灵感,将古老符号转化为实用时尚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以前觉得非遗很遥远,现在才发现它不仅好看好听好玩,还能这么‘潮’!”观众朱晓磊说。
据统计,山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73个,文化底蕴深厚绵长。在山西文博会的舞台上,这些承载着岁月的非遗技艺通过生活化场景、创新性设计、跨界融合以及市场推广,正自信地走出历史尘埃。从指尖技艺到舌尖滋味,从传统表演到创意文创,山西非遗以更加鲜活、多元、贴近时代的姿态,讲述着属于山西、也属于未来的精彩故事。
供稿:武 笑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