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以平遥古城为依托,通过小人物的命运轨迹,串联起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更以浓郁的方言特色,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晋商文化深处的大门。
《平遥话》刘伟波 著 作家出版社
主人公刘元是一位出身平凡的平遥孤儿。十五岁进城后,他从伙计起步,在商海中历经沉浮,其人生轨迹横跨民国初年、抗战、新中国成立、政治运动及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阶段。作者以“不拔高、不虚饰”的笔触,刻画了刘元身上兼具的晋商传统美德与普通人的局限,他的财富得失、家族兴衰,成为大时代下万千小人物命运的缩影。
平遥城的历史,很久远。
最早,可以追溯到尧的时代。
那时候,还没有城,只是一个地方。乡间传说,本是属于陶唐氏的地盘。尧率兵灭陶唐于此,故起名平陶,以志纪念。更有传说,陶唐就是尧。《孔子家语·五帝德》载,宰我问帝尧。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都是上古传言,真伪难辨。但平遥,本为平陶,大约是没错的。陶也念遥,是个多音字。一说,古人认字的不多,口口相传,以讹传讹,渐渐地把平陶叫成平遥。另有一说,颇有根据,北魏年间,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平陶县为平遥县。所避者,音同而已。是奉旨改名,还是下面主动逢迎,无从知晓。
陶被平掉以后,就到了舜的时代。
《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也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帝就是舜。圣人垂拱,德治天下。平陶的兵卒就地解散,娶妻生子,落地生根。太平盛世,生计无忧。于是,遣散兵卒在此繁衍生息。“有雀(qiǎo)儿的地方,就有平遥人”的乡谚,也印证了先民旺盛的繁衍能力。
最早建城年代杳不可考。西周宣王时期,名宦尹吉甫在此增城筑台、抵御猃狁,世代流传,平遥人奉其为建城之祖。如今,城中有其庙,城外有其冢,东城墙上有其点将台。《诗经·小雅·六月》载:“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是对尹吉甫率军北伐的赞颂,也是关于太原最早的历史记载。太者,大也。其出征地称尹村,回师地称尹回,村名沿用至今。平遥城内曾有卿士书院(卿士即指尹吉甫),虽然书院已不在,但“书院街”犹存。《诗三百》得以流传,据说全靠尹吉甫采风、编纂。所作《韩奕》《江汉》《崧高》《烝民》等篇为中华传世文献中最早明记作者的诗篇,堪称中华诗祖。如今的尹、吉二姓都奉其为始祖。《史记》云“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川成都府因此得名,平遥虽曾名中都县,终究未能成都。城南落邑古村名,或源于“聚落成邑”。平遥先民究竟始于尧兵抑或尹吉甫大军,已难考证,但平遥人总觉血脉中自有不同。
现今留存的平遥城,是明朝洪武年间筑成。《左传》记载,山西表里山河。太行东踞,吕梁西耸。古称山右河东。因地理封闭,元末战乱波及较少,承平日久,人口繁茂。史载平遥地狭人稠,养不活子孙。自明代开始,便有人“扔下锄头,别上秤杆”,在走西口的凄切歌声中离乡背井,闯荡活路。
明代开中制,山西商人成功抓住“输粮换盐引”的核心机遇,为边镇筹措粮草物资换取朝廷颁发的盐引,成为当时最早兴起的盐商集团,与陕西并称“山陕商人”或“西商”。同时还与蒙古互市中原物产、皮毛药材等。山西,南连中原,北接边镇,东去齐鲁,西往西域,是商路的重要枢纽。一代代山西人努力拓展商路,足迹遍及中原、西域、江南、闽粤乃至外蒙、罗刹,使山西号称海内最富。
