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大西街的历史变迁与文化记忆

大西街的历史变迁与文化记忆

发布日期:2025-09-05 10:12 622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晚报

  正府巷、广府角、蔡家巷、李怀角等街巷形成的“目”字形里坊格局,今日变成繁华热闹的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而大、小皮巷曾因皮姓商人居住在此,如今串联起古城的烟火与市井记忆。街巷,不仅是我们生活居住的地方,更承载着许多人的情感和记忆。《相遇大同》“街问”系列第9站,讲讲大同大西街(现清远街)的历史变迁与文化记忆。


  大西街曾经是大同最为繁华的一条街,承载着许多老大同人的情感记忆。这条街巷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五年(1372)修筑大同城之初,历经明、清、民国至今。现位于平城区古城街道,为东西走向,东起古城中心的四牌楼接和阳街,西到西门清远门、魏都大道,全长约800米。这条老街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兴衰与重生。大西街的历史名称经历了多次变化。在明代景泰年间,该街以帅府街南口、院巷北口中间的钟楼为界,分段命名。四牌楼至钟楼段称“大西街”,钟楼至二府巷南口称“钟楼西街”,再往西则称“西门街”。1975年6月,这些分段名称被取消,统称为“大西街”。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2008年,当大同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后,才正式恢复其古称“清远街”。


  大西街沿线曾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钟楼,建于明景泰年间,为3层歇山顶过街门楼,当时钟鼓楼并立,诉说着一座城市“晨钟暮鼓”的时空秩序。遗憾的是,这座标志性建筑于1953年被拆除,现为复建。大西街周边的街巷名称也多与建筑或历史事件相关,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师校街因民国初山西省第三师范学校得名;司令部街明清时总镇署设于此;兰池曾是多尔衮屠大同城的血流成河之地,因1913年晋北镇守使张汉杰改建花园种植兰花而得名……这些街巷名称不仅指代地理位置,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


  今日以“清远街”之名重生的它,找到了更符合古城气质的归宿。行走其间,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与现代的商业综合体交相辉映,钟鼓楼下川流不息的人潮,热闹非凡。大西街的故事并未结束,这条老街承载的历史文脉在大同古城文化复兴的篇章里依旧绵延不绝。



供稿:王东蕾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