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重访 百团大战
一九四○年八月,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历时五个多月的百团大战,投入兵力多达一百零五个团。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辉煌一页。
历史卡片 百团大战
分为3个阶段。
从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为战役第一阶段,任务是破坏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夺占沿线日军据点。参战部队充分发动群众,计划周密,行动迅速。各主力部队、游击队、民兵灵活运用运动战、游击战和攻坚战,掌握了破路与战斗结合、袭击与围困并用等多种战法,对路轨、车站、桥梁、隧道、通信设施等全面破击,重点是正太铁路及平汉、同蒲等铁路和一些重要公路。阳泉,正是战役第一阶段的主战场。
破袭铁路。(资料图片)
从9月22日至10月上旬为战役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扩大第一阶段战果,在继续破坏交通线的同时,重点攻占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的日军据点。参战的我军各部奋勇出击,连续攻克多处日伪军据点,并在广大抗日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平毁了大量封锁沟、墙,沉重打击了伪政权组织,使很多被分割的根据地重新连成一片。
从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战役第三阶段,中心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大规模报复“扫荡”。从10月初起,日军调集重兵,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抗日根据地遭到重大摧残。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参战部队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坚持灵活多变的战术,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坚决消灭来犯之敌,最终迫敌撤退,收复被侵占的全部城镇,取得战役的最后胜利。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的机枪阵地。(资料图片)
“百团大战破袭战,男女老少都下山,小孩大人组成团,女人顶个男人干,拆轨破路割电线,枕木烧着冒狼烟……”
“百团大战”的硝烟早已散尽,而英雄的歌谣,依旧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传唱。
百团大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破袭,更是精神上的突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抗击日寇的钢铁意志,更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如今,狮脑山下、桃河之畔,阳泉这座英雄之城,正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
铁火淬炼的抗战史诗
“8月20日晚,随着一颗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长空,八路军战士迅速扑向铁路线。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煤矿工人、农民在正太线上与八路军并肩作战。‘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的口号响彻天际。正太线在军民齐心协力下陷入瘫痪。”伴着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组组长石玮的讲解,记者的思绪被拉回到了85年前的那个夜晚。
1940年,日军以主力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使中国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
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参战兵力多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据统计,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至1941年1月24日结束,共作战2174次,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
在中国抗战面临严峻困难的关键时刻,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这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希望所在。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行走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内,每一件文物依然在诉说着历史,每一句讲解都在传递着力量。
红绿交织的文旅新篇
阳泉,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如今,阳泉以红色文旅为纽带,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发展动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红绿交融”发展之路。
狮脑山公园的建设是阳泉红色文旅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座以百团大战为主题的综合性森林公园,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深度融合。
始建于1963年的狮脑山国有林场,如今经营总面积达1.74万亩,森林覆盖率52%,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05万亩,油松、侧柏、辽东栎等树种在这里扎根生长,野兔、野猪、野鸡等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稳定的乔灌草一体化森林生态系统。
漫步林间,松涛阵阵、层林叠翠,坚持多年的植绿,让“红色地标”有了绿色底色。
据统计,阳泉市目前共有红色资源169处。丰厚的红色资源成为人民群众弘扬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的力量源泉和有力支撑。阳泉创新推出“红色+研学”模式。平定七亘大捷纪念馆经过升级改造,展陈面积进一步扩大,新增数百件实物展品,通过多媒体演绎完整呈现了伏击战的战略布局与历史意义;狼峪抗战遗址公园的提档升级工程,引入信息化设备与规范化标识,使其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
百团大战纪念馆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从百团大战的英雄史诗到“中共创建第一城”的历史荣光,从革命文物的精心守护到红色文旅的创新实践,阳泉用行动诠释着——红色基因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数智赋能的发展新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精神的长河永不干涸。百团大战纪念馆的轮廓与阳泉的算力中心遥相呼应,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潮声在山城交织在一起。
在阳泉高新区,算力的脉搏以惊人的频率跳动着——
百度云计算中心内,4000P算力日夜不息奔涌;云峰智算中心产业园的机柜阵列中,10000P算力蓄势待发。如今的阳泉,已成为环京津冀算力走廊上的一颗明珠。