一代代晋商的队伍里,平遥人当然是主力。本地特产平遥牛肉即为明证。其原本为骆驼肉。南来北往的晋商路上,运送物资的,是一长串一长串的驼队。平遥商人买卖做得大,驼队自然就多,每年都得处理大量退役的老骆驼。但骆驼肉不好吃,纤维粗,咬不动,尤其是老骆驼。聪明的平遥人,就在做法上想办法,把杀好的骆驼肉先腌起来,腌好几天,再卤再煮,成品色泽红润,绵香可口。骆驼肉不好卖,谎称牛肉,久而久之,竟成特产。牛可是农家的宝,要耕地的,哪舍得宰杀呢?商路断绝后,方真正用牛肉,保留古法,并以此带动周边养牛的营生。腌骆驼肉,要用当地土硝盐,与镇江肴肉(本名硝肉)做法相同,二者孰先孰后,彼此有无借鉴传承,已难考证。但镇江香醋历史晚于山西陈醋,全国所有蒸馏酒做法自山西传出,则确凿无疑。
晋商生意越做越大,明清两代,几乎垄断了南北贸易。清道光后,平遥首创票号(汇兑银钱),附近祁县、太谷县效仿,形成“平祁太帮”,把控全国金融,分号遍及华夏海外,达财富巅峰。庞大从业人员远赴各地,思乡心切。财力雄厚的东家便招揽家乡酿醋酿酒好手分派各地分号。山西人嗜醋,被称为老醯儿。酒是奢侈品,除了大掌柜不受限制,小掌柜和伙计们只有在年节下才能尝尝家乡的美酒。票号里的东家,雇几个师傅,花费不多,却可慰藉异乡掌柜伙计,使其安心运金银回籍。山西醋,山西酒,结合当地的水土风物,渐成各地特产。
平遥富甲一方。高大气派的商铺与青石板上深陷的车辙,至今诉说着昔日繁华。“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更添离奇传说。一说李自成兵败南逃至平遥时埋藏、丢弃大量珍宝,尤以市楼底井中金马驹传说最盛,该井遂称“金井”。另有吉祥白鸟落平遥之说,南大街北有胡同名“银鹅(鸟儿)胡同”(今地图误作鹦哥巷)。西街曾有凤凰台(凤凰亦为鹅儿),说是凤凰落过。传说虽玄,却为古城增添神秘。
平遥自古富足,商贾辐辏,外客不少,但平遥方言千百年来特色鲜明,自成体系,与周边迥异。如今,平遥方言(属晋语)正飞速消亡,折射语言与经济的深层关联。语言是势利的,粤语因香港及广东经济腾飞而风靡,沪语随上海崛起而自信。坚持方言,透出对乡土之骄傲。若无繁荣经济与地域发达撑腰,坚持乡音便缺底气。普通话推广阻力最小处恰是经济欠发达、缺乏文化自信之地。
语言传承亦顽强执拗。方言俚语,学堂不教、报章不载,却在茶楼闲谈、家长里短、长辈絮叨乃至呵斥声中倔强生长。俚语是连接祖先的精神脐带,也是曾经共生一地之众,彼此认同的文化胎记。
说到底,语言终究关乎地位。经济文化欠发达处,风俗文化难输出,方言影响力低,只有输入,几无输出。天津、西安、武汉、四川、河南等地,都有人坚持说方言,并努力推广乡音。相较之下,山西人的努力与坚守,显然逊色。山西话的地位,和今天山西在全国的地位相称。
山西话被称为晋语,不只山西人说,内蒙河套周边、陕北、冀西冀北、豫北等毗邻地区都说,范围与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控制的疆域大体一致。晋语是和吴语、粤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平话、徽语、官话平行并列的十大方言之一,亦是十大方言中唯一分布于北方的非官话方言。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北方断续被游牧民族统治千年。民族融合历程中,战争和平交替中,“用夏变夷”成主流,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学习改造后的北方官话逐渐取代中原雅音,成为今天普通话主要来源。“胡说”之言,竟成国语正韵。山西胡汉交融更久远。西周初叔虞封唐,“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即为治国方略。学会与戎狄相处,自古是晋国大政。古晋国限于晋南,至西周末期,晋国公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据险筑晋阳城,因在晋水之阳,取名晋阳,为晋国边陲。山西历史,即一部民族交融史,在朝代更迭中长盛不衰,许多古老词汇音调也得以在晋语中留存。
晋语区内,语音语调、遣词用字差异曾极大,可谓十里不同音。然后现在区别渐渐小了。语言首要功用是交流,沟通无碍是好事,但各地乡音承载的特色地域文化,先人侔色揣称、体物缘情的智慧情趣,还可以传承下去吗?平遥孩子的父母、老师,正不遗余力要求他们说普通话。长此以往,积时累日,那些浸着故乡烟火气的乡音,再难寻旧日街巷里的熟稔回响。
晋语保留了入声调及诸多上古雅言、汉唐遗韵,是语言的“活化石”。平遥话,尤甚。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