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博物院(馆)开展,共展出革命文物逾千件,生动再现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从创建、巩固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全景展示根据地建设
山西博物院“山河永固”展分为“山河染血”“山河不屈”“山河重整”“山河同辉”“山河铭记”五大篇章,全景式展现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发展历程。展览共展出610余件展品,其中山西革命文物360余件,其他三省文物仿制品240余件,大部分展品为首次展出。
山西博物院“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序厅。
“山河染血”展厅里,1937年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仿制品)和1938年解放社出版的《论持久战》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在全民族抗战爆发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确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军事战略方针,为抗战胜利指明道路,其思想光芒在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
在全民族抗战中,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主战场之一,1937年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29师开始创建,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大行政区。
农民王贵女、段满清母子杀敌用的厨刀。
“山河重整”展区陈列着一把生锈的菜刀,刀刃上有几处缺口,看起来平平无奇,却是山西博物院藏国家一级文物——这是武乡县凹里村农民王贵女和段满清母子俩杀敌用的刀。
展厅内还展出了“杀敌英雄”奖状、“杀敌保家乡”奖旗等文物及地道战、地雷战等珍贵历史图片,反映了军民团结的强大力量。
在艰苦的敌后抗战中,面对日军扫荡、经济封锁和自然灾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指导军民积极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经受住严酷考验,巩固了根据地力量。
根据地军民杀敌用的武器。
在“山河重整”展区,20多件炮弹、地雷以及生产这些武器所用的机器零件一字排开,它们都来自抗日根据地内的黄崖洞、柳沟等兵工厂。从初期的修械所到后期的大型兵工厂,根据地自主生产了大量武器,有力支援了抗日前线。
《小二黑结婚》。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团结众多文化界爱国人士,为边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太行山成为“华北新文化运动的根据地”。展览中有晋冀鲁豫边区编印的课本,如《地理课本》《算数课本》等,体现了根据地军民浓厚的学习氛围;《农民千字课》《老百姓日用杂字》等实用教材,为根据地百姓扫盲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时期,山西作家赵树理创作了《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开创了“山药蛋派”创作风格,丰富了根据地百姓的精神食粮。
生动再现百团大战场景
1940年8月,为粉碎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进攻战役,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民心,成为抗战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山西阳泉是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主战场,此次展览将百团大战作为展陈重点。
在“山河不屈”展厅,油画《正太铁路破袭战》铺满一整面墙,极具视觉冲击力。画中八路军战士目光坚毅、英勇无畏,注视着前方的敌人碉堡(复原雕塑),油画前有一道被破坏的铁轨。投影技术让油画“动起来”,炮弹爆炸的火光在画布上流动,枪炮声、呐喊声在耳边回响,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团大战的激烈场面。
抗战时期华北新华日报工人排版时用的石印版。
一批与百团大战有关的革命文物围绕油画进行展陈。左边展柜陈列着一段破袭白晋铁路的铁轨,是国家一级文物。1940年5月,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指挥太行、太岳军区部队发动白晋战役。此役将日军经营一年的白晋铁路彻底破坏50余公里,摧毁大小桥梁50多座、火车1列,毙伤敌350余人,解救民工2000余人,给日寇以严重打击。
右边展柜陈列着百团大战缴获的日军皮带、望远镜。展柜上方展示了一本《八路军百团大战特辑》。这本特辑由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编写,1941年3月出版,包括14个章节,主要宣传百团大战的重要意义,展现百团大战的战果,总结战斗经验,以利于进一步开展敌后抗战。“百团大战结束后不久,特辑就出版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成凯说。
用重要事件串联抗战历史是此次展览一大亮点。除了百团大战,展览中还生动呈现了洛川会议、平型关大捷等事件。为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性,展厅引入电子沙盘投影、3D浮雕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历程;设置自动感应音乐点,播放《太行山上》《军民大生产》《沂蒙山小调》等革命歌曲。
“抗战主题展览既要庄重严谨,又要贴近观众。希望通过这些创新设计,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历史。”“山河永固”展览项目负责人、山西博物院展览部主任马静表示。
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
“山河永固”开展的同时,山西博物院推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集中呈现了近年山西省在革命文物研究、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101岁的抗战老兵马富德在家人陪同下,坐着轮椅前来观展。他胸前佩戴着军功章,深情地望着展柜中一副望远镜。
“献给革命功臣”锦旗。
马富德祖籍河北省井陉县,1938年参加革命。据他回忆,因为在一场对日战斗中表现出色,部队将从日军缴获的望远镜奖励给他。80多年间,马富德一直珍藏着这副望远镜。
此前,山西博物院向社会公开征集革命文物,马富德毫不犹豫地捐出望远镜。他说:“让后人了解抗战历史,比我自己留着有意义。”
连日来,不少企事业单位到山西博物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众多市民自发前来观展。“此次展览效果比预期的更好,观众反响热烈,暑期来参观的学生特别多。”马静介绍,下一步,“山河永固”展将在吕梁、阳泉等地进行巡展,让更多人走近这段烽火岁月。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