从“煤铁之乡”到“数智新城”,阳泉的数字经济发展之路,是一场向新而生的突围。
阳泉的数字化转型始于对基础设施的重构,随着《阳泉市数智新城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出台,阳泉以“双千兆”网络为经脉,以算力集群为心脏,开启了数字基因的全面植入。截至2024年底,阳泉市累计建成5G基站4270座,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2个,光纤网络覆盖率突破98%,在太行山间织就了一张“万物互联”的数字天网。
2024年全省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地方性法规《阳泉市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阳泉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的地级市。截至目前,“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里程突破200万公里,113个站点串联城市交通神经网络,无人驾驶公交、物流车、清扫车穿梭街巷。今年,阳泉将进一步拓展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推动车路协同基础设施覆盖主要城区,打造“人—车—路—云”一体化智能交通系统。
阳泉不仅满足数字技术的应用,更着眼于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华阳一矿,在5G信号的牵引下采煤机精准作业,让煤炭开采从“汗水经济”蜕变为“智慧经济”;冀东水泥的石灰岩矿山下,随着智能系统的指挥,无人车高效、稳定地运行着,为矿山开采注入了新的活力;天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内,“智慧养鸡”的场景让人眼前一亮,只需1人就能轻松管理一栋存栏10万只蛋鸡的鸡舍。
……
当老工业基地遇上新质生产力,一幅以算力为底色、以数据为经纬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太行深处绽放出夺目光彩。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精神地标 永不磨灭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纪念馆前的纪念碑已迎来第一缕阳光。高达40米的碑体犹如一柄锋利的刺刀直插云霄,碑身上“百团大战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
庄严宏伟的百团大战纪念碑。
踏入馆内,序厅里“百团大战光耀千秋”群雕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正太铁路破袭战、狮脑山战斗、娘子关战斗等百团大战的主要战斗场景,将人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空。
馆内陈列着数百件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多媒体技术再现了当年战役的宏大场面。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一封封字迹模糊的家书、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无声地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
纪念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让历史“活”起来。VR体验区里,参观者可以“回到”1940年的战场,目睹八路军破袭正太铁路的壮观场景。此外,通过扫描纪念馆官方微信二维码,观众还可以观看战役的数字复原场景,随时随地开启线上参观之旅。在手机屏幕上,百团大战的历史画面一一呈现,配合专业的讲解,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战役的全过程。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方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百团大战的历史,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这里,历史从未远去。每一件文物都在说话,每一个故事都在传承。百团大战纪念馆正如一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照耀过去,启迪未来。
赓续
红色南沟 绿色嬗变
南沟村,阳泉人红色记忆中一抹亮色。
阳泉郊区,旧街乡侧,南沟村静卧狮脑山下。南沟村由前南沟、南沟掌、狼峪三个自然村组成,国道307线、太旧高速与石太铁路穿行而过。山顶远眺,80多年前百团大战主战场——狼峪车站尽收眼底。
海拔1200米的草帽山,地势险峻,兵家必争。1940年8月,百团大战破袭战在此打响。范子侠将军率部强攻狼峪车站,血战草帽山,摧毁日军7个碉堡,百余战士中毒仍奋勇作战。如今,战壕残迹犹存,2000余米战壕、200多个掩体、6处碉堡暗堡诉说着往昔峥嵘。
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近年来,南沟村修战壕、建展馆、塑丰碑,将散落遗址串联成“红色课堂”。范子侠将军纪念亭、生平陈列室、狼峪红色展览馆相继落成,防毒面具、军号、枪支等历史物件陈列其间,沙盘巧妙重现当年战局。讲解员“智取测石站、强攻草帽山”故事的讲述声,让革命精神穿透时光。
红色基因唤醒绿色动能。南沟村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富民”,在乡村振兴中加速奔跑。山脚下,蜂飞舞,67岁的赵福锁照料着40多箱蜂。“山高树多,花开漫野,一箱蜂年产能达百斤。”甜蜜事业酿出幸福生活。350多亩玉露香梨、30亩樱桃树茁壮成长,绿色产业铺就增收之路。
去年,南沟村人均收入1.8万元。原知青大院改建为培训住宿中心,配套接待中心、活动广场、廉政教育长廊一应俱全。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蜜蜂养殖、梨果种植、农家乐、情景剧演出,“红色+绿色”模式绘就独特振兴路径。
硝烟散尽,山河焕新。南沟人用双肩担起历史与未来,让红色精神在青山绿水间生生不息,努力走出一条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幸福大道。
在烽火记忆里听数智潮声
百团大战纪念馆里,锈蚀的军号、磨损的草鞋、发黄的电文……一件件历史文物,没有刻意渲染悲壮,却处处是直抵人心的力量。百团大战之所以震撼,不仅在于其规模之大、参战人数之多,更在于它在最黑暗的时刻点燃了希望的火种。
而阳泉人对红色基因的珍视,远不止于守护一片山林。
他们将红色化作发展的“原动力”,用绿色守护红色,用发展激活红色,让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力量。
如果说红色是阳泉的“精神名片”,那么数智转型便是这座城市的“发展答卷”。
曾经的阳泉,以煤铁资源支援全国建设;今天的阳泉,以算力和数据赋能未来。阳泉的数字化转型是系统而深刻的。根据《阳泉市数字经济优先发展战略三年行动计划》,阳泉致力于打造山西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信创产业先行市、全域自动驾驶智车城和新型智慧城市样板市。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数字技术更在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中焕发新生。在煤矿行业,阳泉已建成12座智能化矿井,煤炭先进产能占比高达95%。通过智能化改造,煤矿井下人员减少了,效率反而提高了。智能制造产业也在集聚发展,智能终端、信创、大数据等产业加速壮大。
站在狮脑山巅听到的是跨越时空的交响,见证的是一份精神如何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一座城市如何在突围中书写新章。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